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观教学五步法”包括:教学流程、情境导入、探究活动、形成理念和学生践行五个环节。
1.教学流程是以教材的框题为单位,将教学的过程用图表展示出来。其内容包括:用什么案例引入?引入的方法、手段有哪些?主要探究什么问题?形成什么理念?对学生的践行要求有哪些?
2.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快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以情境导入,学生易于产生角色感、真实感、现实感,进而融入教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启发学生思索,达到思想政治课的目的。
3.探究教学就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事物、现象和观点而自主地获得科学知识,并形成探究技能和探究态度的过程。
4.“五步教学法”中的“形成理念”既包括探究活动后的理念,也包括每节课的理念。理念是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而形成的。能否形成正确的理念是检验探究活动效果的标准之一。
5.学生践行是“微观教学五步法”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一种践行要求,表现为实践活动。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情感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实践,“学生践行”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就是实现学生的知行统一。
“微观教学五步法”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所表述的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微观教学“五步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做到“知己知彼”,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到“五步法”,对教师来说,自身需要较高的知识素养、心理素养、理论素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还需要关注社会实际的能力。对学生来说,做到“五步法”,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射。
“微观教学五步法”从教师角度来说,有以下启示: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练好“五功”,才能实施“五步法”,顺利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一是“看功”。首先,平时要多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其次,备课时要仔细看将要学的内容和过去已经学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古人云:“温故而知新。”通过看,找出所学知识的重难点,提出疑点;课上要会看学生的反应、表情,再结合课前印象,突破疑难点,把握知识概貌;课下要及时看学生的笔记、作业,把新旧知识串联,理出联系,查漏补缺,提高下一节课的授课能力。再次,要勤看电视、报纸、杂志,搜寻有用信息,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素材和条件。
二是“思功”。“学而不思则罔。”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在备课中,应多思多琢磨,勤于动脑,才能把所授知识理解全面。“真理常常藏在事物的深底。”(席勒语)面对教材,首先要思考某一问题的起因、背景、发展、结果及对策,多思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知识体系构建过程及其规律,锻炼自己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向权威挑战的自信心。其次,多思考此知识与彼知识、此理论与彼现实的关系,做到事理相配,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再次,要思考自己的授课方法是否科学,同时吸取他人授课长处,提高课堂效率。
三是“听功”。首先,课前要会听,听听其他老师的思路,这样才能把握问题的突破点。其次,多听其他老师对问题或作业的解释和评讲,再注意听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和解答,查找异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耳听八方,即多听周围群众对热点焦点的议论,印证自己所教的内容。
四是“问功”。俗话说,“勤学好问,不怕头脑笨”“学问学问,学来自问”。要练好“问功”,首先是问教材,即对教材多问“为什么,是什么”;其次是问自己:明白否,掌握否,会教否,怎么教;再次是问社会:此现象为何会出现,彼事件有何来龙去脉,问昨天,也问今天和明天。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使自己具备真才实学,才能在课堂上驾驭自如。
五是“做功”。“话说千遍,不如一干。”首先要多动笔写写。备课时多做些圈点、标记;多记日记、札记;多动笔写体会、反思;多做摘录摘抄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其次,多进行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等。这不仅为设计“五步法”提供了素材,而且能提高个人教育教学能力。
1.教学流程是以教材的框题为单位,将教学的过程用图表展示出来。其内容包括:用什么案例引入?引入的方法、手段有哪些?主要探究什么问题?形成什么理念?对学生的践行要求有哪些?
2.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快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以情境导入,学生易于产生角色感、真实感、现实感,进而融入教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启发学生思索,达到思想政治课的目的。
3.探究教学就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事物、现象和观点而自主地获得科学知识,并形成探究技能和探究态度的过程。
4.“五步教学法”中的“形成理念”既包括探究活动后的理念,也包括每节课的理念。理念是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而形成的。能否形成正确的理念是检验探究活动效果的标准之一。
5.学生践行是“微观教学五步法”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一种践行要求,表现为实践活动。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情感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实践,“学生践行”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就是实现学生的知行统一。
“微观教学五步法”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所表述的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微观教学“五步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做到“知己知彼”,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到“五步法”,对教师来说,自身需要较高的知识素养、心理素养、理论素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还需要关注社会实际的能力。对学生来说,做到“五步法”,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射。
“微观教学五步法”从教师角度来说,有以下启示: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练好“五功”,才能实施“五步法”,顺利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一是“看功”。首先,平时要多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其次,备课时要仔细看将要学的内容和过去已经学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古人云:“温故而知新。”通过看,找出所学知识的重难点,提出疑点;课上要会看学生的反应、表情,再结合课前印象,突破疑难点,把握知识概貌;课下要及时看学生的笔记、作业,把新旧知识串联,理出联系,查漏补缺,提高下一节课的授课能力。再次,要勤看电视、报纸、杂志,搜寻有用信息,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素材和条件。
二是“思功”。“学而不思则罔。”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在备课中,应多思多琢磨,勤于动脑,才能把所授知识理解全面。“真理常常藏在事物的深底。”(席勒语)面对教材,首先要思考某一问题的起因、背景、发展、结果及对策,多思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知识体系构建过程及其规律,锻炼自己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向权威挑战的自信心。其次,多思考此知识与彼知识、此理论与彼现实的关系,做到事理相配,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再次,要思考自己的授课方法是否科学,同时吸取他人授课长处,提高课堂效率。
三是“听功”。首先,课前要会听,听听其他老师的思路,这样才能把握问题的突破点。其次,多听其他老师对问题或作业的解释和评讲,再注意听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和解答,查找异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耳听八方,即多听周围群众对热点焦点的议论,印证自己所教的内容。
四是“问功”。俗话说,“勤学好问,不怕头脑笨”“学问学问,学来自问”。要练好“问功”,首先是问教材,即对教材多问“为什么,是什么”;其次是问自己:明白否,掌握否,会教否,怎么教;再次是问社会:此现象为何会出现,彼事件有何来龙去脉,问昨天,也问今天和明天。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使自己具备真才实学,才能在课堂上驾驭自如。
五是“做功”。“话说千遍,不如一干。”首先要多动笔写写。备课时多做些圈点、标记;多记日记、札记;多动笔写体会、反思;多做摘录摘抄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其次,多进行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等。这不仅为设计“五步法”提供了素材,而且能提高个人教育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