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n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性学习不是语文课程的“配套产品”,而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统编教材十分重视综合性学习。但在教学实践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还存在着教师对教材特点把握不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强、综合能力训练不全面、探究过程不充分等问题。本文就此谈谈笔者的思考和建议。
  一、遵循教材立体化的学习路径,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统编教材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路,从三条路径来编排综合性学习(见图1)。
  由图1可见,第一条路径是在语文园地中编排一些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低年级主要通过“展示台”进行综合性学习。比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中的“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在生活中从食品包装上认识的汉字。中、高年级主要在“词句段运用”板块中设计部分综合性学习内容。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词句段运用”第1题,请学生为元旦联欢会设计海报。第二条路径是在三、四年级配合主题单元编排综合性学习。比如,三年级下册配合第三单元“中华传统文化”课文的学习,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四年级下册配合“现代诗歌”单元,引导学生读现代诗,编现代诗集,学习写现代诗,举办诗歌朗诵会。第三条路径是在五、六年级设置独立的综合性学习单元。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遨游汉字王国”和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难忘小学生活”。三条路径形成了统编教材综合性学习的“三驾马车”,使综合性学习变得立体。
  在这种立体化的综合性学习路径上,还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中华传统节日”综合性学习为例,这次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并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怎样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呢?
  第一,让学生自主组建学习活动小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小组有别于课堂学习小组。课堂学习小组是以座位为基本单位的,而综合性学习因为涉及很多课外活动,所以要考虑学生的家庭住址。区域性才是综合性学习小组的基本特征。学生自主组建学习小组时,一般要考虑同伴的家庭住址,以便共同开展活动。
  第二,允许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和组织内容。教材给予了学生极大的选择空间,如学生希望围绕哪个传统节日开展活动等,教材并没有给出具体的限制。因此,学生可以按照教材的提示,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某个传统节日进行综合性学习。
  第三,请学生围绕活动主题自行设计活动方案。设计方案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步骤。方案应包括学习活动的名称、内容、目标、活动形式、活动准备、分阶段实施的步骤、活动结果的预期等。
  第四,让学生自主完成活动过程。学生按照设计的活动方案,分步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因学习内容不同而不同,活动的方式也不一样。如在展示活动成果的过程中,有的小组会运用表演的方式,有的小组会朗读诗歌,有的小组则会展示自己动手制作的美食等。无论是怎样的学习过程,都必须体现四个“主动”,即主动地与人交往、合作;主动地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主动地参加对问题的调查、交流、讨论,并主动地解决问题;主动地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获得快乐学习的情感体验。
  第五,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评价和反思。对学习活动的评价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得失,如“我学会了什么”“我掌握了什么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我打算怎么做”等。
  值得注意的是,综合性学习虽然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但是仍不可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引导直接影响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成效。因此,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让自己的“导”有所值。
  二、结合教材多样化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一般课堂上的知识学习和听说读写训练,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学习内容多样化和能力训练综合化。仔细分析统编教材不难发现,在综合性学习的编排上,教材努力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综合能力包括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语言实践能力、分工合作能力、收集信息能力、组织交流能力、修改与完善信息能力、整合展示能力、沟通评价能力等。
  基于上述特性,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学习、训练区别开来,结合学习内容,从训练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开展学习活动。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园地,让学生组建兴趣小组,给小组取个响亮的名字,然后开展活动(见图2)。
  这是教材编者精心设计的一次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只关注了“给小组取个响亮的名字”。这样处理只重视了语文知识的教学,却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在这次学习活动中,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建立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参与能力;然后再给小组取个有个性的名字,这是对语言知识的运用和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最后还要切实开展一些与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紧密联系的兴趣活动。因此,这次学习实际上是一次扎扎实实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果我們只关注“小组的名字”,就是将“活的活动”变成了“死的知识教学”,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
  三、凭借教材具体化的学习指导,扎实开展探究活动
  统编教材注意给学生搭建综合性学习支架,从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等方面对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了具体的指导。这种学习指导表现为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其实质就是一种探究性学习。学生从语文学科或其他学科相关的领域或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探究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以五年级下册“遨游汉字王国”为例。围绕这一专题,学生要开展两次活动:第一次是“汉字真有趣”,第二次是“我爱你,汉字”。综合两次活动,学生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一般包括七个步骤。第一,发现和提出问题。问题可以是学生根据教材的活动建议提出的,即“你准备从哪些方面了解汉字”。第二,制订活动计划。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主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活动计划。第三,自主收集信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途径,收集并整理与要学习的汉字有关的信息。第四,分析并交流信息。学生对收集的信息作分析处理,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并提炼出新的观点,在小组中交流发言,在共同探究式的学习中引发新的想法,从而发现更多信息。第五,撰写研究报告。根据收集、整理的信息提炼出新的论题,用收集的信息作论据,写出研究报告的初稿。第六,展示研究成果。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演讲、答辩、问题陈述等形式,展示自己研究的初步成果,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指导。第七,完善研究报告。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对初稿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形成最终的研究报告。
  值得说明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基于语文学科本身,但是其学习探究不能限定在学校范围之内,也不能局限于课堂、语文教材和教师。如果这样,就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隔绝开了,把间接知识的学习与直接经验的学习对立起来了,将严重阻碍学生个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影响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统编教材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学中的常规学习活动进行了扬弃和超越,表现为一种开放性学习,强调活动、实践、体验。因此,学生的探究学习就不能再局限于教室、学校,而要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进行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所选择的学习内容越广泛,涉及的空间就越广阔,进行的学习活动就越复杂,所需的时间就越多。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广泛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把探究活动进行得更深入、更扎实。
  统编教材在综合性学习的编排上体现了学习路径的立体化、学习内容的多样化和学习指导的具体化。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必须把握教材特点,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训练学生综合能力,扎实开展探究活动,以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遵循教材立体化的学习路径,结合教材多样化的学习内容,扎实开展探究活动三条路径,以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提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有人认为他是“爱尔兰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也有人认为他是“20世纪英语世界最伟大的诗人”.尽管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自然、哲思与政治现实,但其关于爱情的诗歌更加能够带来永恒的话题和悠远的共鸣.因此,纵然时代更迭、世事变迁,我们对叶芝的热情不减,对其作品的译介和研究也从未停止.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柳鸣九主编、傅浩编选翻译的《叶芝诗选》,精选了叶芝的136首译诗,全面展现了叶芝从早期至中晚期创作风格与思想情感的变迁,也能让人从中读出那份永
期刊
大自然自古以来就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走近自然、探索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谓是古今中外绝大多数文学创作者的日常,其中名人名作不胜枚举.在17世纪的美国,“自然文学”得以自成一派,如梭罗的《瓦尔登湖》、爱默生的《论自然》、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等,对于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以及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英美文学作品被译介到国内,其中的自然文学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英美文学研究领域颇为活跃的课题.由程虹著的《宁静无价:英美自然文学散论》一书,不仅集
期刊
基于形象或概念的分析、综合、联想和感悟、判断和推理,都是思维活动.语文教育中的思维历练,要关注思维的语言形式,通过语言形式的分析和运用促成思维品质的提升.驾驭阅读材料,要在对概念或形象的甄别中,借由相关判断或陈述,在演绎或归纳中实现思维跟进.写作中思维形式、思维路径的突破,可以由写作要求和写作评价配合形成指导建议,通过语言形式的组织展现认识的变化与发展,实现对思维品质的全面呈现.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质量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还能引发认知冲突,激活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本文首先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忽略思维发展的现状作了分析,然后从提问思维训练点的确定、核心问题的设计、科学有效理答三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
整本书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再造性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为更好地发挥整本书阅读对小学生语文思维培养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阶段性.本文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课文《芦花鞋》为例,具体探讨如何结合整本书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批注式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对阅读文本进行批注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探索,不仅能提高自主阅读能力,而且能促进思维发展。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对批注式阅读理解不够深刻,难以将其正确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师更好地发挥批注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程中的积极意义,本文对批注式阅读教学进行现状分析,并从习惯培养、环境创设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批注式阅读教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育目标须引导学习主体“跳一跳,够得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顺应”,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循环中获得完善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结合以上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本文的支架式学习活动是指教师在研读文本、把握学情、明确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出能帮助学生从“此岸”到“彼岸”的学习方法。其有着“主结构”“大框架”“明路径”的特点
全面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举措,对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特别是未成年人的科学素养,是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需求。培养科学素养不是某一个学科的独有之任,而是基础教育全学段、各学科的共同目标。其中,小学语文课程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渠道。虽然语文课程不同于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的定位,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并不占
构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构思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成败。好的文章读起来很有新意,如果再细细体会,就会发现妙不可言。而那些不够精彩的文章,几乎都存在构思不足、人云亦云、假大空等问题。  为此,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原以为小学高年段的孩子已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习作对他们来说应该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但问卷结果却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大部分学生在习作上面临着种种问题。一半以上的学生害怕写作文,一
当下阅读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已成为一种普遍共识,特别是随着“重视阅读”的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社会各界对儿童阅读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阅读资源层面,众多文质兼美的高品质儿童读物持续发行,让儿童阅读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在阅读教学层面,指向阅读能力发展的语文阅读教学已成为众多语文教师教研的焦点。然而,笔者对所在学校三至五年级近2000名学生阅读状况所作的调查显示,35.6%的学生阅读课外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