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而灵动: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c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题报告是对整个课题研究项目行动的综合表述,是课题研究资料中最具价值也最为系统的表述性文本。一篇结题报告,就是一份相应课题研究的答卷主件,亦如一本专著的拓展性目录,必须要结构性地回答所有关于对应课题研究的基本问题。通俗地讲,就是要回答清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么去的?”“抵达了吗?”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根据本人多年课题研究与科研管理的经验,要基本说明研究情况,结题报告中以下的一些版块不可或缺,标注“*”者,尤应重点阐述。我们可以把这些基本版块称之为“八股”,但绝不能僵硬地理解为类似于科举考试答卷的固定格式,现实中,课题研究各不相同,结题报告的具体表述没有统一的模式。但课题结题报告的“八股”,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厘清关键概念,找准项目定位,审视研究设计,回顾探索历程,梳理研究成果,反思实践行动。此“八股”类似于结题“述职”时必须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指引课题组规范判析自己的研究实践。如何在“八股”基础上亮出本课题的独特视角、学术内涵、实践根基和成果价值,就有赖于结题报告的灵动撰写了。在“规范”基础上的“灵动”表述,考验着课题组的学术思考、逻辑统筹和实践落实。
  为具体加以说明,以本人撰写的“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报告为例。
  一、课题的提出(研究背景、课题的缘起等)
  此版块主要交代课题研究的起因和基础,文字表达宜简洁、明了,要紧扣课题名称中的核心关键词,依据相关背景因素中的不同层次,逐层解释。
  例如“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
  1.课题研究的背景
  第一,课程改革宏观背景。(略)
  第二,课程实施操作困难。(略)
  2.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式实践,构建一个研究型的课程实施共同体,促进我市各个区域之间、各个组织单元之间(教育行政机构、教学研究单位、基层学校)有效联动,开发课程资源,组织区域性指导,在课程门类、课时安排、内容呈现、教学组织、学习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为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提供材质辅助、技术服务和精神激励,全面有效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尝试通过实践研究,推动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启动、全面实施并最终达到常态化、规范化操作,真正实现该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这一部分一般以背景因素中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为序,可以涉及教育发展趋势、课程改革精神、学校教育诉求、区位办学优势、学校发展规划、本校研究基础等。着重强调本项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研究本身所承载的一定角度的历史使命,忌东拉西扯、盲目攀高。
  二、概念界定*
  该版块极为重要,堪称研究报告之“凤头”。可以理解成对课题名称的特定注解,第一时间帮助结题报告的研读者确认课题组的研究定位,表达及思路宜前后贯通,细致确切。可以从课题名称出发,将关键概念层层析出,从重要到次要,逐个厘清。
  例如“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中主要有三个概念: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②课程资源建设;③区域性。
  显然,第②“课程资源建设”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对此概念要重点释义。首先,说明了其一般定义,即“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的信息来源以及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涵盖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次,增加了本课题研究对“课程资源”概念的特定的拓展性理解:“我们认为,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要素。在该全新课程实施之初,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广泛存在,所有有助于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人力条件都属于课程资源。”第三,进一步阐明本课题的“课程资源建设”方向,即“重在将所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纳入课程管理的视野,视教师和学生为最直接的课程资源,结合国家课程的规范,遵循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质和精神,开发多样的课程实施条件,在活动素材开发、课程实施管理、教师专业培训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切实推进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进程。”
  通过上述结构性界定,本课题的“课程资源”内涵了然于目,即“一般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过程中必须且特有的课程资源(课程发展环境、课程管理方式、专业师资素养等)”,不仅暗示了本课题的创造性,也为之后的研究工作实施和研究成果汇报做了铺垫。
  三、理论依据
  这部分重点介绍课题研究的相关指导性理论,要求体现科学性、相关度。一般涉及高位的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基本理论流派的相关理论,也可以是中位的相关教育政策和教育教学指导纲要,还可以是低位的同一领域其他研究业已证明有效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之“理论依据”分层表述如下:
  1.耗散结构论与教育变革、课程改革。
  2.信息论与课程资源建设。
  3.系统论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环境的创设。
  4.课程与教学论相关理论。
  (1)“课程”的本义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点的理解;
  (2)课程的分类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
  (3)新课程的“合成课程”思想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课程要素。
  5.教师论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课程意识。
  6.管理学理论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管理。
  (1)管理职能理论;
  (2)权威结构理论;
  (3)行为科学理论;
  (4)双因素理论;
  (5)管理的Z理论。
  现实中,部分结题报告要么缺失此版块,要么撰写内容大而无当、不靠实。回避理答理论支撑性问题,会影响课题研究的学术性品质,使“研究”显得缺深度、少理性,容易流于一般意义上的“工作”。过度“装潢”,则又会产生涂脂抹粉之负性功效。要解决此类问题,仅靠最终报告撰写者的个人修养和技巧是不够的,必须要课题组集体在研究定位方面作深入思考,拓展视野,寻觅适切的指导性理论,继而认真组织相关的理论学习,切实感受理论的核心思想并在现实中做应用性探索。   第一部分:理性认识
  1.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文献,准确把握课程特质。
  2.总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经验,一致达成价值认同。
  第二部分:操作指导
  1.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工作——课程潜质资源调查。
  附:调查设计思路图表及调查报告
  2.常态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载体建设——学生活动素材开发。
  附:素材开发技术重点及一般流程介绍、教学指导多课型匹配使用素材图表
  3.规范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操作保障——课程实施区域管理。
  (1)课程实施环境建设的立体型框架结构;
  (2)区域性课程管理策略;
  (3)学校课程管理建议。
  4.长效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关键——教师专业培训探索。
  (1)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策略;
  (2)教师专业发展基本素养提炼;
  (3)课程教学指导活动常规。
  第三部分:文本成果(略)
  研究成果的表述还要有“实证”意识。除了质性研究的文字描述之外,尽量辅以量化研究的数字验证。数字的呈现,简单的“学习成绩”之类的“原始分”是不能够科学说明问题本质的,要经过教育统计学意义上的分析,用“标准分”“正相关”“负相关”“自由度”“P值”“显著相关”等概念来加以验证。
  八、研究后的思考
  主要是做课题研究的整体反思。指出研究尚有欠缺的地方并思考主要原因,明确相关主题的后续研究方向等。
  九、主要参考文献及著作目录
  这是结题报告的附录部分。以文献研究的规范格式陈列撰写本报告所参考的相关资料。文后参考文献著录的基本规则:[注序]作者.文献名称[文献类型标志代码].期刊名称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所用引文的原文页码。
  结题报告,既是一篇重要的文本性研究材料,更是一次系统的课题研究项目行动的汇报。为了真实、完整呈现研究状态,科学、系统陈述研究结论,结题报告的撰写必须遵守相关规范;为了巧妙展示课题研究的独特性,充分体现研究结果的新颖性,结题报告的撰写必须灵动活泛、贴合实际,即“源于‘八股’,又不拘于‘八股’”是也。
  (徐燕萍,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15004)
  责任编辑:宣丽华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教学应有教学图式,阅读教学图式的建构应基于儿童的阅读图式。儿童阅读图式建构和运用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没有引导儿童根据认知方式建构阅读图式;没有引导儿童针对阅读障碍建构阅读图式;没有引导儿童针对语言发展建构阅读图式。小学语文教学图式的设计策略包括:一是按照儿童认知方式设计教学图式;二是针对儿童阅读障碍设计教学图式;三是依据儿童创造语言设计教学图式。  关键词:儿童阅读图式;教学图式;小学语文
摘要:研学旅行课程要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太仓市实验小学通过整合研学旅行课程的学习方式、区域资源、体验形式、学科领域,对研学旅行课程进行整合设计,更好地推动课程的实施,引领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人生阅历。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整合设计;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4B-0028-03  教育部、国家发展
摘要:学校文化渗透到课程中,以课程样态呈现,能更好地影响师生的发展。校本课程促进学校文化深度建构的策略有:概念阐述确保“文化到位”;课程结构体现“文化指向”;整合提炼实现“文化凸显”;元素添加浓郁“文化味道”。课程建设实现了文化建构的“常态”,表现在让“文化接触”有保证,“文化研究”有抓手,“文化发展”成为可能。  关键词:课程建设;学校文化:常态化:深度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摘要:小学语文体验教学从关注“如何学习”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不断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在经历中形成体验,在体验中不断建构。小学语文体验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参与,因此,体验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广玉兰》这一课例的教学片段折射出小学语文体验教学的基本策略:着力指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在体验中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体验教学;深度学习  中图
摘要: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呈中等偏上,M=3.65。在各维度的得分上,得分最高的为认知性维度,接下来由高到低分别为情感性、行为性与适切性。独生与非独生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影响;学生的学制、志愿选择对专业认同水平有显著性影响,其中三二分段学制与自主选择志愿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最高。研究表明,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仅来自于高等学校的培养,还需要得到社
摘要:通过对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大三)和2014级(大一)在校生校外兼职情况的问卷调查,发现了不少问题,例如兼职生专业的相关度不高,兼职的目的性不强、收获有限,兼职对学生的就创业能力提升有限,兼职中遇到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等。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搭建兼职服务平台、增加专业性强的勤工助学岗位、与企业共建专业对口的兼职岗位、健全高校法律援助体系等措施,明显解决了上述问题。 
摘要:职业学校创优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体现发展性的评价观,秉持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一种教育形态。创优教育本质上是对传统德育评价方法与手段的一种变革。施行德育学分制度、评选“职教之星”、创设“月度优秀”、细化评价标准、施行个性化培养等是创优教育理念下德育评价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学校;创优教育;德育评价;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小班化教育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一个丰富多彩、积极阳光的环境下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培养每一个孩子面向未来、适应未来的生存能力。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课堂,如何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主体积极性,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学得快乐,让学生学有所获,这是每一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性的、
摘要: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和调研情况的分析,立足于职业学校师资现状,思考如何解决教师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结合学校的实践,探讨如何通过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实现对职业学校教师的“拔”苗助长,改变职业学校教师现有的学习状态,帮助他们摆脱想学而没有路径、不知方法的困境,助推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提高和平衡发展。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习型;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
摘要:劳动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践行叶圣陶“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因地制宜开发和实施沙艺游戏课程,引导幼儿开展富有游戏性、艺术性、创造性的劳动活动,培养幼儿动手探究、追求创新、分工合作、保护环境等良好习惯。  关键词:习惯养成教育;劳动教育;沙艺游戏课程;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