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A案)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nhuiai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境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金子》。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课文中的一些新朋友,你还记得他们吗?(出示词语,指名读)
  淘金 蜂拥而至 扫兴离去
  挖掘 埋头苦干 一无所获
  种花 全部精力 找到真金
  3.读过这几组词语,你眼前出现怎样的场景?请同学们用上几个词语说一说:作者为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语,既检查了学生词语的掌握情况,又可以让学生借助词语回顾课文大意。以课文为依托赋予字词生命的活力,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
  二、 紧扣“梦想”,引导质疑
  1.同学们,彼得的梦想实现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指名读,凸显“不无骄傲”)你能换一个词语而意思不变吗?(非常骄傲,非常自豪)
  2.指导学生带着“不无骄傲”的语气读这段话,思考:读过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3.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的课文中,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萨文河畔。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有疑才有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激发学习兴趣,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铺垫。
  三、 走进文本,读书感悟
  1.(出示: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淘金者便蜂拥而至。他们在河床上挖出很多大坑,希望找到金子,结果,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只好扫兴离去。)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2.这一段中,有一个词语最能体现萨文河畔当时热闹的场面。(理解“蜂拥而至”)
  3.他们来挖金子,可他们却一无所获,扫兴而归。他们为什么会一无所获,扫兴而归?
  4.指导朗读,注意把淘金者心情的变化读出来。
  【设计意图】抓住“蜂拥而至”“一无所获”,体会淘金者由“高兴”至“扫兴”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对比,初步体会想毫不费力获得财富是不现实的。
  5.在众多的淘金者中,彼得也是其中一位,他是怎样淘金的?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笔把最能体现彼得不甘心的词语画出来。
  6.随文指导“甘”字书写,注意笔顺,最后两笔都是横。
  7.从“默默地、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彼得是一个怎样的人?(勤劳、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
  8.我们仿佛看到彼得孤独而忙碌的身影,以及失望的神情。别人走了,只有他留了下来,一个人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彼得在这块土地上不知洒下了多少汗水,留下了多少足迹,却没发现一丁点儿金子,彼得该多么失望啊!(指导学生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三年级仍是识字的重要阶段,此环节设计随文识字使读说写紧密结合,提高识字质量。“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这些词语分别从精力、时间等方面说明彼得所作的努力别人无法比拟,但仍一无所获。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体会他由“希望”到“失望”的心情,加深对人物内心的理解。
  四、 研读文本,突破重点
  1.六个月后,彼得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生活难以维持,这对他来说真是巨大的打击。(体会彼得的失望甚至绝望)
  2.彼得付出了全部精力,却没有找到一丁点儿金子,一场大雨浇得他更沮丧了。雨停了,彼得走出小木屋发现——(引读)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雨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3.如果是你,看到这绿茸茸、生机勃勃的小草,会怎么想?(预设:①小草长得真好,如果在这片土地上种其他的东西也会长得很好。②这里的土地这么肥沃,可以用来种花啊!③如果我在这里种花的话,说不定可以发财呢!)
  4.同学们真善于思考,彼得看着这绿茸茸的小草好像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若有所悟”)
  5.(引读)“这里没有找到金子,”彼得若有所悟,“但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人们一定会买些花来装扮自己的客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的……”
  6.彼得来淘金是想致富,这里挖不到金子,但土地很肥沃可以种花,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越想越兴奋,美好的生活在向他招手,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引导学生再读这一段话)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语“若有所悟”,想象当时如果是你看到大雨过后绿茸茸的小草会怎么想,并说说彼得“悟”到了什么。再引导学生读好相应语句,理解彼得留下的原因及内心的喜悦。
  7.彼得行动起来了!聚集“全部精力”,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个情境说一说。
  情境1:早晨,天空才露出一丝霞光,彼得——
  情境2:天下起了蒙蒙细雨,可还有一块地没有松土,彼得——
  情境3:骄阳似火,花苗渴得无精打采,彼得——
  就这样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彼得——
  8.小结:彼得为培育花苗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的精力,他这一干就是五年啊!原本坑坑洼洼的土地,现在已经是姹紫嫣红了!(出示图片,配乐欣赏)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重视揣摩作者怎样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此项说话练习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真正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五、总结提升,延伸拓展
  1.多么美的画面啊,此时的彼得百感交集、感慨万千。(出示: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2.彼得成功了。如果你就是成功后的彼得先生,你还想说些什么?用几句话把你最深刻的感受写下来吧!
  3.总结:从彼得身上我们知道,要想找到“真金”,就要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就要有善于有发现的眼睛、有勤于思考的大脑、有勤劳能干的双手,只有认准目标,坚持不懈,才能挖到真正意义上的“金子”。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是一个融言语吸收与表达的过程,阅读教学要重视读中学写,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设计这一小练笔的环节,就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自由表达内心的读书学习感受,使读写结合起来。教师最后的总结使认识得以深化。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兴华路小学)
其他文献
一、 观察要“真”,素材积累提倡原生态  也许有人要问,难道观察还有假?事实上,面对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学生常常会发生“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的现象。不妨让我们看个例子:某天听三年级的一节科学课,内容是研究大树。教师先提出了观察的具体要求,随后分小组到校园内实地观察梧桐树,并要求学生做好相应的记录。15分钟以后,同学们回到教室进行汇报。有同学这样描述观察所得:我看到了梧桐树上挂满了果实,树枝上还有
一、 情到浓时写一写  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人文性很强的课文,在学生的学习达到情感的高潮处,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练笔,让他们把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凝结成文字。  在学完《姥姥的剪纸》,很多同学都沉浸在课文里姥姥给“我”营造的童年美妙的诗情中,出示原文中的一段话:“当时我也动过要学剪纸的心思,可惜我当时有其他的事,后来也离了乡,远离了姥姥,远离了她美丽的剪纸。直到前年春节家里通知说姥姥病危,我
一、引言近年来,光纤传感器以其优异的性能受到世界关注,特别是光纤易于紧贴在任何形状的构件上,易于铺设在构件材料中形成复合材料,以及便于遥测等特点,在构件测量领域中利
小学作业管理可以结合学校实际,从以下的五个“效”进行思考。  第一,效益。就是师生通过作业活动得到什么好处?  这是一个关于作业“目标”的问题。通过作业活动,要想让学生收获什么,教师在作业设计和管理中能够发挥哪些作用?这些都要我们对学情针对性、目标达成性、过程可行性和载体适应性等进行综合考虑和方案设计。  第二,效力。怎样让作业活动发挥训练功能?  这是作业在具体操作层面的思考。教师不应当是练习册
一、 整体习作:写写停停也可以  1. 以生活为契机,寻找习作的起点。习作是为了服务于生活的,选材首先就应该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的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内容可写,有真情可言。而五上的习作安排也明确地指向生活。习作2《观察动物》、习作3《秋天的树叶》、习作7中的《冬天》等,是同学们打开“大自然”这一课本的最好的引领。于是,我带学生们尽情地去自然中玩,观察动物、捡树叶,感受秋风、仰望天空,让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