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忧虑一:集体备课成了“集体抄袭”。备课组为了“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也为了应付检查,将新教材的各章节以“承包”的方式平均分给同年级各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进行电子备课,打印出来并复印好后分头发送给同年级任课教师,各任课教师收集完整后将其装订成册,谓之“集体备课”。
忧虑二:集体备课成了“唱独角戏”。在集体备课中,研讨往往由备课组所在的骨干教师说了算(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少),其他教师基本“出工不出力”,很少发表自己的主见,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使提点看法,也是不痛不痒,因为不敢违背“权威”。于是,“合作”。成了“演讲者”与“听众”的合作,“共享”,成了大家被动接受“名师”的灌输。
忧虑三:集体备课时间“严重缩水”。集体备课需要全组成员共同参与,但实际情况往往是,这位老师一时有事来不了,那位老师要处理问题要迟到,更有老师就是没事也要故意拖沓几分钟……本来40分钟的研讨结果就变成了30分钟甚至更少。更有一些备课组常常因为人员不齐就干脆取消集体备课活动。
思考
集体备课理应是教师个体思维的碰撞,也是教师情感与情感的沟通。集体备课的结果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不是各备课教师的“教案之和”。在集体备课中,教师要群策群力,可以是和风细雨式的阐述,也可以是面红耳赤的争论,总之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共同研讨,否则,集体备课只能是“绣花枕头一包草”,中看不中用,既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忧虑二:集体备课成了“唱独角戏”。在集体备课中,研讨往往由备课组所在的骨干教师说了算(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少),其他教师基本“出工不出力”,很少发表自己的主见,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使提点看法,也是不痛不痒,因为不敢违背“权威”。于是,“合作”。成了“演讲者”与“听众”的合作,“共享”,成了大家被动接受“名师”的灌输。
忧虑三:集体备课时间“严重缩水”。集体备课需要全组成员共同参与,但实际情况往往是,这位老师一时有事来不了,那位老师要处理问题要迟到,更有老师就是没事也要故意拖沓几分钟……本来40分钟的研讨结果就变成了30分钟甚至更少。更有一些备课组常常因为人员不齐就干脆取消集体备课活动。
思考
集体备课理应是教师个体思维的碰撞,也是教师情感与情感的沟通。集体备课的结果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不是各备课教师的“教案之和”。在集体备课中,教师要群策群力,可以是和风细雨式的阐述,也可以是面红耳赤的争论,总之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共同研讨,否则,集体备课只能是“绣花枕头一包草”,中看不中用,既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