城市文化空间生产的传统性与现代性阐释

来源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t1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城市文化空间创造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是辩证的相互生产关系,传统性总是在相对的现代性中传承和延续,而这种传承和延续也总是意味着现代意义的创新,并同时体现出传统性的延续和现代性的发展。中轴线北延线是传统中轴线在城市空间和文化上的延伸和拓展,它既是北京城市中轴线的新空间创造,同时也是中轴线城市新空间的文化生产,已经成了整体中轴线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构成。它不但具有鲜明的现代性,而且具有深刻的传统性,从某种深刻的城市文化空间生产意义上说,它在现代性的城市文化空间生产中有机融入了民族性和传统性内涵,它已经成了北京中轴线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我们不仅可以对中轴线北延线文化新空间进行现代性阐释,而且能够从传统性的维度对它进行分析和理解。
  [关键词]  中轴线;北延线;城市文化空间;传统性;现代性;空间生产
  [中图分类号] TU98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20)02-0025-07
   现代城市文化空间的生产或多或少都与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有关。现代城市空间的生产显然不是为了效仿或复制某种已然存在的城市文化空间,即便是对旧有城市文化空间的更新也必然是在新的城市格局和发展语境中进行的更新。但是,历史形成的城市文脉和文化传统必然会在其中发挥某种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尤其在历史悠久和文化深厚的城市中创造现代性的城市空间,城市文化空间的生产便与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更为深刻的内在联系,新建构的现代性城市空间因此具有某种更深刻和丰富的传统性,从而使新的城市空间在文化传统上保持延续性。“重要的是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的文化连续性,认识到文化是动态的或不断发展的。文化遗产可以为人们提供机会,使它们能够以自己的过去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自己的方向。”[1]37应当说,北京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文化资源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新型城市文化空间的创造和生产中,现代性的城市文化空间生产必须与这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创造性地结合或融合起来。可以说,北京中轴线北延线的城市文化空间生产在很大意义上就具有典范性。
  
  一、传统性与现代性在城市文化空间生产中的张力关系
  无论城市还是文化都总是在人类的历史过程中动态性地产生和积淀的,而在这个生产和積淀过程中,城市及其产生的文化也总是存在着传统与现代的张力,甚至矛盾,如何在这个动态的创造性生产过程中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和矛盾,既在创造性中赓续城市已有的文脉和文化传统,又在赓续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生产新的城市文化,从而保持着城市文化的连续性和发展性,是城市文化发展和创造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尤其是在一个日益现代化乃至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在创造新的城市空间和生产城市新文化的时候,能够在城市现代性的发展中保持城市的传统性,在城市全球化的拓展中突出地方性,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型的“第三空间”,更是今日城市发展和城市新空间生产面对的突出矛盾问题。“对于城市而言,我们所理解的东西是,它必须提供这样一项工作,即现代和传统之间的‘第三空间’的持续建构,但它必须是一个以它自己的方式提供这种关系本身的公共空间:它必须体现在能够在本土多样性中保持令人欣慰的可识别的规律性场所之中,这些场所是独立的,但又并非与正在发生的变化无关。”[2]133所以,一味地追求城市现代性必然会导致传统连续性的断裂,而一味地追仿全球性必然会导致地方性的丧失,从而出现千城一面、千地一景的雷同现象。新型城市文化空间的生产亦复如此,特别是超大型城市文化空间的规划和生产,必须充分考虑到空间生产和文化表达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乃至与全球性之间的张力关系。
  事实上,在现代城市文化空间生产中,凭空创造出一个所谓物理性、现代性的城市空间似乎并不困难,圈一块地似乎就能轻易地造出一个园子来,应当说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但真正困难的可能是创造和生产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并体现出城市传统和蕴含城市文化的都市空间。因此,在城市文脉和城市文化传统语境中,现代城市文化空间的营造可能既不单纯地是一种现代性建构,亦非单纯的传统性的复制,而是如何富有策略地在所要建设的新城市文化空间中解决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并考虑到人们的城市生活方式与城市文化空间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重要的是,深刻地认识到城市文化传统在新的城市空间和文化空间生产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时代,创造性地转化城市历史过程中已形成的文化传统和地方性知识,对于塑造具有自身城市身份和文化个性的城市形象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性空间的创造,也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表达,而且创造了一种空间场所,并体现出这个城市的生活方式。“文化由三个要素组成。第一,文化包括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第二,文化包括历史和非物质遗产;第三,文化以有形遗产和文化景观的形式包含大部分环境。”[3]101尽管这是就一般的文化要素而言的,但对于城市文化空间的塑造也同样适用。在这里最突出强调的便是作为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当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种辩证的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动态的历史实践,传统性总是在相对的现代性中传承和延续,而这种传承和延续也总是意味着某种创新性的发展,传统性的延续和现代性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两个维度。
  可以说,城市文化空间创造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是一种辩证的相互生产关系,当然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城市文化空间生产会有不同的相互生产关系,不同的相互生产关系会产生不同的城市文化空间形态,并发挥不同的空间功能作用。现代性城市空间的创造对不同文化主题的表现,对不同文化传统的运用,对不同空间功能的诉求等,都会生产出不同的城市空间和表现出不同的城市空间文化。在超大型的现代城市空间建构和文化表达中,北京的中轴线北延线的城市空间营造便体现出这种丰富而深刻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并且在某种非常重要的意义上成了处理这种张力关系的一种典范。   我们知道,北京城市中轴线是北京城市历史建设和发展中最杰出的成就,被称为“北京脊梁”,是世界城市建设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建构和形成了78公里长的世界著名的传统中轴线,历史地形成和建构了北京中轴线城市历史文化空间;而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的举办则推动了中轴线北延线的新型城市空间的建构和发展。可以说,中轴线北延线是传统中轴线在城市空间和文化上的延伸和拓展,它既是北京城市中轴线的新空间创造,同时也是中轴线城市空间的文化生产。中轴线北延线空间的生产和形成已经成了整体中轴线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构成。借用侯仁之先生的说法,以奥林匹克公园为中心的中轴线北延线构建的城市空间已经成了中轴线历史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4]。早在1991年,侯仁之先生就提出了北京规划建设的“三个里程碑”的概念,他认为紫禁城是第一个里程碑,天安门的建设是第二个里程碑,而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举办将推动中轴线向北发展,并将成为北京城甚至中轴线建设的新的里程碑。事实上,今天看来它也确实成了北京城市中轴线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从北京城市空间拓展和文化发展脉络上看,以奥林匹克公园为中心的中轴线北延线城市空间既是传统北京中轴线城市空间的向北延伸,是北京传统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的当代发展,也是中轴线现代城市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建构和生产。因此,中轴线北延线城市文化空间既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又具有深刻的传统性,从某种深刻的城市文化空间生产意义上说,它在现代城市文化空间生产中有机融入了民族性和傳统性内涵,我们不仅可以对中轴线文化新空间进行现代性阐释,而且能够从传统性的维度对它进行分析和理解。
  
  二、北京城市中轴线北延线城市文化空间的传统性
  北京城市中轴线北延线城市空间的现代性是显而易见的,也许大多数人都不会注意甚至忽视这个巨大城市空间所呈现和蕴含的传统文化维度和内涵,但是,如果忽视了这个维度及其蕴含的传统性文化内涵,就必然难以深刻理解北京中轴线北延线城市空间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它之所以是北京城市中轴线的空间延伸和拓展,就必然蕴含和体现与传统中轴线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维度和内涵,因此,传统性是北延线城市文化空间生产的内在要素以及城市文化空间形成的必然维度。
  我们可以从空间叙事的角度解读中轴线北延线城市文化空间的传统性,理解传统性在北延线城市空间中的展开和表达。民族大道西面是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的中华民族园,东面是具有鲜明现代风格的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它不仅是北京城市中轴线空间的北延,而且是进入奥运广场现代化体育文化空间的序曲,这个长12公里、宽72米的城市空间,构成了城市空间性、景观地标性、传统文化性的关键性空间场所。民族大道的传统性与中华民族园不仅共同构建了具有深刻传统性和民族性的城市文化空间,而且彰显着“中华性”的内涵。民族大道建设了4组件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雕塑作品。民族大道南端的“民族和谐阙”采用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形式,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传统美学特色,从“民族”“和谐”“阕”的词语组合以及具体表现形态中,便能领悟到文化空间生产所具有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民族大道上的农历广场采用覆斗形设计和表现形式,具体内容为十天干、十二地支和农历的二十四节气,这不仅仅是中国传统历法的物质性表现,而且也意在表达中华传统文化中“天地和谐、四方和睦”的观念和一种新时代的社会文化期盼。民族之花广场铺设了由56种花卉琉璃浮雕组成的四个广场,并贯穿民族大道,它们象征着“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以自然与艺术相结合的形式,形象地表达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同源、同系、连枝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民族大道上放置的一组两件《春秋鉴》青铜,高137米,直径34米,青铜器身镌刻着56种龙凤青铜纹饰,青铜器纹饰和“鉴”所具有的文化含义非常明显,也非常深刻,而放置在这个现代性的城市空间中便具有了某种既传统又现代的特殊文化意义。民族大道的环境艺术工程和文化艺术作品融为一体,通过城市公共空间和艺术表现有机地塑造了一个既能丰富空间又能强化文化的城市空间。在这里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城市空间生产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空间的延续,而且也是现代文化空间的建构,因此,它成了由传统城市文化脉络向现代城市文化脉络发展的过渡性城市环境空间和文化艺术空间,而传统性在这个空间中得到了化合性的应用和体现。
  中轴线北延线上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是奥运会比赛的核心空间区域,集中建设了运用某种中国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元素但同时具有明显现代风格的“鸟巢”(国家体育场)、“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会议中心等多个重要比赛场馆和建筑物,它们共同塑造了公园核心区的城市文化空间。表面看来,这毫无疑问是一个真正现代性的城市空间,因为无论空间中的建筑物,还是整个空间的建筑材料、构成和形态都极具现代性特征。但是,我们并不难从中解读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从整体空间构成上看,“鸟巢”和“水立方”与民族大道一样延续着北京传统城市中轴线的对称性空间结构,“鸟巢”和“水立方”两大建筑分别位于千年步道东西两侧,寓意天圆地方。对于天圆地方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解释,也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运用。从哲学和文化意义上讲,它原是中国古代科学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天圆地方同时也寓意时间和空间,体现中国传统智慧中的时空观念。在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上,同样讲究天圆地方,明清时期在北京修建的天坛和地坛就是遵循天圆地方原则而修建的。当然,我们很难简单套用传统的天圆地方思想观念来解读中轴线北延线空间上的“鸟巢”和“水立方”,确实,我们也很难从直观上看出这两个相互对称的建筑物所表达的文化意义就是传统的天圆地方思想,我们或许只能理解为它蕴含或隐含这样一种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或者,换一种说法,它们是在用一种现代建筑语言和现代建筑形态,在一个现代性的城市空间中传达或寓意这样一种中华传统文化观念。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们便不但不会否定其中所包含的传统内涵和意义,而且可以认为它们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转化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并把这种传统文化观念融入新的现代建筑和城市空间生产之中,从而塑造了融传统性内涵于现代性表现之中的城市空间。因此,在整体上,位于“千年步道”东西两侧的“鸟巢”和“水立方”两大建筑便具有了“天圆地方,道在中央”的深刻意涵,而方圆之间便意味着天与人同根同源和相互依存的一种理想境界,而这又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中国思想。   也许,在这里稍微提及这个现代性城市空间中的北顶村娘娘庙并非多余。在某种重要的意义上,正因为这个传统建筑院落的存在才导致鸟巢与水立方并不具有完全的对称性结构,同时也赋予了这个现代城市空间更多的传统性。人们戏称这座建于明代的庙宇是“逼退”水立方的“最强钉子户”,因而使水立方在最初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整体向北位移了100米。这座具有典型中国传统特色的红墙灰瓦建筑,尽管在建筑材料、建筑语言、建筑风格和建构形态上非常不同于奥林匹克公园空间的其他任何建筑,但是它并没有给人以突兀之感,倒是在这个现代而热闹的巨大空间中给人一种传统的宁静感,仿佛以某种别样的风格丰富乃至激活了这个空间。“建筑物把旧的和新的东西结合起来在视觉上形成对比。这种方法会丰富一个地方的身份、独特性和自信心。对于现代的目的来说,这会加强和适应一个地方或地方性的特点,以及它的传统、价值、神话和历史。”[1]36因此,这座特别具有地方性的建筑存在物给这个空间增添了某种特别的文化韵味,彰显出一种别样的空间和文化张力。由此可见,在一个现代化乃至全球化的奥林匹克公园城市空间中,地方性的资源和遗产倘若能够得到有效利用,不仅能够保护已有的城市文化遗产,而且能够在新型城市空间生产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并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空间文化意义。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东侧的龙形水系,总长27公里,南起鸟巢南侧,北至森林公园的南园奥海,宛如一条巨龙蜿蜒贯穿公园南北,它不仅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人工水系,而且成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水轴系统和重要自然文化景观。在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中,化入了龙的形象,蕴含着深刻的中華文化内涵,“环绕鸟巢、科技馆的龙形水系,与北京老城‘六海’水域遥相呼应,形成‘一条南北轴线相连接,东西两侧各有龙形水系舞动’的生动局面”。[5]而龙成了这一巨大景观性空间中的民族文化符号和文化隐喻。我们知道,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龙自古以来就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 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起,它就一直是炎黄子孙的图腾,是源于华夏民族的集体想象和文化记忆而创造的意象符号和文化象征,并在历史发展中凝聚成了中国的象征、民族的象征乃至中国文化的象征,在文化和情感上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它可以是自然山水的象征,可以是文化创造物的象征,同样可以是表意性的符号和具象性的图像,而奥林匹克公园的龙形水系则在更大的自然文化空间中营造了具象性的图腾符号形象,并且蕴含着这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森林公园中最著名的景观仰山和奥海同样有着久远而深刻的中国文化意涵,不仅暗含了《诗经·小雅·车辖》中的诗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而且与北京传统城市中轴线上的景山名称相呼应,并与之形成对景。而奥海既有北京传统园林中的“海文化”寓意,又与奥林匹克这一国际性体育盛会和精神相关联,两者联系在一起则表达出“山高水长”的中国成语内涵。由此,奥林匹克公园东侧的龙形水系看似为现代性的城市园林空间,而实际上却内在地体现了中国园林的营构法式,蕴含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此外,随着奥林匹克公园中的公共文化建筑中国国学中心、国家美术馆以及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的建设,会更加丰富奥林匹克公园空间中的文化景观,进一步深化这一超大型城市空间中的传统性内涵。
  
  三、北京城市中轴线北延线城市文化空间的现代性
  我们从北京中轴线北延线城市空间中解读并论述了其中所运用、表现和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传统性,但并不意味着中轴线北延线城市空间是一种完全传统的古典式城市空间,无论从其空间形态、空间语言还是从空间功能上看,中轴线北延线城市空间都是具有鲜明现代性的新都市空间。或者,更确切地说,中轴线北延线城市空间或城市文化空间是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和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现代性城市空间,因此,城市空间的传统性是其隐含的富有深层意味的重要一面,而其现代性则是显性的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的一面。正是这个显性的现代性维度使之成了传统中轴线的现代延伸,从而也使其呈现出明显不同于传统中轴线城市空间和文化特征的差异性。
  我们仍然通过解读开始于民族大道的中轴线北延线城市空间来理解其现代性维度,尽管我们认为钟鼓楼到民族大道这一段距离在中轴线的“线”的意义上属于中轴线,事实上也是如此,并且与传统中轴线相比,它也同样属于现代中轴线,但是可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物质性和功能性的城市轴线空间,很难从文化空间的意义上进行理解和阐释。或许,这也是在丰富中轴线内涵和城市更新中需要做出深入思考的问题,以避免中轴线城市空间的文化断裂。因此,我们这里对中轴线北延线城市文化空间现代性的理解仍然集中在民族大道以北的城市空间。首先从奥林匹克公园城市空间的主题上讲,无论和谐阙、民族广场、千年步道还是龙形水系和寓意天圆地方的鸟巢和水立方,它们所体现的文化主题和精神内涵,在很大程度上都不同于传统中轴线城市空间。应当说,它们确实体现了中华文化传统和当代中国精神所追求的宏大叙事,蕴含着民族国家的宏伟精神,尽管人们也确实从宏大历史文化叙事的角度来解读传统中轴线空间所蕴含的文化主题和叙事,但是,现代中轴线的这种宏大叙事和宏伟主题显然不同于传统中轴线城市空间的叙事表达和象征意蕴,它所体现和蕴含的是现代化乃至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当代意识和文化精神。2002 年7月,在北京奥运设施规划设计方案的87 个参选方案中,美国萨萨基(SASAKI)公司与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合作方案最终获选,其主题就是要塑造“人类文明成就的轴线”。可以说,这既是北京这座伟大文明城市中轴线的一种继承性延伸,也是传统中轴线城市文化空间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主题叙事,同时也是在一种人类文明视野和现代性乃至全球性城市格局中构建北京的现代中轴线。从奥林匹克公园作为奥运会主体承载空间来看,奥林匹克运动本身是一种现代性的全球化运动,而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主体承载区的城市空间无疑具有某种鲜明的现代性和全球化特征。“新北京,新奥运”不只是成功举办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题性口号,还推动了这个城市空间和文化的新生产,这种“新”不仅是城市物质性空间上的“新”,而且也是城市文化空间上的“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则体现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融生态伦理学、先进科学技术和人文价值精神于一体的综合价值取向,而人文奥运则突出人类的精神文化在奥运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可以说,这三大理念不仅仅是2008年奥运会的口号和理念,而且今天看来也体现和落实在了中轴线北延线的城市空间和文化空间塑造中,无论在空间构成、文化表达还是功能呈现上,都明显不同于传统中轴线城市文化空间,这同样是一种新的、现代的城市空间叙述和文化主题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讲,北京中轴线北延线的城市空间文化主题所叙述和表达的,既是蕴含着中华传统性的中轴线城市文化空间宏大主题的转换性延伸,同时也是北京城市现代性乃至全球性空间的一种创造性建构和生产。   城市空间总是由构成空间的各种语汇和语言建构和塑造的,包括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的语汇和语言,它们不但建构空间,而且创造和表达文化,从而形成城市文化空间。“空间不是抽象的,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含义丰富的建筑语汇来控制它。”[6]241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理解,这种“控制”也是一种生产,在控制某些语汇的同时也在生产其他的语汇,并生产新的空间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中轴线北延线空间生产所使用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语汇和语言组织并体现了它不同于传统中轴线空间的现代性,事实上,即便我们前面所讨论的延长线城市空间的传统性表达,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传统性的转化运用和创造性表达。即使是民族大道南端的和谐阙运用了传统的语汇、颜色和符号,具有很强的中华传统性,但是它毫无疑问被置于一个具有明显现代性的空间中。民族大道上的文化主题尽管具有深刻的传统性,但它所运用的材料和工艺主要都是现代的,在这里,钢筋水泥既是主要的物质材料,也是空间表达的主要语言。从空间构成的角度看,即便西面的大型传统性建筑中华民族园与东面的现代体育设施建筑群构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对景性,但民族大道及其东面的现代建筑群,无论空间语言还是空间文化的表达都显示出更多现代性特征,因而也非常不同于以故宫建筑群为主题的文化空间构成,后者在空间语言、空间构成和文化属性上是古典型的、等级性的和权力性的,甚至封闭性的,而中轴线北延线城市空间则是现代性的、平等性的、公共性的和开放性的,这正是现代性城市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典型特征。
  我们也可以对中轴线北延线的主体空间奥林匹克公园做同样的分析。最为典型的建筑物就是“鸟巢”和“水立方”,前面已经论述,它们都具有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表征和中国哲学寓意,但是它们无论在建筑材料、建筑语言、建筑造型和建筑功能上都有别于传统建筑物所表达的“天圆地方”思想,也有别于传统中轴线上的其他建筑物。作为功能性和景观性融合的建筑物,它们无疑都是现代性的,从作为建筑表皮的语言和作为建筑造型的外观上看,它们甚至具有某种明显的后现代意味,在某种重要的意义上打破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纯粹性和功能纯粹性,因而具有了多维的语义性内涵。由此可以说,千年步道东西两侧具有现代乃至后现代意味的建筑物,包括除鸟巢和水立方之外的其他现代建筑物或建筑群所构成和塑造的空间,从根本意义上说它们共同营造和生产的都是现代性的空间,表达和建构的都是现代性的城市空间文化。
  如果说新理念、新材料、新语言生产和塑造的是一种新的中轴线城市空间和文化空间,那么,这个新的城市空间和文化空间所体现和发挥的也是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功能,它明显有别于传统中轴线的城市空间功能和文化功能,而这种功能从根本上说同样是一种现代性的空间功能和文化功能。新的空间主题叙事和空间表现形式的转变必然会带来空间功能上的转变。“在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北京中轴线的空间结构、标志节点、使用功能和文化内涵不断发生着变化,这是其文化空间不断重构的过程。”[7]这一点不仅适用于对传统中轴线城市空间内涵和功能的理解,而且同样适用于对中轴线北延线城市空间功能的阐释。现代性的城市空间必然具有现代性的空间功能,现代性的功能同样要求现代性的空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很显然,国家体育场北路以南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以及国家体育馆和奥体中心体育场等,在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是体育盛会的主赛场,甚至整个奥林匹克公园都成了奥运赛事和体育文化活动的场所。同样,以奥林匹克公园区为核心的城市空间,在成功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后仍然是北京最大的体育和赛事文化活动空间,同样发挥着现代城市体育文化空间的功能。而现在作为中轴线北延线城市空间的整个奥林匹克公园更成了融合办公、商业、酒店、文化、体育、会议和居住多种功能的新型城市空间区域。龙形水系东侧的“文化科教区”,赛后开放的中国科技馆新馆,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中国国学中心,规划中的中国美术馆新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构成了中轴线北延线的新型城市空间,并发挥着现代化的城市文化功能。而国家会议中心、北辰洲际酒店、下沉广场商业区以及瞭望塔、森林公园等也构成了新型的现代化空间功能区,它们体现、发挥和展示了现代性的、多維度的现代都市文化。在城市现代化语境中,这个现代性的城市空间所具有的空间功能及其所生产出来的文化意义,也就构成了中轴线北延线空间的现代性功能维度。与从永定门到正阳门城市空间的民国风貌、从毛主席纪念堂到天安门的新中国首都政治文化形象、从紫禁城到地安门的明清帝王都城空间、从地安门到钟鼓楼的北方城市风貌相比,奥林匹克公园功能区的整体空间都显示出某种非常不同的空间形态和文化功能。与传统中轴线城市空间相比,中轴线北延线城市空间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公共性和参与性,从而成了北京这个世界大都市的一个超大型公共性场所,它与城市文化体验、市民文化生活、日常生活休憩、旅游文化观光等密切联系。在某种意义上,人们进入这个超大型都市空间便可以共享丰富的文化形态和参与多样性的文化生活,这个现代性的多维度的文化空间成了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文化是丰富的,而且,它往往是出人意料的丰富……文化是能够更新的。更新是社会中产生的文化创造性和文化创新的一个功能,并且在一种新的视野中允许重新思考和重新塑造价值、实践、知识、场所和景观。”[3]101因此,中轴线北延线城市空间是参与性的文化体验空间,也是包容性的文化表达空间,恰如《北京欢迎您》的歌词“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所表达的那样。这个现代性的城市文化空间因而也成了具有多向性价值的城市文化空间和参与性生活空间,体现和发挥着立体多维的当代都市文化功能。
  城市是一件在历史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修复和创造的巨大艺术作品,只有像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境界的艺术创作那样对待和呵护它,城市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文化空间的生产亦复如此,也同样要把它当作一件艺术作品来对待和呵护。“城市是一件艺术作品的观念可能更深刻地表明,城市作为一个对象是一种持续的对话,一种隐含的、未发展的、抽象的表征组合,这些表征在不同文明中产生和传播,在语言和行动中不断地被塑造和重新塑造,它仿佛就是一件艺术作品。”[2]39梁思成先生说北京的城市计划是“无比杰作”,侯仁之曾表达过中轴线上的三个里程碑的构想,如今,北京中轴线北延线城市空间确实已经成了“第三个里程碑”。可以说,这第三个里程碑的城市空间也是一件杰出的艺术作品,而这个艺术作品仍然处在发展和建构之中,如何完善这个城市空间可能是当前和未来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是否需要添加一笔,在哪里添加一笔,怎样添加那一笔都甚为关键,就像人们对奥林匹克公园里的“观光塔”所做的不同评论那样,人们的日常表达常常把它称作“大钉子”。而中轴线南延线城市空间塑造以及文化表达如何在城市整体语境以及在整体轴线城市文脉和城市空间中进行战略性谋划同样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性和实践性问题,是否可以或者应当成为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第四个里程碑呢?   
  [参考文献]
  [1] Ratna S. J. B. Rana and Awais L. Piracha,Cultural frameworks,Urban crisis: Culture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M. Nadarajah and Ann Tomoko Yamamoto(eds.),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2007.
  [2] Alan Blum: The Imaginative Structure of the City,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03.
  [3] Greg Young: Reshaping Planning With Culture,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8.
  [4] 金磊:《北京中轴线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北京规划建设》2012年第2期。
  [5] 李建平:《北京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的思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6] 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7] 张宝秀、张妙弟、李欣雅:《北京中轴线的文化空间格局及其重构》,《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Abstract: The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the creation of urban cultural space are dialectical and mutual productive relations. The tradition is always inherited and continued in the relative modernity, which also means the innovation of modern significa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reflects the continuity of trad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ty. The north extension line of the Central Axis is the extens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traditional central axis in the urban space and culture. It is not only the creation of the new space of Beijing Central Axis, but also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of the new space of the urban central axis.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ultural space of the overall urban central axis. It not only has the distinct modernity, but also has the profound tradition. In a certain profound sense of urban cultural space production, it organically integrates the national and traditional connotation in the modern urban cultural space production, and it has become the “third milesto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Central Axis. We can not only explain the modernity of the new cultural space of the north extension of the central axis, but also can analyze and understand it from the traditional dimension.
  Key words: central axis; north extension line; urban cultural space; tradition; modernity, spatial production
  (責任编辑 孙俊青 )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安徽省怀宁县某镇四个行政村的妇女进行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以外出务工返乡与未外出妇女对比为视角,从8项指标分析我国农村妇女生育生殖健康状况。调查发现,我国目前农村妇女生育生殖健康条件有待提高。但同时也发现外出务工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增强妇女自我保健和自我主宰生命的能力和意识。为此,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体制和管理改革建议,提出要加强对农村妇女生育与生殖健康教育、服务和提供必要的经济救助等方
期刊
〔摘要〕佩里·安德森根据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与发展做出了对工人阶级运动及其理论性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新局面。同时根据国际工人运动大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对工人阶级运动的认识,对左翼工人运动的衰落给予现实分析,并因此导致思想转变,重新站在现实的角度上对当代社会加以再认识。这其中不乏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同时更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积极超越。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
期刊
[摘要]“新批判理论”是一种包括各种社会思潮中具有批判倾向的理论群集,其产生既是社会批判理论自身的逻辑延续,也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发展的结果。“新批判理论”致力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象进行深入批判分析,努力探索一个更加合理、自由、公正的社会。它继承了传统批判理论的基本精髓,又结合当代社会的新病症扩展了批判的视阈。新批判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特征之一是在社会批判中具体运用
期刊
〔摘要〕自然人是近现代民法上的最为基础的概念,自然人的规定不仅仅是相对于法人而言,而有其独立的价值和意义。究其实质,自然人的思想反映了启蒙思想对法律,尤其是民法的最为根本性的影响。自然人思想构成了近现代法律的基础,也是国家与个人重新统一的基础。  〔关键词〕自然人;启蒙思想;实质意义上的人;私法  〔中图分类号〕 D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8-2689(2007)02-066-08 
期刊
[摘要]买办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渗透而兴起的一个特殊阶层,是沟通洋商与官府之间的媒介,更多地起到了沟通中西的桥梁作用。商会最早在上海成立,成为政府与工商界的重要沟通平台,是上海历史变迁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新的一页的开端。具买办身份的工商资本家是近代商会的中坚力量,商会是其活跃的舞台。他们不但从事民族工商业、发展实业,而且在上海总商会的发展建设中,参与完善商会的事业机构与
期刊
[摘要]围绕经典及其建构的研究始终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事实上,为什么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总会形成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经典是更原初的问题。就这一问题,记忆研究可以在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之外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文字的发明为个体和集体记忆提供了外在的存储,通过文字人们可以获得确定性的过去,由此,过去的经验变得更加重要。在礼崩乐坏也就是仪式社会解体之后,儒家通过确认西周文献的经典地位构建新的秩序,使其成为延续
期刊
[摘 要] 课程思政是对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就教育之魂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主力军;而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关键在于掌握“挖掘、融入、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方法论,练好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功。其中,“挖掘”和“融入”是重点,“教育者先受教育”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深刻领会课程思政方法论的具体内涵和内在要求,不断提高开展课程思政的本领,才能真正提升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
期刊
[摘要]自媒体环境下,公众的话语权得以提升,民间舆论场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民间舆论的力量不容小觑。因此,提高相关部门对公众舆论的重视,疏解公众在危机事件中的恐慌情绪,缓解社会矛盾,避免引发舆论危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引发公众广泛热议的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为例,分析了自媒体在民间舆论场的生成中扮演的角色,提出了应发挥自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引导作用,促进危机事件的高效解决。  [关
期刊
[摘要]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本文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三个维度对京津冀地区科技金融政策进行量化研究;构建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赋权测算了2012—2016年京津冀地区43个区市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京津冀科技金融政策发展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京津冀各区市科技金融政策发展程度具有明显的梯度性,区域创新发展水平差异悬殊;大部分区
期刊
〔摘要〕共产党开始独立从事武装斗争、夺取领导权活动的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广大的知识分子的多数对于中共的事业是持中立或消极的态度的,中共事业的合理性主要是在农民那里得到了充分的认可。抗战爆发后,知识分子对中共疏离的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观,不少曾对共产主义持反对态度的人渐渐缓和起来、甚至于转向;多数曾安于书斋、追求个人天地的以大中学校学生为主体的中小知识分子空前地团结在中共抗日救国的旗帜下;为数不多的以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