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t_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以声音为素材,以节奏、韵律、和声等手法来诠释情感和表现形象的艺术,音乐教育具有审美性、创造性等特点。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审美的教育。孔子有言:“移風易俗,莫善于乐。”乐者,发于心而感于物。德音雅乐是人的心性的自然流淌,美好的音乐能够陶冶和调节人心,小可以使人身心和谐,大可以使国政通人和。
  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通过实践充分认识到,小学音乐教育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共性特点的道德规范、行为规则、价值观、前进目标等。小学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环境设施文化、校园社团活动文化等。以小学音乐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在此,结合教学实践作如下几方面探究。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音乐教育对小学生所产生的效果是多元化的。而明辨真、善、美,则是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音乐以声音为载体,可以与学生展开深层次的内心交流,以情促情,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可以通过优美、婉转、昂扬的声韵,唤醒学生对艺术的追求,为学生开启智慧之门,提升审美能力。
  因此,学校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组织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比如,成立合唱、舞蹈等音乐社团,定期举办歌咏比赛、舞蹈比赛等活动,激发广大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在学习这些音乐项目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相互帮助、相互配合,为了集体荣誉的取得而共同努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提升了合作能力。当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综合能力,其审美情趣也会逐渐产生很大的变化,这将对于今后的校园美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丰富音乐教学形式,培养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强,音乐教师应该多采用一些符合其认知规律的教学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层层选拔,将喜欢音乐的小学生吸纳到声乐团中,支持和鼓励声乐团积极参加一些大型的校园活动——升旗仪式、运动会开幕式、校庆活动、庆祝“教师节”活动等,使学生们感受到音乐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而对音乐形成深层次的认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学好音乐的信心,使他们感受到音乐之美,而且师生们一起营造了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优化教学方法,融入文化气息
  要改进教学结构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音乐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堂成为唯一的教学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注意力分散,而且对音乐课程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了音乐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要从改进教学结构入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现代气息,彻底打破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譬如,多媒体具有集图文声画于一体的特点,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备受青睐。例如:在执教《金孔雀轻轻跳》时,音乐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们来欣赏孔雀的图片和视频。当美丽的孔雀,通过图片和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他们好似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音乐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他们眼里的孔雀是美丽、善良、智慧、吉祥的化身,他们对孔雀深怀憧憬之情。这一课,学生们不仅学唱了优美的歌曲,学会了美丽的孔雀舞的跳法,还通过深层的意境感悟,认识到要爱护身边小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这节课的教学,也实现了应用音乐本身的艺术感染力教育学生的目的。
  要延伸教学内容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从而延伸和拓展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剪彩波尔卡》一课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施特劳斯的照片展示给学生们观看,也可以播放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春之圆舞曲》等其他经典作品,并向学生们介绍这些歌曲的创作背景,让他们对当时奥地利国家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对施特劳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拓宽了对奥地利这个国家的认识,进而为本节音乐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设良好环境,促进师生交流
  学校应当重视环境对音乐教育的影响,积极创设突出音乐特点的教学环境,比如,设立标准的舞蹈室和器乐室、创建音乐主题走廊等,从而保证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宜人的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在音乐上的亮点,并加以重视,给予更多教学上的关注;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并通过有效的方式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引起了广泛重视。笔者认为,校园文化蕴含了学校办学的美好愿景,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而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载体,对于校园文化的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通过努力探究和实践,积极构建以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让小学音乐教育更好地服务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其他文献
杨玉龙在2018年9月11日南方网撰文指出:前两日新华社发表评论文章《“娘炮”之风当休矣》,认为“娘炮”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男孩子应该有男孩子的样子,不应该被“娘气”亚文化所侵害。近些年,許多学校推出了针对男生的“阳刚教育”课程。这是很好的,但绝不能止步于此。家庭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阳刚性格。不少专家指出,男孩子身上的这种阴柔之气跟孩子的成长环境
《教师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刊登郝文武的文章指出:過去的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教师,实践证明师范院校的这个方向和目标是正确的。这既是它长期积累形成的特色,也是其他教育难以取代的优势。师范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应该不断强化、突出而不是逐渐淡化甚至放弃这个特色和优势。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师需要一流的教师教育。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教师教育的开放性和师范院校的综合化的目的,
教育部日前表示:根据群众反映,通过百度、360等搜索引擎网站搜索“高考志愿”等信息,反馈结果中高价服务收费的APP、网站或咨询机构排列靠前,存在不规范和安全风险等问题。教育部立即会同公安部联合约谈网站相关负责人,要求在网站醒目位置提醒考生认准各地考试院和高校官方网站,并确保官方网站优先推荐,切实维护公平和谐涉考网络环境。同时,教育部还将会同中央网信办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对有关志愿填报指导AP
做温暖的“老班”  作者:韓素静  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该书共分为三辑——思考篇、实践篇、启示篇。其中,思考篇从“提升专业性,避免情绪化”等多个角度呈现了作者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深刻剖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实践篇从“‘四部曲’开启第一次见面”等多环节呈现了作者强大的行动力,班主任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不要忘记成就自己;启示篇从“好老师,会让学生对未来充满期许 ”等多方面呈现了作者强大的阅读力
摘要:本文通过对在校初中生经营尔雅书吧进行创业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阐述对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园创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对STEM教育的重视,引发我国对STEM教育的研究。如何让我国人才在全球人才库中有竞争力,也是我国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STEM教育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整合,而它发挥的力量并非1 1=2的简单叠加,而是学科素养彼此之间进行有效融合,使其发挥1 1>2的成效。那么幼儿园应该如何实施STEM教育呢?本文以中班“梦幻公主屋”活动为例,初探STEM教育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的实践。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因其娇艳多姿、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芳香浓郁而驰名中外,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亦有“国花”之称,自古我国人民就视牡丹为“和平、幸福、富贵”的象征。在“牡丹之乡”的山东菏泽,有这样一所学校,其环境优美,教学氛围浓厚,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她就是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实验小学。  美是山梁上摇曳的绿,是溪边明媚的花,
合上《江南三部曲》一书,很容易想起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的长诗《荒原》和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长篇小说《荒原狼》。《江南三部曲》分别指《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三部曲的每一部都死一个女人,女人死亡的寓意似乎可以理解为作者内心里对某种人类精神正在消失的哀悼。  秀米死在腊梅花开的冬天,像临终前所见的冰花一样,融化在生命中最后一缕阳光;佩佩死在细雨蒙蒙的早晨,像没有情感的动物一样,被解剖被
浙江高中语文的教材,分为两大块——其一是苏教版《语文》(必修1-5),其二是人教版的《外国小说鉴赏》和《论语选读》。教师的教学按照这样的顺序,七本教材逐一完成。《论语选读》的教学一般安排在高二下,即完成必修任务、语文学考之后,开始高考第一轮复习之前。而高中语文必修、选修的教材,大部分是侧重小说、散文的阅读理解,包括现代文和古文。  《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兼及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其“语录体”重
王思敏在2019年9月11日《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孩子当不当班干部,父母是否应该看重。笔者以为,比起能否当班干部,孩子能否正确认知当班干部的深意,其实更为重要。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发展、渴望进步并得到他人认可的心,这是一种内在的心理需求。教育者对此要科学认知、充分利用、正确引导,需要将孩子这种渴望被关注、被认可的心理转化为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责任感的动力,同时教会他们淡看失败,学会祝福同学。无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