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梨花带雪香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树梨花,抖落冬的寒峭,活跃于微绿枝头,入眼洁白胜雪,凝脂欲滴,如珠缀一般微微摇曳着,悠悠荡荡,入人心扉。
  那年春天,刚到她家,便被这一树梨花深深震撼。深棕的树枝,粗壮的树干,新绿的叶芽,衬托出一树梨花的繁盛与玉白。我痴痴地驻足欣赏。她见了,凝望着这棵树,轻声说:“知道吗?这棵梨树可有故事呢!”好奇之下,我央求她讲给我听。
  在她上小學的时候,她的父亲承包了一片果园种梨树。从移栽果苗开始,她的父亲日夜守护着梨树的生长。浇水、除草、施肥,无不费尽心思。
  由于照料的好,第一年梨树的座果率就高,每棵树上,小小的、青涩的梨子密密地藏在浓密的树叶与交错的枝杈之间。她的父亲喜上眉梢。更是精心呵护,就像一位父亲守护着孩子的成长。
  可令父亲不解的是,挂果的梨子生长却很缓慢,和邻居家拳头大小的梨子比起来,她们家的只能算是小核桃。她们非常着急,却不明究理。
  傍晚,她看见父亲坐在梨树下,一根又一根地抽着闷烟,盯着压弯枝头的梨子发呆。橙红的晚霞之中,影影绰绰的梨子推推搡搡,极为热闹。父亲忽然站起身来,狠狠地掐掉了一棵树桠上结的果子,然后一根枝条一根枝条地掐起来。
  她见了,赶紧跑过去拦住父亲:“爸,多好的果子啊,为什么要掐掉?”
  你不明白的,这些小果子延缓了梨子的生长。梨树本来就是新栽的,躯干还未成熟,却要拼命吸收营养,供这么多梨子生长。就像你可以搬起一箱水果却搬不起两箱一样。所以我要掐掉多余的果子,保证长势较好的梨子的正常生长。唉,还是你爷爷当初说得好啊——贪多嚼不烂,人呐,还是量力而行的好。”父亲说着,爱怜的抚摸着她的头,接着说道:“儿啊,要记住这个理,无论你长大后在哪里,干什么,都不要忘记。”
  为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父亲的教诲,那年我在这院里亲手种下这棵梨树,她轻柔地抚摸着梨树的树皮,仿佛抚摸着什么珍贵的东西。
  蓦地,微风乍起,飘落一地细雪。我不禁叹了口气,说道:“今年的梨花要谢,梨树要挂果了。”
  “只要春天还在,梨树还在,梨花就常开不败。”
  一树梨花,依旧白胜霜雪,依旧随风轻舞,阵阵清香直入心脾。
  (导师:王 超)
其他文献
一个和暖的春日下午,我骑着自行车经过望湖宾馆楼后的一处拐角。那儿有一块小小的空地。  我刚从北方回到这座家乡的城市,这几年杭州的街道经历了太多的改造,已变得让我认不出来了。庆春路拓宽以后,竟然在以往十分拥挤的这个小街口,留下了一块形状显得很优美的自然三角地。  然而,那一刻,吸引了我视线的却不是那块空地,而是空地上的人。黑压压的人群围成了一个半圆形的人墙,后面的人踮起了脚尖,仰着脖子,密集的目光都
期刊
有种气场叫作威严,有种显摆叫作威风,似乎离了一个“威”字,人们就不会“顺从”。  威不够时,权威们又在器物上打主意,于是便有了惊堂木、戒尺以及其他。  也不知是哪位想出了惊堂木这玩意儿。古代官员升堂一拍惊堂木,只听得“砰”的一声,全堂肃然,紧接着威武声、杵棍声似雨连绵。这样做本是想吓吓犯人,以图震慑。怎奈,犯事的胆子都不小,往往倒是普通百姓先被吓了个半死。试想,能罔顾律令的,又怎么会觉得法律有权威
期刊
专家学者南向坐,持宝者三人北向立。持宝人身前的珍宝台上分别摆放着不同的宝贝。一根八寸长、四寸宽的惊堂木,一把尺余长的戒尺,一块巴掌大的醒木。本次竞宝已进入持宝人“夸宝”环节。  只听那惊堂木“啪”的脆响,声响顺着台阶滚落堂下,重重敲在了东西两厢人们心上。待那响声落下,其中一人便开了腔,“我这惊堂木它承载的是自古以来的法,是人们之间的情。每次拍响,都可惊人心、动人魄。身边的这俩家什哪有我的这等声响?
期刊
作家的创作半径:作家的创作半径是以读者的需要为圆心,基本上不受什么制约,特别不受材料真实性的制约,而以作者的想象为半径,划一个半径无限长的圆圈。  白描是艺术中最简练的手段:绘画是线条和色彩的艺术,白描则是这艺术中最简练的手段,它舍彩色而用墨,而墨色又简到只剩下细细的线条,白纸黑线已经减到不能再减了。平时,人们越要突出一件事(为实用而不是为好看)就越要用最简洁的手法、最简单的色调来处理。围棋是黑白
期刊
那段时间,连最简单的食品都受到诡计和掺假的威胁。没有哪一天报纸不提到在市场上又有惊人的发现,奶酪是用塑料做的,蔬果类含砷杀虫剂的浓缩比例比所含的维他命还要高。  马可瓦多每次在公司或咖啡馆听到别人说这些事情,就觉得好像有一头骡子在胃里面踢腿。在家里,当他太太买完菜回来,以前那些让他雀跃不已的芹菜、茄子,还有杂货店粗糙多孔的面包,现在却引起他的恐慌,就如同有敌人潜入了他的住家。  “我要尽我所有的努
期刊
我国古代私塾里,有一样东西最为常见——木戒尺。所谓戒尺,“戒”为警戒,“尺”为标准,误了标准,就要吃一記先生的木戒尺。打在别人手心,紧张在自己心里;打在自己手心,烙痛在自己心里。以打教子,在中华流传了两千多年,在古人的眼里,惩戒看起来是再普通不过的,身体的疼痛往往比说进脑子里的话要有用得多。  这种“惩戒教育”在很多近现代学者身上也有掠影。鲁迅先生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忆他幼时的塾师寿镜吾
期刊
作文的题旨里蕴含比喻的意味,在命题作文中是很普遍的一种做法。对写作者而言,就多了一个认知命题手法,还原题意指向的要求。无论是给出词语或短语的标题作文,还是提供一段叙述性文字或论述型语段的材料作文,题意及含义中所具有的比喻的意味,都会给作文的审题立意形成一定的阻隔,产生相应的难度。  从命题的角度看,材料作文与标题作文的“喻指”,都特别强调表达的还原,即要有一个将题意之“喻意”明确落实到表述的“本意
期刊
心里面不静,猫儿挠着似的,很想有只手从前到后捋一下,使它温顺些。我自己的手不行,大概得是个见过些世面,性情温柔的人方能胜任。刘克庄说“燥心污笔”,这话一点不假,此时不单写的东西没法看,就连说的话也未必中听。我的一位朋友,经常过来向我讨主意,其实他的方案已经不错,想我这么一个人,便不好再妄议。可他偏巧是個不扎不疼的主儿,听了我的“很好,很好”,仿佛不过瘾,必要我拿些主见才行。我便伸手捞过一支笔,在这
期刊
对于《聊斋志异》这本书,许多读者有一个不符实情的印象,以为是蒲松龄晚年写的,或者以为他用了中年之后的大半生的时间来写它。不是的,《聊斋志异》的创作始于作者的青年时代。它成书也早,蒲松龄为这个集子写的序言《聊斋自志》,末尾署着“康熙乙未春日”,这是1679年的春天,此时的作者未满39周岁。因此,现在的我们读这部文言小说,不妨从追问这个问题开始。蒲松龄到底是因为屡试不第才以搜神谈鬼来疏泄心中郁结之气,
期刊
命题于2016年的《惊堂木、戒尺及其他》與2017年高考国一、国二卷作文题审题立意方面具有相似性,即通过提取概念的相关内含来立意作文。心有戒尺,行有所止;心有法槌(惊堂木),行有所畏;及其他规章制度、条例、合同等等,皆具有约束、惩戒、警醒等等功能。王喧同学以“戒尺”为突破口,呼吁戒尺回归课堂,并以点带面,表达了从严治校、以法治国的重要。不足的是,“面”上的议论弱了点。尽管如此,仍可打93分。孙彤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