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历史 展望未来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shuang_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THE MUSIC SOCIETY FOR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是各民族音乐研究工作者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的从事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全国性学术团体。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开展学术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促进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加强国内外民族音乐学者之间的团结和联系;向国内外介绍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成果,组织民族音乐研究工作者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实地考察;配合有关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进行发掘、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发现和扶持少数民族音乐理论人才。现任会长为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教授,名誉会长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院田联韬教授、中国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学会理事包括中央音乐学院和云峰教授、杨民康教授等多位知名民族音乐学家。2014年7月16日,来自全国各地区的近200位代表齐聚在贵州师范学院,由此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贵州省文化厅、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学院、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暨第十四届年会正式拉开帷幕。
  2014年7月16日上午8点30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四届年会开幕式于贵州师范大学逸夫楼演播厅隆重举行,180余名来自各地区的代表出席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名誉会长樊祖荫主持,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黎盛翔、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赵塔里木,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蔡志君,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原主任、国务院文史馆馆员田青,国有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出席并作讲话,学会秘书长包爱军宣读了学会第一任会长田联韬先生从北京发来的贺信。开幕式结束后,在赵塔里木教授的主持下,进行了学会专家的主题发言。中央音乐学院和云峰教授针对自1984年“贵阳会议”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重大学术活动进行盘点;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阐述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法论的创新思维与学术走向;贵州大学张应华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的相关语境、经验树立与实践反思;中国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提出了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7月16日下午,学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包爱军教授主持了“贵州民族音乐文化专题研究报告”。之后便开始了为期两天半的分组讨论。本次大会共设有四个学术议题:1.三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经验与反思;2.贵州民族音乐文化专题研究;3.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与思考;4.利用民间音乐资源进行创编、表演的技法与理论研究。四个议题分组进行各自论文的宣读和讨论,每组均由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担任主持人与评议人。
  本届年会关于“三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经验与反思”的研究成果丰硕,对研究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有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邢连秦教授的《1949年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了历史与现状述评》,中央音乐学院博士赵书峰的《当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现状与思考——以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为例》等。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方法论也不乏新见:河南大学音乐研究所杨善武教授的《民族音乐研究中的不同音乐体系的区分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在读博士杨胜兴的《北美音乐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实践——以梅里亚姆、赖斯和曹本冶理论模式为例》等。对于我国各民族音乐研究的辐射面也较为广泛,涉及众多少数民族音乐,如藏族音乐研究成果包括中央民族大学毛继增教授的《藏族传统艺术百花丛中的一块“活化石”——“一音歌曲”伯谐》,四川音乐学院格桑梅朵的《当代巴塘藏族“谐”舞的发展与创新》等。维吾尔族音乐的研究成果有新疆艺术学院吐尔洪?司拉吉丁副教授的《吐鲁番赛乃姆中的“纳孜尔库姆”》,新疆艺术研究所王慧的《维吾尔族木卡姆研究现状评述与反思》,喀什师范学院杨银波的《维吾尔族传统音乐相对稳定的原因探究》等。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中国音乐学院张天彤副教授的《当代生活视野中的达翰尔族传统音乐》,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张劲盛的《中蒙两国马头琴音乐文化交流史与现状分析》,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蒋贵萍的《广西那坡白彝器乐的艺术特色与文化解读》,南京艺术学院周佳欢的《桑植白族“杖鼓舞”的当代变迁》等。此外,仪式音乐的研究成为本届年会的热点,这一研究领域的发言有陕西师范学院孙航的《声示与形示的转换——从表达方式谈“做天”仪式之神圣性构建》,乐山师范学院周特古斯的《蒙古族萨满仪式音乐的鼓及其“鼓语”研究》,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肖文朴的《有关瑶族度戒仪式及其用乐的几个问题》,云南师范学院王静的《云南维西傈僳族祭祀仪式音乐初探——打猎与祭树神》等,总共多达十余篇。
  贵州是多民族聚集的大省,并且已经承办了四届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年会,充分说明了贵州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领域具有中流砥柱的地位。本届年会上的关于“贵州民族音乐文化专题研究”的发言主要集中于侗族、苗族、布依族音乐方面,如中国音乐学院赵晓楠教授的《“汉字记侗音”的初步研究》,四川音乐学院杨晓教授的《歌书又十年:侗族大歌的书写与表述研究》,中央音乐学院李延红博士的《国家在场与近十余年南侗嘎老在乡村的传承——以黎平县“十洞”两个嘎老传唱地为例》,毕节学院付立志院副教授的《黔西北苗族芦笙文化研究评述——兼谈苗族支系芦笙文化对比研究的意义》,六盘水音乐家协会主席王星治的《贵州盘马场乡苗族器乐调查研究》,贵州民族大学孙婕博士的《非遗视域下的布依族小打音乐》,黔西南州艺术研究所刘杰的《从布依戏的深层次内涵把握民族与国家的多重意义——以册亨板万布依戏为例》。此外,贵州地区其他民族音乐也有所涉及,如贵州黔西南师范学院赵凌的《贵州省三都县、都匀市水族铜鼓比较研究》,贵州省毕节学院音乐学院高树林副院长的《黔西北彝文信仰文献中的音乐“碎片”研究》等。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与思考”议题收录的论文有:齐齐哈尔大学艺术学院包明德教授的《嫩江流域蒙古音乐调查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贺希格图副教授的《指尖流失的岁月——科尔沁弓弦潮尔的传承与发展》,广西艺术学院吴霜副教授的《论“刘三姐艺术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琼州学院刘厚宇的《海南黎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考察》,中国音乐学院在读博士苏毅苗的《花腰彝师娘仪式音乐的调查与研究》等二十一篇。   在“利用民间音乐资源进行创编、表演的技法与理论研究”方面的主题发言主要有:吉林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崔玉花教授的《论朝鲜音乐家韩悠韩作品的混合性特征》,贵州大学艺术学院陈馨婷副教授的《论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技术性要素与新音乐创作的融合》,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张巨斌教授的《黎族传统民歌的分类特征——以<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为基础的归纳分析》等二十一篇。
  除了学术报告与研讨之外,主办方特意还组织了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汇报演出,向与会专家、代表呈现了一台精彩绝伦的原生态乐舞盛宴。贵阳市乌当区卡堡苗族的同胞带来的花棍舞转出了苗家的喜悦,同时也打出了苗家的气概。刘昊佳与李华分别演唱了原生态布依族民歌《好花红》与经过艺术处理加工的《好花红》。苗族祭祀芦笙《贵定长衫龙》过去仅在丧葬和祭寨神仪式中表演,现在每逢重大传统民族活动均要演出,我们有幸近距离欣赏到了苗家的祭祀仪式音乐。黔东北沿河土家族歌手们演唱的《望牛山歌》使人仿佛走进了原始的乡土生活,高亢、嘹亮的歌声久久回荡在巍峨的群山之中。贵阳市乌当区石头寨黑土坡苗族姑娘身着节日盛装,小伙带着芦笙演绎出“跳场”的盛况。贵定县布依族青年男女从相识、相知、相恋到谈婚论嫁,每一步都离不开山歌,这就是包括《初会歌》、《爱慕歌》、《挑逗歌》、《试探歌》的等十八种山歌在内的“十八调”,贵定县布依族歌手将其完整地展现在舞台之上。《情姐下河洗衣裳》先后被《中国民歌集成·贵州卷》与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收录,是流传于石阡地区的仡佬族民歌,演唱者马关辉艺术地再现了仡佬族青年男女的生活场景。压轴节目是由黄木花等多位表演者演唱了从江壮族多声部大歌《祝寿歌》、《追梦歌》。
  7月18日下午,赵塔里木会长宣读了第三届“学会杯”论文获奖名单并为获奖学者颁发奖状。大会闭幕式上和云峰教授对本次会议作了学术总结。福建方领导对关于承办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五届年会的决定与筹备情况进行了汇报。最后,黎盛祥副厅长宣布会议闭幕。
  7月19日、20日,与会专家、学者分黔东南、黔西南两条线路对当地少数民族音乐进行考察。笔者有幸跟随黔西南专家团队参与了为期两天的考察活动,19日下午达到兴义市万峰林民族学校,观看了布依族小打音乐《步步登高》、《喜迎春》、《八普穿梆子》,布依族情歌对唱《小调》,铜鼓十二则,布依八音《贺喜堂》,巴结布依族古歌等精彩原生态节目。演出结束后,专家学者与当地民间艺人进行了深入地采风交流。20日,考察团队转战“中华布依第一县”、“布依族文化传承保护研究基地”册亨县,齐聚布依族文化广场,共享“布依族原生态之夏”。冗渡镇冗平龙队带来的舞龙布依族山龙欢迎远方到来的客人;丫他镇万戏队演出了布依族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布依族八仙古乐》;巧马镇板坝八音班演奏了布依族世代相传的民间曲艺说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布依族音乐活化石美誉的,《布依族八音》;冗渡镇勒尤队向观众展示了布依族人寻觅爱情的乐器——勒尤;弼佑乡弼佑戏队表演了布依戏移植剧《罗细杏》;来自弼佑乡的黄明亮与者楼镇的黄成珍两位民间歌手演唱了布依族史诗《布依族古歌》;威旁乡威旁歌队表演的布依族劝酒歌《斗鸡头》将布依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发挥得淋漓尽致;幸福亨通艺术团演唱了布依戏常用曲调之一《溜溜溜》;巧马镇板坝保和班表演了布依戏民族剧《薛仁贵征东》;冗渡镇小打音乐队演奏了曲调婉转,悦耳动听的布依族小打音乐;来自望谟罗望的苗族民间歌手演唱了《飞歌传情》、《迎客歌》、《苗族三调子》;最后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布依族情歌串演:威旁乡威旁歌队的《上方调》、者楼镇纳阳歌队的《者楼调》、岩架镇岩架歌队的《下方调》、百口乡百口歌队的《沿江调》、弼佑乡弼佑歌队的《弼佑调》以及幸福亨通艺术团的竹筒情歌。
  此外,笔者还了解到,黔东南线考察的专家一行于19日达到丹寨县,观看苗族情歌、苗族飞歌、古瓢琴演奏、夜箫吹奏、锦鸡舞表演、苗族芦笙等原生态展演。20日赴榕江县宰荡村、三宝侗寨观看侗族大歌、侗族月堂对歌、侗族嘎君琵琶歌和侗戏展演。
  会议结束后,笔者专门邀请到石应宽老师进行采访,石老师在中国民族音乐研究与教育工作中已经奋斗了一个甲子,亲历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虽已年近耄耋但仍精神矍铄地战斗在中国民族音乐与音乐教育的第一线。他不喜欢人家称他为所谓的权威、泰斗,自称是一个中国民族音乐战线上的“老兵”。虽然由于执着的奋斗精神,使得在文革中受到挫折但仍然保留着为民族音乐奋斗的精神,仍然有信心继续培养着、关怀着、扶持着青年一代音乐学者。正如已故前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冯光钰先生所言“热爱乌蒙神奇土地,开拓民族音乐教育,笔耕不辍硕果累累,奋斗一生德艺双馨”。贵州省文化艺术联合会副主席、贵州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崔文玉先生在石老师的专著《跨世纪的乐章——新中国黔西北地区民族音乐和艺术教育历史的回忆》序言中将石老师的音乐创作、音乐研究总结为“声乐作品200余件、器乐作品50余件,音乐美学和民族音乐研究已有300余篇文章发表在国内外及港、台各种专业杂志上”。并给予高度评价“贵州音乐的历史长河正是因为有了像应宽先生这样的音乐家,用他们崇高的责任和使命,辛勤的劳动和智慧不断创造发展,才由涓涓细流汇成大河,滔滔不绝地流淌到今天,还将滚滚奔腾流向未来”。
  音乐时空:您亲历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在您看来,今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将会是怎样的走向和趋势?
  石应宽老师:本届年会正值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高峰时期,因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现状与思考成为大会的重要议题。我在中国民族音乐研究领域已经工作了60余年,对于与大家的讨论,以及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与亲身感受,对规范我国民族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提出以下几点——保护、传承、开拓、发展。我认为这八个字概括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今后发展的总趋势:1.保护。为什么先提出保护?随着时代发展与变化,很多东西在失传,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尽管中国的民族音乐已经有很多被发掘,但仍有大量待发掘、未发掘甚至即将面临失传,这些都是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对其进行保护,是目前最重要的手段。没有保护,就谈不成发展。所以,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完全适应保护我们的民族音乐。2.传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说我们的民族音乐,光保护是远远不够的,保护下来,放在保险柜里没有任何用处,只保护不传承,就失去了保护的意义。所以接下来的第二步便是传承,这也是保护的目的。让已经保护下来的文化瑰宝、精神财富,永远流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血液中,与我们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同步。对于如何传承,我提出以下两种方式以供参考:一是政府行为,我们的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各级音乐家协会以及文化主管单位建立相应的学术机构,将已经保护下来的民族音乐的财富利用专业的渠道传承下来,比如艺术学校、歌舞团体,研究单位把他们留在教育、表演和学术过程里。二是社会行为,社会永远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传承文化,各民族都有一种自觉的民族传承行为。很多民歌在民间歌手之间传唱,这是民间艺人传承的本能。比如满清时期很多歌曲被禁唱,但是这些歌曲在民间并未失传。因为民族文化是不朽的,是无法人为摧毁的。再如我们考察过程中欣赏的铜鼓十二则,布依族小打音乐等等,这些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只有布依族聚集地可以看到,这可以归功于自觉地民族传承行为。我国作曲家自觉地将即将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在自己的作品中,使其得以传承。例如马思聪在30年代创作的《思乡曲》,旋律完整地摘引了蒙古民歌,这首民歌在民间早已鲜有传唱,但是音调与灵魂却在世界著名小提琴曲中传承。再如冼星海的《中国狂想曲》采用了山西民歌《下山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3.开拓。开拓就是把我们已经保存下来的民族音乐向外开拓,贵州推向全国,中国推向世界。布依族传统音乐不仅要留在兴义、册亨,还要传到其他地方,这就是保护,是更好的保护。这次会议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Sue Mary Clare都主动前来了解中国文化,我们更有一种责任,将我们的民族音乐开拓出去,让它列入世界文化艺术之林。4.发展,世界上没有永远凝固的文化艺术,发展是因为社会在进步,我们要承认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在发展变化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没有发展就等同于没有保护好。换言之发展就是为了保护,为了传承。中国的文化历史充分说明,直到今天都是变化的结果,有些在变化中永远消失,有些在变化中保存了自己。要发展必须会变化,但前提是不管怎么变都是中国的民族音乐,任何国家民族,音乐文化都是在逐渐变化的。所以不用担心流行歌曲、通俗音乐引入,因为我们的民族音乐不会变成流行歌曲,不会变成欧洲印象派,它只能变成民族音乐文化的再创造!五十六个民族,是经过变化而来,是属于中华民族的!要有新的创意,要发展,让我们的中国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民间音乐、民歌民乐在发展创造中永远流传下去!保护、传承、开拓、发展形成互相依存的圈子,其中保护是起点。这个圈子经过多年之后,又回到起点,后代要保护我们现在的新创作。如同我们现在保护过去的文化遗产。
  音乐时空:可否为青年民族音乐学研究者提出一些建议?
  石应宽老师:通过这届年会,很高兴看到有很多年轻学者发言,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不会断代,希望年轻一辈的学者们在民族音乐道路上接好班。至于建议,我提出以下几点。第一,执着。做学问一定要有执着的学术精神,不可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导致半途而废。第二,踏实。深入各个民族边缘地区获得第一手材料,不可浮光掠影。第三,谦虚。放下专业音乐家的架子,虚心向我们国家的民族原生态的传承者学习。第四,创新、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要停留在前人的成果中,避免不断地重复,拾人牙慧。 期待今后能够看到更多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学音乐的人如果没有音准概念甚至跑调,将是一件糟糕的事情。但是,事實是跑调却常常出现在各类群体中。跑调指的是作品在演绎中但是不合调子产生音响不和谐以及不舒服的现象。  一、课堂内容跑调  高中音乐鉴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了学科审美属性,又重视音乐实践。归结理念一直离不开音乐本体,以音乐为本体展开并且始终围绕这个本体进行质疑以及讲解都是有效正确的。  但高中音乐课存在跑调现象,在实际的教学中,会发
期刊
摘要:先锋派,是指那些拥有最激进、最新奇创作思想的流派。二战以后,超现实主义绘画、意识流文学和荒诞派戏剧的兴起也为西方音乐界的创作注入了新的血液。而先锋派作曲家们在钢琴创作上,他们的崭新的作曲技法和音乐概念则淋漓尽致地展现在钢琴练习曲这一体裁上。  关键词:钢琴练习曲 梅西安 格拉斯 利盖蒂  20世纪初,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斯克里亚宾的神秘主义和弦、德彪西的非功能和声、勋伯格的调性反
期刊
音乐时空:据资料显示,您成为国内全面研究十二音序列音乐的第一人,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国内专业音乐界迫切需要了解现代作曲技法,另一方面也出于您个人对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强烈兴趣。  郑英烈先生:改革开放之前,包括勋伯格十二音体系在内的所有现代音乐,在我国都属禁区,被说成是“没落资产阶级的艺术”而无人敢问津。改革开放以后,这个禁区被打破了,尤其是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后,一批在音乐学院学作曲的青年学子如饥似渴
期刊
张国亮,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央音乐学院文学硕士,欧共体主办的爱沙尼亚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第一名、中日韩国际二胡比赛九大音乐学院组金奖、首届北京华夏民族器乐大赛金奖。出访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丹麦、瑞典、芬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美国等十几个国家,曾任教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及音乐孔子学院,在欧洲期间举办音乐会及演出演讲近百场,被多家欧洲电视台及报纸等媒体采访报道。2011年受越南国家音乐学院邀请赴首
期刊
一直风靡于欧洲各国,去年首次登陆昆明、银川的乐堡绿放音乐节(GreenFest),今年9月20至21日,将首次登陆热辣山城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并携手中国最大的新音乐唱片公司摩登天空,为热情奔放的山城乐迷奉上更躁动、更热辣的国际音乐节体验!  首次进入山城的乐堡绿放音乐节,被定义为重庆的首个专业的城市户外音乐节。整场音乐节由摩登天空草莓音乐节原班人马专业打造,将为年轻乐迷打造音乐狂欢聚集地,以鲜明的国
期刊
日前,歌手平安首张同名实体专辑《平安》终于与大家见面。在昨日的新专辑发布会上,平安全新专辑的主打歌《在舞台中间》也正式曝光。而所谓的“新专辑发布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落地发布会,而是将平安近两年来的一些经典回忆镜头,以及他对于音乐的首次自我剖白呈现给大家,并结合《在舞台中间》的首次演唱,为大家展现的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并且具备收藏价值的新专辑首发视频。  做公益 呼吁给留守儿童更多关注和爱  一
期刊
1. 最怕你问我明天  歌手:大棒  流派:流行  唱片公司:摩登天空  发行时间:2014年08月05日  专辑介绍:  《最怕你问我明天》乍看像一首情歌,但事实远非如此直观。“你”可以是爱人,可以是密友,也可以是我们大家。对明天的想象往往意味着对当下的逃避,对明天的焦虑又败坏了当下的生活,躲在回忆的洞穴中恐惧着明天,无异于否定自己的存在——大棒并未如此说教,他们句式简短,语气坚定,和之前一样感
期刊
摘要:音乐课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歌曲演唱、音乐欣赏、表演创作等等都有着特定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为了拥有开启音乐艺术之门的钥匙。教师将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是在帮学生架起通往音乐艺术的桥梁。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课程中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在传授过程中,要更新教学理念,顺应教改潮流,不能总是老方法、老思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要设计丰富多彩
期刊
摘要:当代中国歌剧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由于人们艺术鉴赏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对当代中国歌剧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既是当代中国歌剧发展的挑战,同时也是中国歌剧发展的机遇。本文对当代中国歌剧发展进行了论述,以加深人们对当代中国歌剧发展的认识。  关键词:当代歌剧 歌剧思维 歌剧创作 发展趋势  歌剧艺术是艺术化程度、凝练程度比较高的一种声乐结合
期刊
摘要:陕西省旬阳县处于南北交界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南北兼容的文化。旬阳民间戏曲曲调丰富、形式多样。旬阳道情便是流传在旬阳县境内一项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戏曲,距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其内容和表演形式都体现出丰富性、兼容性和独特性的特征。  关键词:旬阳 道情皮影戏 艺术特色  据1987年10月出版的《旬阳县戏剧志》记载,旬阳县自明末清初就开始演出道情戏,班社众多,艺人辈出。到了清末民国初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