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在诗歌中的运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的桥梁,它在完善知识结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和无可比拟的作用。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者,都需要以此来构建最完善的知识结构。我们作为中国新诗研究所的研究生,在诗歌研究中我们同样能寻找到二者在方法论上的契合点。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 批评法 诗歌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自然辩证法理论知识对于诗歌研究、诗歌研究者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诗歌研究者应该掌握的一门学科。
  辩证法即对立统一法则,在自然、社会和人们的思维中普遍存在。文学是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的产物,就必然程度不同地反映出对立统一的规律,形成文学艺术的辩证法。社会生活的辩证法反映于作家笔端,就形成了文学艺术的辩证法。批评方法则是文学艺术辩证法的一个分支,更是批评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1]古代诗论家根据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特点和规律,提出了“知人论世”、“以诗解诗”、“识鉴诸家”等重要批评方法,这些方法自成系统,不但对古代诗歌的创作、批评及鉴赏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一)客观分析批评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以诗解诗”是王夫之提出的诗歌批评方法,它要求评诗者按照诗歌本身的特点、规律去客观地评论诗歌。王夫之《姜斋诗话》云:“以帖垫师之识说诗,遇转则割裂,别立一意,不以诗解诗,而以学究之陋解诗,今古人雅度微言,不相比附。陋于学诗,其弊必至于此。”这样解诗评诗,忽视了诗歌本身的审美特点,违背了诗歌的基本规律,势必曲解诗意。中国古代诗歌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点,若忽视这一特点,而拘泥于诗之字句形迹,则无法理解诗的真正意蕴。谢榛《四溟诗话》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若“泥其迹”,只能割裂诗之本义精神。古代“不以诗解诗”者常有之,这种错误的评诗方法多为古人所指斥。如清代黄锡磺《汉诗总说》云:“世之说汉诗者,好取其诗,牵合本传,曲勘隐微,……执词指事,多流穿凿。又好举一诗,以为此为君臣而作,此为朋友而作,此被谗而作,此去位而作;亦多拟度,失本诗面目。”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仍在于古代诗歌具有言简意丰、言外有意等审美特点。[2]古代诗歌贵在含蓄,“寓意”曲折委婉、幽深微妙,若局限于字面而“强解”,甚至考据式地解诗,不但无法把握这些诗的寓意,而且只能曲解其意。因而,诗“皆宜细参,不得强解”。
  “以诗解诗”,一是要求解诗者不能局限于诗歌的表面文字,而应把握其幽深微妙的“寓意”;二是要以意为主,以韵为次,对于诗中“韵变而意不变者”,不能以韵害意;三是要避免以“拟度”、“强解”、“穿凿附会”等方式解诗。而应入乎诗内,把握诗歌之本义、诗人之本义。这样才能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王夫之的“以诗解诗”说是一种十分科学的评诗方法,它体现了评诗应从诗歌本身特征出发的客观精神,它是根据古代诗歌自身审美特征及古代诗歌批评的常见错误而提出来的。这种批评方法不但对于批评古代诗歌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其它文学样式的批评,甚至对于今天的文学批评,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历史批评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知人论世”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批评方法,由孟子提出。《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就是要了解诗人的生平、身世、思想状况等;“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知人论世”要求批评家必须对诗人及所处时代有比较全面地了解把握。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是作品与作者及时代三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孟子认识到了诗歌创作受时代社会因素的影响,时代社会影响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影响着诗歌作品,即时代→诗人→诗歌。诗歌受时代社会背景和诗人思想感情的制约,因而,只有把诗歌与诗人的身世及所处时代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这种批评方法将诗歌批评与社会历史联系起来,不但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古今学者在研究、评论具体作品时,都离不开对作者身世遭遇历史背景的研究。很多诗歌只有“知人论世”,才能理解其本义内涵,如柳宗元的名篇《江雪》,写寒江独钓的渔翁,若不了解柳宗元当时的遭遇、处境、背景,就很难能理解此诗的真义。不知其人、论其事,对诗歌就无法“得其义、知其味、会其精神之妙”。[3]“知人论世”不但是诗歌批评方法,也是其它文学样式的批评方法,不但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批评有重要意义,对于现在的文学批评也有重要的意义。
  
  (三)横向比较批评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选诗是古人表述自己诗歌审美态度的一种方式,如徐陵选《玉台新咏》、殷选《河岳英灵集》、方回选《瀛奎律髓》等,选诗也是一种诗歌批评,体现着一定的批评标准。选家选诗须“识足以兼诸家”,这样才能进行比较、鉴别,从而选出符合自己审美理想的作品。兼通诸家而进行横向比较,以显示出优劣高下,也是古人进行诗歌批评的常用方法。如钟嵘的《诗品》将122位诗人的诗歌分为三品,主要就是用横向比较法。《文心雕龙》中多处运用比较法,陈子昂、杜甫、苏轼、严羽、张戒等也多用此法评前人作品。横向比较法主要有不同作品之比较,不同诗人的成就、风格之比较,不同时代的诗歌之比较等。
  诗歌作品之比较。将不同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从而在对比中见出作品的不同思想内容、艺术特征、风格特点等,是最常见的比较法。较早运用此种方法进行诗歌批评的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子厚发纤禾农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4]这也是将不同诗人进行广泛比较。此外,严羽、张戒、刘熙载等也都屡用此法。
  不同时代诗歌之比较。不同时代的诗歌有不同的特色,通过比较,而能见出不同时代诗歌的特色。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曾将西晋诗歌与建安、正始诗歌进行对比,云:“晋世群才,稍入轻靡,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刘勰通过对这三个时代诗歌的对比,指出了西晋诗歌有“轻靡”、“采缛”、“力柔”等毛病,无法与建安、正始诗歌相比。严羽将诗歌分为词理意兴等要素,通过对比,而指出了南朝诗“尚词而病于理”,宋诗“尚理而病于意兴”,各有毛病,而汉魏盛唐诗才词理意兴俱佳。[5]不同时代诗歌的比较,更具有宏观比较批评的特点,其概括性也更强。
  这三种批评方法内涵不同,各有特点。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三种诗歌批评方法,它们涵盖了从诗歌生成的社会背景到诗歌文本及横向比较的多维度批评的宏观视野,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批评方法论的基本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杨玉辉.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P212.
  [2]张丰.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集[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P78.
  [3]傅杰.王国维论学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P387.
  [4]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M].上海:中华书局,1918,P131.
  [5]曾毅中国文学史[M]上海:仄东图书局,1927,P66.
其他文献
鸡尾酒一词,由英文“鸡尾”(cocktail)一词意译而来。这种酒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古怪的名字?有一种说法是,在西欧某国,猎人上山打猎总是各自带着酒。一次进餐时,大家把酒混合在一起共饮,发现酒味甚佳,非同寻常。各种颜色的酒混合在一起,在阳光下闪闪烁烁,五彩夺目,像雄鸡尾那样美丽,于是人们为它取名鸡尾酒。  调制鸡尾酒有很多方法。一杯酒里放多少柠檬汁、糖、冰块、香料都有具体规定。要配出一杯味醇色美的鸡
在吸取了高盐低pH法分离cpDNA方法优点的基础上,结合使用300目、400目筛网过滤,可以获得具有自然形状的纯净的油菜叶绿体及DNA.所得cpDNA可被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本法操作简便,适于分离完整叶绿体和进行叶
2007年,950万学子奔赴考场,为理想和胜利而战,硝烟散尽,尘埃落定,几家欢乐几家愁,谁主沉浮,尽收眼底。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观天边云卷云舒!08高考作文命题又将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在教学中坚持实施“两分三强化”的教改方案,其中大学英语一直是强化的重要课程之一。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师生的共同努力,大学英语教学水平逐年提高,四级过关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农村学校已全面推行,课改对农村学校的英语教学带来深刻的影响。农村初中英语课改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改的深入实施。文章针对农村初中英语课程改革在实施进程中存在困难与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旨在改善农村英语教育现状,提高农村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 农村初中 英语教学 改革    1.前言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农村中小学的全
当今职业学校传统的模具专业教学已无法满足企业对于能实际动手参与模具制造实操过程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课改迫在眉睫。CAD/CAM课程以软件操作技术为先导,紧密结合模具专业理论,合理甄选训练项目,走在模具专业课改的前列。
生长冗余概念是由盛承发在1990年首先提出来的。本文从作物个体与群体对立统一关系角度出发提出了作物生长冗余的另一个解释。盛承发提出的随机波动环境假说可以导致生长冗余的产
本文主要从热力学的活度概念出发,讨论了同种钢材在闪光对焊后,焊缝处出现贫碳带的原因;指出了贫碳带的形成,是由于在加热过程中液固相共存阶段的碳迁移和随后冷却过程中固相
本论文选择了20株临床分离的产ESBLs大肠杆菌,在确定了中药提取物中主要抗菌成分含量的基础上,测定了多类抗菌药及中药提取物对产ESBLs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对TEM-7V、TEM-8V
摘 要:结合美术课程改革的大背景,本论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美术教师在课堂上该如何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中乐,乐中学,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二、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三、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四、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  关键词:兴趣 合作 创新 多样化    美术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两年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