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如何在一定意义上给饶漱石平反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474033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汉年、扬帆“反革命”冤案,在1982、1983年先后得到彻底平反。这样一来,饶漱石的“反革命”案无疑也得推翻。1986年《毛泽东著作选读》出版,其中的两条饶漱石注释,都没有提到“高饶反党联盟”这六个字,并且否定了其内奸行为,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起到了平反的作用。
  从保留党籍到开除党籍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后召开的饶漱石问题座谈会,将饶漱石的问题定性为“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的野心家”。但最后的处理,还有待中央决定。
  为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1955年3月4日,中央书记处会议通过了邓小平关于党代表会议的各项意见。其中饶漱石是否出席大会,要请毛泽东决定。3月13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和通过了经多次修改的《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报告》,报告中提到“保留饶漱石党籍”的问题,有人不同意,刘少奇就此作了解释,认为这样处理比较有利。3月19日,中共七届五中全会第一次会议,在讨论《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报告》时,毛泽东说:“这个文件也搞了一年,几经反复才写成现在这个样子,即是指出他们的联盟是一个阴谋集团,不是什么堂堂正正地拿出自己的主张来争取领导,而是烧阴火、煽阴风,见不得太阳,这样来说它是比较恰当些,也是合乎实际的。”最终,会议同意不开除饶漱石的党籍,只撤销中央委员。
  3月初,饶漱石在家听候处理。有一天,他家里的“红机子”电话响了,这本是中央机关电话局试打各户“红机子”,饶漱石不知情,以为他的问题可能会很快解决,将恢复或分配工作,因而情绪激动,向其妻和秘书陈麒章发牢骚说,中央还是相信他的,他没有反党……陈麒章当时负有“每周写个‘饶漱石情况简报’送交中央办公厅”的任务,于是陈随即将饶的这一情况详细向中央报告。
  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饶妻也写了内容相似的报告交给杨尚昆。全国党代表会议期间,二人的书面汇报被作为会议资料散发给与会代表。刚听过毛泽东讲“阶级斗争形势严峻”的代表们,立即把饶漱石“闹翻案”同“以特反特”的问题联系起来,认定饶漱石的活动已超过内部矛盾范围,属于敌我矛盾,于是对饶漱石的处理陡然“升级”。
  全国党代表会议最后通过的《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决定开除饶漱石的党籍。
  “饶潘扬反革命集团”
  时任上海市公安局长扬帆,1954年9月以“重用、包庇和掩护一批反革命分子”的罪名被逮捕,同年12月31日被送往北京隔离审查。潘汉年(时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三书记、上海市副市长),是上海市公安、政法系统的实际领导人,扬帆的顶头上司。1955年4月,他向中央交代1943年被李士群挟持秘密会见汪精卫一事,随即以“内奸”罪名于4月3日被捕入狱。饶漱石因直接领导潘汉年、扬帆在反特方面的工作,故而受到牵连,也随即被捕入狱。
  1957年,整个侦讯工作结束,公安部把饶、潘、扬三个专案组的侦讯报告合写成一个给中央的结案报告,断言:“实际上是一个反革命集团”。但此案长期搁置,没有移交检察司法机关。饶漱石在功德林监狱度过了5年的铁窗生涯后,1960年3月15日,饶漱石和潘汉年被转移到了新建成的秦城监狱。
  196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开庭审理潘汉年案。最高法院以“内奸、反革命罪”终审判决潘汉年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与潘汉年同案的扬帆,1965年8月以“反革命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6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965年8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对饶漱石作出终审判决。判决书确认:“被告人饶漱石犯有严重的反革命罪行,他在上海工作期间,利用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和华东局第一书记的职务,采取两面手法,不仅重用了内奸分子扬帆,把中统潜伏特务分子胡均鹤安插在上海市公安局内,而且在扬帆等人大量使用特务反革命分子的问题被揭发后,中央、华东公安部一再向他提出要彻底处理时,他仍然不予置理,使这一大批特务反革命分子猖狂地进行反革命破坏活动,达5年之久,严重地危害了人民的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第13条的规定,判处饶漱石有期徒刑14年,剥夺政治权利10年。随后裁定假释,移交公安部门管制、改造。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5月22日,饶漱石、潘汉年、扬帆从他们所在的劳改农场重新被逮捕,后被送进秦城监狱。
  未作平反的“平反”
  1975年3月2日,饶漱石患中毒性肺炎在复兴医院病逝。当时正是“四人帮”猖狂之时,饶漱石火化时用的什么名字、骨灰如何處置,都不得而知。
  潘汉年、扬帆“反革命”冤案,在1982、1983年先后得到彻底平反。
  中共中央于1982年8月23日发出的《关于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对潘汉年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通知全面否定了1963年强加给潘汉年的“内奸”等三条罪名。“撤销党内对潘汉年同志的原审查结论,并提请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撤销原判,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党籍,追认潘汉年同志的历史功绩,公开为他恢复名誉。”1982年9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刑事判决书》,宣布潘汉年无罪,撤销1963年的原判。
  1980年4月,扬帆冤案得到初步平反,宣告扬帆无罪释放。1983年8月又作出新的结论,平反决定指出:过去认定扬帆同志是内奸、反革命分子,包庇重用大批特务反革命分子,使用敌特电台给台湾敌人提供情报引起敌机轰炸上海等问题,均不是事实,应予否定。1955年后,对扬帆隔离、逮捕、判刑都是错误的。扬帆同志蒙冤20余年,应予平反,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在潘汉年、扬帆先后平反以后,饶漱石的“反革命”案无疑也得推翻。但中央一直未有表态。1986年《毛泽东著作选读》出版,对其中一条饶漱石注释的写作经过,《中国新闻周刊》曾披露:
  新增的167条注释中,最费思量的是对其中几个人物的注释。其中之一是饶漱石。入选的篇目中提到饶漱石的是《论十大关系》,共两处,分别涉及他的两大罪名。   第一处,涉及“高饶反党联盟”,正文是这样说的:“我们建国初期实行的那种大区制度,当时有必要,但是也有缺点,后来的高饶反党联盟,就多少利用了这个缺点。”
  龚育之(时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告诉曾宪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注释组组长、中共文献研究会名誉理事),他去中央开会时,听到中央讨论高、饶的事,认为此二人确实有错,但很难说他们俩有联盟。“老龚专门给我们打招呼,说注释里不要提‘联盟’”,因此,关于“高饶反党联盟”的第428条注释,在介绍高饶二人的原职务后写道:“1953年,他们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对他们进行了揭发和批判。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总结了这一重大斗争,通过决议开除了他们的党籍。”从头到尾,都没有提“高饶反党联盟”这六个字。


  另一处,则涉及饶漱石更大的罪名———让他因此被判有期徒刑14年、剥夺政治权利10年的“饶潘扬反革命集团”。
  正文中写道:“机关、学校、部队里面清查反革命,要坚持在延安开始的一个不杀、大部不捉……胡风、潘汉年、饶漱石这样的人不杀,连被俘的战犯宣统皇帝、康泽这样的人也不杀。”对此,注释组派出三人,先后去公安部、中组部查阅卷宗和档案,核实确认:饶漱石的罪名确是因潘汉年和扬帆而得,而这二人都已于1982和1983年分别获得平反。既然“饶潘扬反革命集团”已不能成立,曾憲新一度想过,以“高饶事件”来解释饶的“反革命”罪。但龚育之否定了这一做法。“老龚说,不要扯高岗的事情,这样太啰唆,不直接。而且正文里分明是把潘汉年和饶漱石连起来提的,也说明饶潘扬的事情,跟高岗没关系。”曾宪新介绍。
  最终,第436条注释如此写道:“饶漱石(1903- 1975年),江西临川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和华东军区政治委员。上海解放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和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在这期间,他直接领导潘汉年等在反特方面的工作。由于潘汉年被错定为‘内奸分子’,饶漱石主持反特工作中的一些活动被错定为内奸活动,他因此而被认为犯有反革命罪并被判刑。”这条注释最后报给胡乔木,经他审定。
  对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明确表示,对饶漱石的这两条注释可以称为这部书注释工作的一个“突破”。把对饶漱石定罪的根据否定了,所谓“内奸活动”等也就不能成立了。“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起到了平反的作用”。
  (摘自《同舟共进》2014年第10期,林蕴晖/文)
其他文献
38军是解放军有名的王牌军,作为战略拳头,是毛泽东和党中央捍卫国家的一支举足轻重的主战部队,备受各方面的关注。作为四野的“头号尖兵”,它也是林彪一贯看重和作为嫡系的部队。  38军成军以来,军长一直是由四野将领担任,也可以说,军长是林彪知根知底的虎将,如梁兴初、刘贤权、邓岳等。但是,1964年8月,毛泽东突然一纸命令打破了这个传统———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下令64军军长李光军调任38军军长。李光军是从
期刊
江青的老家是山东诸城,她参加革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回山东。但是,多是因为工作。江青直到1991年自杀身亡时,只有一次是因为个人私事回山东,那还是1948年年底的事情。  江青1937年投奔延安后,1938年与毛泽东结婚,自此与山东老家的的母亲、同父异母的哥哥李干卿和姐姐李云露失去联系。1948年9月,山东省会济南城解放。部队进城后,意外发现江青母亲一家就在城内,报告给河北西柏坡的毛泽东夫妇,
期刊
李鹏曾在《纪念邓小平同志》一文中提到,“邓小平同志永远是我最尊敬的前辈和师长。”在两人横跨约50年的交往中,邓小平既是李鹏父亲的熟人,也和李鹏长期共事。那么在李鹏的眼中,邓小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邓小平又是怎样力挺李鹏的呢?  告诫李鹏“学会按经济规律办事”  李鹏最早相识邓小平,是在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  当时,邓小平从前线回到延安参加会议。李鹏回忆,邓小平满怀深情地对他说:“我和你父亲
期刊
华国锋得到毛泽东的垂青,最根本的一点,是因为华国锋多年来坚决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办事。毛泽东怎么说,华国锋就怎么做。另外,华国锋为人老实忠厚,也是他得到毛泽东信任的很重要一点。但是,华国锋却并不是毛泽东选定的第一继承人,那么他是如何一跃成为“英明领袖”的呢?  三次受到毛泽东赞扬  1954年,华国锋调任中共湘潭地委书记,成为毛泽东家乡的“父母官”。这个位置,自然使华国锋容易引起毛泽东的注目。1959
期刊
1949年4月,眼看蒋家王朝大厦将倾,蒋介石开始考虑在惨败之际的退路。4月下旬,蒋介石拍板:撤守台湾,建立“反攻大陆,复兴党国”之基地。蒋介石即使在下野后,也还没有打算将政府迁台,那么他是何时决定迁台的?其决定迁台的原因为何?  蒋介石去台是因为孙中山的“遗训”吗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在全面突破了蒋介石精心策划的“长江防线”后,占领了其“首都”南京。国民党的江南“半壁江山”已支离破碎
期刊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张国焘为了实现其另立中央的野心,曾千方百计地拉拢德高望重的朱德,后来他见自己是在白费心机,便立起歹意,企图暗害朱德、刘伯承,以除掉眼前的障碍……  張国焘决定囚禁朱德、刘伯承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张国焘见中央红军力量远不及红四方面军,便产生了野心,开始散布对中央的不满情绪,还一再要挟中央改组军委和红军总司令部的领导。
期刊
耿莹是国务院原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耿飚的长女,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创会会长。在谈到家风这个问题上,耿莹回忆说:“父亲身教多于言教,令我受益匪浅。”  谈爱兵———唯一一次走后门求的是女儿  每当春节,走后门送礼的就多了起来,耿莹说,在他父亲为官的那个年代,往他们家送礼的几乎很少很少,即便有,父亲也都会婉言谢绝。不过,耿飚在晚年生病住院期间却自己走起了“后门”。  当时有一个班的战士,
期刊
彭德怀主掌一野,贺龙保障后勤  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参与者众,而当时就军事实力而言,贺龙的部队最为雄壮,所以贺龙是起义的总指挥,朱德、刘伯承等都在其后。此时,贺龙与彭德怀地位悬殊,彭德怀在1928年初才任团长,而贺龙在1927年6月就已经是20军军长了。南昌起义之后,贺龙重回湘西,其队伍后来发展成为红二方面军;而彭德怀平江起义,上了井冈山,形成红三军团,在党内
期刊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是岳麓书院门首的一副对联,这一对联反映了办学者育才的强烈愿望,但在鸦片战争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并没有出现“惟楚有材”的现实。直到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仍然是“湘士殊少知名”。可是,进入近代以来的湖南,却是人才辈出。一代又一代的湖南英才,影响着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思想、军事和其它领域的变化,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些人才之中,毛泽东无疑是最值得圈点的人物,是他带领着
期刊
“与贪污腐化作斗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天职,谁也阻挡不了!”在毛泽东的指示下,1932年5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最高法庭终审判决谢步升死刑。在中共党史上首次大规模反腐风暴中,江西瑞金县(今瑞金市)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成为第一只被打的“老虎”。  天资聪颖却抢劫杀人  谢步升,1899年出生于江西瑞金县叶坪村,从小聪明伶俐,但因家庭贫困没上过学,12岁时便给地主打短工补贴家用。  谢步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