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我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声势浩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次改革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化,触及教育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理念、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评价等。不管哪方面的改革,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新课程的价值观下,我们应该重新思考语文教学应如何进行,才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价值观。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语文教学应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即教学应建立注重人的生命发展的价值观,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这样才能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呢?笔者在此谈几点看法。
一、确立“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充分发展”的核心理念
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不论学生的能力如何、个性如何,都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生活、人格养成,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充分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一样。我们不能强求所有学生都一样优秀,但可以充分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有的学生写字好,有的学生朗读佳,有的学生写作棒,学生的能力各有所长,学生能否充分地发展自己,就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取长补短,使己之长更长。教师要真诚地关爱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富于个性地创造性地展示自己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
我教过这样一个女学生,她天性活泼开朗,但好动爱惹事,不认真听课,同学们都不太喜欢她。但我发现她音质好,读书声音响亮,有朗诵的潜力。于是,我找她谈心,让她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鼓励她树立信心,从朗诵这方面来提升自己,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不断地鼓励她,教她朗诵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在语文课上,我给她展示的机会,夸她是班上的“百灵鸟”,同学们听了她的朗诵也赞不绝口,她的自信心一下子增强了。可见,教师投入情感的夸奖会滋润学生的心田。之后,这位女学生更爱学习了,成绩也提高很快。在一次学校的大型文艺晚会上,我让她担当班上集体朗诵节目的领诵人,她精彩的朗诵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她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在班上也有了威信,同学们对她由“不喜欢”变为“佩服”。去年,她如愿考上了玉林的重点高中。因此,我坚信,只要教师始终坚持“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充分发展”的核心理念,多关注学生,培养学生,就能诱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动力,使之发奋学习。
二、教学方式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教师要实施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接受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而发现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新教学价值观认为,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未成曲调先有情”,通过教师情感的感染,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交流,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最高境界。
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曾有意识地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
1.培养学生质疑解疑,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源于思,而思又起于疑。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思”,培养学生的探究的能力。“问题”在科学探索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让学生看课文,自己提出疑难问题,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有了“点石成金”术,还怕没有“黄金”吗?
学贵有疑,让学生学会质疑,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让学生多提问题,不论问题提得好与否,教师都不应打击学生,而应适时引导。我觉得,只要学生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能在大家的努力下,解决了心中的疑问就足够了。有时,教师根本无法预料学生到底在哪个地方会有疑难。教师认为学生不懂的地方学生反而已经领悟了,多讲成了无用功,变成费时费力却无实效的事情。
学生能在自读中质疑,就比教师猜学生心中的问号强得多。例如,我在教《字典大楼》一课中,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什么是‘砝码’?”“‘不断为它添砖加瓦’这句话里‘添砖加瓦’是什么意思?”等。学生直接提问,哪儿不懂就问哪儿,教师不必花太多的时间面面俱到,而是把精力放在释学生的疑,解决学生心中的问号上。关于“添砖加瓦”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学生们各抒己见。我综合了大家的意见,总结出两种意思:一是查字典,解决疑难问题;二是修改完善字典。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应选哪种解释,学生们又掀起一阵讨论热潮。最后,大家一致选第二种解释。由此可见,由学生质疑,大家解疑,比教师提出问题,直接灌输答案更有用。
2.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杜威有句名言:“教之于学,就如卖之于买。”意思就是既然谁也不买就谈不上卖,谁也不学那么就谈不上教,这体现了“教”与“学”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充当教学的主人,诱发学生无穷的创造力。
我尝试过让学生当“小老师”来给同学们上课,取得较好的效果。孩子都有爱表现的特点,给学生机会上讲台充当“小老师”,给他过把老师瘾。充当“小老师”的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平时学到的方法“传授”给他的“学生们”,而台下的同学也饶有兴致、津津有味地听着他的“课”。课堂中,“小老师”和“学生”之间时不时爆发出充满创造力的火花,往往收到意外的惊喜。
3.引导学生互动评议,提高学生的能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当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人后,教师不再拥有评价的“专利”,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评价,都可以畅所欲言,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能动性。
要落实素质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因此,不论是读书,还是提问题,都应让学生评一评:谁读得好,谁的问题提得棒,谁的解决方法妙,为什么好。让学生多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我每月都上几节课外阅读课,专门让学生带自己喜欢看的书报,谈谈自己的收获,同时把好词句摘抄下来。这样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使他们增长了许多课外知识。要想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主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教学。
总之,在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的学习互动起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三、教育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
教育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传统的语文课评价通过作业体现,而作业又多局限于书本,多为抄抄写写,或背书写作,这样不能充分体现语文课的人文性,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知识技能、方法、情意多方面整合的教育发展趋势。语文作业及评价应关注学生整体生命的健康成长,可以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如,给家长讲故事,增进孩子与家长的交流;和同学一起做社会调查,体会团结协作的力量;收集与课文有关的一些资料,做与单元主题有关的手抄报,用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
笔者做过尝试,在学习了“春天”这一单元后,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做主题为“春天的脚步”的手抄报。他们积极收集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做出的手抄报形式各异,五彩缤纷。其中一位学生的手抄报特别有创意:报上贴了几张绿色的叶子,再配上《春晓》等几首小诗,显得非常别致。这种作业,学生们都非常喜欢,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提高了思维能力。
有了布置作业,就应该有检查,有评价。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诱发和维持学生的外来动机需要有效地利用各类强化,教师对作业的评价,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为灵活开放性的作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有部分后进生可能很难完成好,教师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作业批改及检查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智慧的火花;作业评讲时,教师要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只有这样做,才能有效地缩小后进生与优等生的差距,促使优生更优、后进生进步,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新课程价值观下的语文教学,必须要做到能敞开学生的人文视界,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意义重大,不仅在于学生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而且在于学生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语文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3]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格奇、王德俊.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朱向东.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韦 雄)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语文教学应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即教学应建立注重人的生命发展的价值观,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这样才能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呢?笔者在此谈几点看法。
一、确立“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充分发展”的核心理念
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不论学生的能力如何、个性如何,都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生活、人格养成,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充分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一样。我们不能强求所有学生都一样优秀,但可以充分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有的学生写字好,有的学生朗读佳,有的学生写作棒,学生的能力各有所长,学生能否充分地发展自己,就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取长补短,使己之长更长。教师要真诚地关爱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富于个性地创造性地展示自己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
我教过这样一个女学生,她天性活泼开朗,但好动爱惹事,不认真听课,同学们都不太喜欢她。但我发现她音质好,读书声音响亮,有朗诵的潜力。于是,我找她谈心,让她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鼓励她树立信心,从朗诵这方面来提升自己,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不断地鼓励她,教她朗诵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在语文课上,我给她展示的机会,夸她是班上的“百灵鸟”,同学们听了她的朗诵也赞不绝口,她的自信心一下子增强了。可见,教师投入情感的夸奖会滋润学生的心田。之后,这位女学生更爱学习了,成绩也提高很快。在一次学校的大型文艺晚会上,我让她担当班上集体朗诵节目的领诵人,她精彩的朗诵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她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在班上也有了威信,同学们对她由“不喜欢”变为“佩服”。去年,她如愿考上了玉林的重点高中。因此,我坚信,只要教师始终坚持“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充分发展”的核心理念,多关注学生,培养学生,就能诱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动力,使之发奋学习。
二、教学方式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教师要实施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接受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而发现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新教学价值观认为,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未成曲调先有情”,通过教师情感的感染,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交流,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最高境界。
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曾有意识地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
1.培养学生质疑解疑,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源于思,而思又起于疑。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思”,培养学生的探究的能力。“问题”在科学探索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让学生看课文,自己提出疑难问题,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有了“点石成金”术,还怕没有“黄金”吗?
学贵有疑,让学生学会质疑,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让学生多提问题,不论问题提得好与否,教师都不应打击学生,而应适时引导。我觉得,只要学生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能在大家的努力下,解决了心中的疑问就足够了。有时,教师根本无法预料学生到底在哪个地方会有疑难。教师认为学生不懂的地方学生反而已经领悟了,多讲成了无用功,变成费时费力却无实效的事情。
学生能在自读中质疑,就比教师猜学生心中的问号强得多。例如,我在教《字典大楼》一课中,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什么是‘砝码’?”“‘不断为它添砖加瓦’这句话里‘添砖加瓦’是什么意思?”等。学生直接提问,哪儿不懂就问哪儿,教师不必花太多的时间面面俱到,而是把精力放在释学生的疑,解决学生心中的问号上。关于“添砖加瓦”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学生们各抒己见。我综合了大家的意见,总结出两种意思:一是查字典,解决疑难问题;二是修改完善字典。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应选哪种解释,学生们又掀起一阵讨论热潮。最后,大家一致选第二种解释。由此可见,由学生质疑,大家解疑,比教师提出问题,直接灌输答案更有用。
2.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杜威有句名言:“教之于学,就如卖之于买。”意思就是既然谁也不买就谈不上卖,谁也不学那么就谈不上教,这体现了“教”与“学”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充当教学的主人,诱发学生无穷的创造力。
我尝试过让学生当“小老师”来给同学们上课,取得较好的效果。孩子都有爱表现的特点,给学生机会上讲台充当“小老师”,给他过把老师瘾。充当“小老师”的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平时学到的方法“传授”给他的“学生们”,而台下的同学也饶有兴致、津津有味地听着他的“课”。课堂中,“小老师”和“学生”之间时不时爆发出充满创造力的火花,往往收到意外的惊喜。
3.引导学生互动评议,提高学生的能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当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人后,教师不再拥有评价的“专利”,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评价,都可以畅所欲言,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能动性。
要落实素质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因此,不论是读书,还是提问题,都应让学生评一评:谁读得好,谁的问题提得棒,谁的解决方法妙,为什么好。让学生多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我每月都上几节课外阅读课,专门让学生带自己喜欢看的书报,谈谈自己的收获,同时把好词句摘抄下来。这样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使他们增长了许多课外知识。要想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主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教学。
总之,在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的学习互动起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三、教育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
教育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传统的语文课评价通过作业体现,而作业又多局限于书本,多为抄抄写写,或背书写作,这样不能充分体现语文课的人文性,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知识技能、方法、情意多方面整合的教育发展趋势。语文作业及评价应关注学生整体生命的健康成长,可以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如,给家长讲故事,增进孩子与家长的交流;和同学一起做社会调查,体会团结协作的力量;收集与课文有关的一些资料,做与单元主题有关的手抄报,用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
笔者做过尝试,在学习了“春天”这一单元后,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做主题为“春天的脚步”的手抄报。他们积极收集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做出的手抄报形式各异,五彩缤纷。其中一位学生的手抄报特别有创意:报上贴了几张绿色的叶子,再配上《春晓》等几首小诗,显得非常别致。这种作业,学生们都非常喜欢,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提高了思维能力。
有了布置作业,就应该有检查,有评价。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诱发和维持学生的外来动机需要有效地利用各类强化,教师对作业的评价,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为灵活开放性的作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有部分后进生可能很难完成好,教师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作业批改及检查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智慧的火花;作业评讲时,教师要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只有这样做,才能有效地缩小后进生与优等生的差距,促使优生更优、后进生进步,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新课程价值观下的语文教学,必须要做到能敞开学生的人文视界,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意义重大,不仅在于学生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而且在于学生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语文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3]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格奇、王德俊.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朱向东.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