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牌作为战略: 区分三种定位战略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3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报道,定位理论的创立者之一阿尔·里斯(Al Ries)上月与王老吉共同启动了王老吉全球化营销战略仪式。早在今年初,里斯伙伴中国公司已正式成为王老吉的合作伙伴。有意思的是,王老吉的竞争对手加多宝,一直是由定位理论的另一位共同创立者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的公司,即特劳特(中国)品牌战略咨询有限公司提供咨询服务。1972年,里斯和特劳特在美国的《广告时代》杂志上发表名为“定位”的系列文章,后来集中反映在他们的第一本著作《定位:为你的心智而战》(1981)中。至此之后,“定位”一词成为营销战略理论构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营销和战略实践中得到最广泛而频繁的使用。
  毋庸置疑,王老吉是中国市场中采用定位战略获得巨大成功的优秀案例。2003年初,在咨询公司的帮助下,拥有“王老吉”商标及红罐王老吉在大陆经营权的加多宝集团把王老吉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改变消费者对凉茶药用的传统观念。这一战略获得了空前的成功:2004年8月,其销售额突破10亿,2011年销售额达到160亿。2012年5月,广药集团收回红罐王老吉的经营权。之后,加多宝集团迅速推出自有品牌“加多宝”,与“王老吉”成为竞争对手。加多宝的战略是:通过大量“改名”广告及舆论引导消费者对加多宝的认知,实现“去王老吉化”;携手“中国好声音”节目,明确定位加多宝凉茶是“正宗好凉茶”。王老吉采取的战略是,与加多宝争夺“正宗凉茶”的地位;明确提出“时尚、科技、文化”的“品字形”发展战略,并启动全球大营销。但在产品战略上,加多宝与王老吉截然相反。加多宝坚持“凉茶”单一品类战略,而王老吉采用多元化战略,除了经典红罐王老吉、王老吉凉茶冲剂之外,还陆续推出王老吉绿豆汤、王老吉龟苓膏、王老吉咖啡等产品。
  简而言之,2012年5月前由加多宝经营的王老吉,其定位战略的核心是“开创并定义新品类”;2012年5月之后的加多宝以及由广药集团收回经营的王老吉,定位战略都是争夺凉茶品类的代表性位置。对照里斯和特劳特当年提出定位论的核心思想,它们的确都采用了核心的定位方法:一是“首次或第一”,即让品牌的主张内涵为消费者心智第一次感知,达到先入为主的效果;二是“类别品牌定位”,即让品牌名称成为产品类别名称的代表,这样消费者在购买这类产品时,会首先想到该品牌。但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这些定位方法并不以产品创新为前提,定位战略的制定往往是在产品定型之后。
  里斯和特劳特提出的定位论为定位理论打下了基础,但定位思想和方法也在发展之中。笔者按其演进把定位战略分为三种:心理定位、竞争定位和全面定位。下面简述之。
  第一,心理定位战略。这即是里斯和特劳特提出的定位战略:定位的基本原则并不是去塑造新奇的东西,不是要琢磨产品,而是去洞悉顾客心中的想法,操纵他们心中的想法。他们对定位下的定义是:“……定位并不是要你对产品做什么事……定位是你对未来的潜在顾客心智所下的功夫……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顾客的心中。”我们可看出,这种“定位”是把功夫下在产品问世之后,目的是让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举个典型的例子,美国维克制药公司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能够治疗感冒的糖浆,不但能清除喉咙的痰,也能止住泪水,但副作用很大,服用后昏昏欲睡。按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方法,公司不需要改进产品,而是为这种产品取一个对传达定位概念有特别联想的名字“夜宁”,广告只要强调它是“第一种夜间使用的感冒药”就可以了。
  第二,竞争定位战略。定位论对营销的影响超过了作为一种传播技巧的范畴,渐渐演变为营销战略的一个基本步骤,即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以及定位,简称STP,成为营销教科书公认的核心内容。以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的《营销管理》教科书为例,定位的概念是“公司为自己的产品或形象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占据一定的特殊位置而采取的行动”。因此,“营销人员必须从零开始,开发所有的4P(即产品、定价、渠道和促销),使产品特色确实符合所选择的目标市场”。与心理定位不同的是,这种定位先于产品问世,其实与迈克尔·波特(Micheal Porter)提出的差异化(differentiation)竞争战略异曲同工。从实践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产品、服务、人员、渠道和形象等各个方面开发差异点,建立竞争优势。以感冒药为例,“白加黑”通过产品概念创新,切切实实解决了消费者白天服用感冒药引起嗜睡的问题,赢得了市场。
  第三,全面定位战略。公司通过差异化利益可以满足所选择的目标市场的需求,却并不能把竞争对手的目标市场吸引过来,因为它们需要另外的差异化利益。这是竞争定位的局限性。因此,要全面地赢得竞争优势,不但要建立自己的差异点,还要拥有共同点联想,包括产品品类共同点联想和竞争性共同点联想。前者帮助品牌建立起与品类的密切联系,后者是那些用以抵消竞争对手差异点的联想。在很多情况下,建立在差异化基础上的定位战略是常用并有效的,但如果品牌要赢得市场上的领导地位,拥有全面竞争优势,那么建立共同点联想比差异点联想更为重要,实际也更难。在当前的营销实践中,这种由差异点加上共同点的定位战略迫切需要我们加以重视。
其他文献
西门子公司是工业4.0概念的主要参与公司之一,也是一家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方面全球领先的企业,在离散制造业、流程制造业、装备机械制造业提供自动化产品。当然,所有产品都不是一夜之间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经过一代代产品创新才达到了今天的水平。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个标志性产品就是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在工业现场中的广泛应用。西门子第一代PLC出现
期刊
红领是一家成立于1995年的服装企业,从2003年开始转型,专注个性化定制,选择了美国纽约市场做验证,已经完成了从每天1套/件到每天2000套/件的过程。红领用11年的时间,投入数亿资金,以3000名员工的制造企业作为实验室,探索、制定、实施、验证了互联网工业的路径和方法。现在做服装行业是很辛苦的,渠道层层杀价,挣钱很不容易。红领之所以能探索出自己的生存空间,我认为有四个关键要素。  第一,信息化
期刊
十年来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GDP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别为7.7%、7.7%、7.4%,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压力增加。与此同时,互联网行业正蓬勃发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互联网千变万化,让人眼花缭乱,看到的只有一个字:快。于是
期刊
新中国成立65年来,中国制造业从一张白纸发展成为现代产业体系,规模在2010年达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倾注了中国制造人的共同心血。今天,制造业如何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遇?我认为有三点需要注意。  中国制造业的大趋势  中国制造业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就必须充分利用中国的比较优势、制度优势,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
期刊
我是一个德国人,我的工作是帮助一家中国公司——沈阳机床走向全球。沈阳机床建立于1949年,是国有企业,但又是一家上市公司。我们的产品以机床生产设备为主,有专门针对汽车行业的汽车解决方案公司,还有重型机械中心。我们的客户非常广泛,分布在汽车、航空、铁路、能源、电子行业,等等。  我们在2002年的全球行业排名是第36位,2012年是全球第一,我们的销售额达到了180亿欧元。但是这时候,销售额的96%
期刊
工业4.0的概念有三个支撑点:一是制造本身的价值化,不仅仅是做好一个产品,而且是把产品生产制造过程做到浪费最少,制造过程与设计者配合;二是制造过程中,根据加工产品的差异、加工状况的改变能自动做出调整,达到具有所谓的“自省”能力,也就是整个系统,包括设备机器本身,在设计制造过程中能根据变化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三是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达到零故障、零忧虑、零意外、零污染,至少要低忧虑、低污染,使制造过程达
期刊
三年前,三位德国教授在汉诺威博览会提出“工业 4.0”的倡议;次年,西门子等德国企业介入,鼎力推荐并积极参与;去年春,联邦政府正式发布了《实施工业 4.0 战略规划建议》的白皮书,力图以此确保德国制造工业未来的领先地位。  当笔者细读了上百份“工业4.0”的相关报道、评述和《工业 4.0》一书,特别是仔细研究了《实施工业 4.0 战略规划建议》原文之后,从中未发现任何新的概念、方法和技术。非常遗憾
期刊
近年来,移动通信、大数据和社交网络等科技在飞速发展,今天,移动互联网科技已经渗透到传统的汽车行业里,成为全球技术的前沿领域。这种“移动互联”促进着导航、分析、驾驶员安全、驾驶辅助与信息虚拟化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对于想要成为全球移动互联领域领导者的传统汽车生产厂商以及新兴竞争者而言,理解这个行业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将是新竞争环境中的挑战。  与此同时,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和发展最快速的市场,中国改变了21世
期刊
管理科学研究的机遇  20世纪初,泰罗开启了全新的量化、精细化的科学管理时代。二战时期,美军中的一些量化管理精英,将运筹学引入后勤军需管理,为盟军节约了十亿美元的耗费;后来他们被称为“蓝血十杰”。战后他们加盟福特公司,在工商管理上做出了出色成效。管理科学后来相继引入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理论体系日益完善,但是问题数据的匮乏,工具的缺失以及封闭的同行评议,也招致了很大非议。管理科学界陷入了两难的选择
期刊
康威定律40提出“设计系统的组织……被强迫产生的设计正是这些组织沟通结构的复制品”。系统思维和系统工程通过确保系统的设计适合于正在被处理的问题,来帮助组织规避陷入康威定律的陷阱。有关SE管理方面的最早的书籍之一为这类组织定义三个简单准则:促进沟通,通畅一致的控制,简化纸面工作。SE管理的有效方式不是“指向正式的、令人畏惧的、大规模的文档,而是指向创建一个总体环境,这有助于以实现一种以具有最小管理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