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通往音乐艺术的桥梁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ae9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课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歌曲演唱、音乐欣赏、表演创作等等都有着特定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为了拥有开启音乐艺术之门的钥匙。教师将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是在帮学生架起通往音乐艺术的桥梁。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课程中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在传授过程中,要更新教学理念,顺应教改潮流,不能总是老方法、老思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要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要记住音乐课要用音乐来说话。
  关键词:音乐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更新教学理念 改变教学方法
  音乐课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歌曲演唱、音乐欣赏、表演创作等等都有着特定的知识与技能要求。音乐基础知识主要涉及到音乐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结构形式(曲式)、音乐体裁形式等方面的内容。音乐基本技能是指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以及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等能力。不论是歌唱教学、欣赏教学还是器乐教学,都离不开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学生们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才能获得进行独立音乐的能力,探索音乐学科中更深的奥秘,从而获得更高層次的艺术体验与审美感受。因此,音乐课所有教学内容中,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音乐教师,应该正视这一学科的客观规定性,重视课程中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
  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所应达到的标准,是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基础,其本身就是学生音乐素养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音乐知识较为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往往提不起对于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导致每每讲到音乐知识,学生不是无精打采,就是开小差、做小动作,致使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记得在教唱《东方之珠》这首歌曲时,我注意到歌曲当中多次运用到了反复记号,为了让学生注意到反复记号的作用,唱对歌词顺序,一开始我是这样讲解的,我告诉学生“从小河弯弯”唱起,唱到“黄色的脸”发现反复记号,然后唱“船儿弯弯……”,唱到“让我”两个字接到书本第七页“温暖你那苍凉的胸膛”,然后接“让海风……”,唱到“黄色的脸”又发现反复记号,再唱“让海风……”,唱到“黄色的”接“二房子”里的“脸”唱结束句……学生当时就听晕了,很多学生脸上流露出一头雾水的表情,我看学生不明白,我只能耐心地再讲解一遍,可是我发现我讲得很辛苦,听进去的学生却不多,听懂的学生则更少,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师讲得多未必是件好事。我开始思考,寻求突破。通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我认识到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路。于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尝试了让学生朗读歌词来发现问题的方式,问题竟然轻松得到解决。学生在朗读歌词的过程中会反映出他们对反复记号这一知识点是否掌握的真实情况。有的班级完全读对了,就说明他们能看懂反复顺序,对于这一知识点,在这样的班级,已不是个难点,教师只要稍作介绍或直接让学生来说一说就可以了。有的班级读着读着,读不下去了,看不懂反复记号了,那么正好可以在这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时只要稍作讲解,问题也就轻松解决了。另外通过教师范唱、学生聆听的方式也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在感受歌曲的同时,掌握歌曲的演唱顺序,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到反复记号的作用。
  以上事例让我认识到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大包大揽,学生能说的应该让学生来说,学生能做的也应该让学生来做。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引导,让学生说出来。所要表达的意思让学生自己来领悟,效果远比教师一人啰嗦讲解要好得多。如果该让学生说的,教师代说了;该让学生做的,教师代做了;该让学生思考的,教师代思考了,那么这样的教学势必使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肯定不高,教学效率也必定大打折扣。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J.B.Carroll)认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观念一直被教育界所推崇。我想,在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识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后,我们教师又该如何发挥我们的主导作用呢?
  记得在上《桑塔·露琪亚》一课时,我想这是一首3/8拍歌曲,得让学生明白“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拍”的含义以及三拍子的强弱规律等知识点,我想不能都是我讲,得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于是我采用提问、师生交流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我想提问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师生交流时我也可以适时引导,然而,没想到的是,几个问题问下去,学生居然“一问三不知”,原先设想的师生交流场景也化为泡影。我只得说“我来告诉你们……”于是我又开始滔滔不绝,直到口干舌燥,看看时间,歌曲都快来不及学唱了,再看看学生,大都提不起太大的兴趣,课堂气氛也很沉闷,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之后,我就静下心来思考。怎么办?把音乐知识丢掉不讲吧,不合适,学生的知识面要受到局限,而且对于一些基础好、求知欲强的学生来说也不公平。继续上吧,学生缺乏积极性,长此以往肯定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看来非变一变教学策略不可了。后来我就一改往日的方式,开始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同样是上歌曲《桑塔·露琪亚》,我先自弹自唱,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感受歌曲的拍子,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学生们居然都听出了是三拍子歌曲,当时我就觉得不能低估了学生的音乐能力,有的班级同学还感受到了三拍子“强弱弱”的规律,后来我让他们设计动作来表现“强弱弱”,他们都非常积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有人说要拍手、拍肩、拍肩来表现,有人说要拍手、捻指、捻指来表现,还有人说要拍手、拍腿、拍腿来表现……而后我让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动作来为歌曲伴奏,学生们都表现得特别认真和投入,两遍下来,已经有同学在跟着唱了,后来歌曲的学习也很顺利,同学们很快就唱得很动听了。在完整演唱歌曲的时候我让学生边唱边随着音乐轻轻摇晃,唱完歌曲谈演唱感受时,有的同学说感觉自己正在船上;有的同学说正在月光下聆听甜蜜的歌声;有的同学说感受到了微波的荡漾……多美的音乐感受啊!最后我让学生们来找找八分音符,再讲讲3/8拍的含义,我发现学生们也都能真正理解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强制的灌输、重复的练习、机械的训练,势必将学生的学习置于被动的状态,是很难取得良好教学成效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进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   记得影片《音乐之声》中有一首歌曲《do、re、mi》,是主人公玛利亚在教七个孩子认识音符时编的歌谣,孩子们一开始也不认识音符,她是这样唱的:“Do, a deer, a female deer ,Re, a drop of golden sun ,Mi, a name I call myself……”难道不生动不形象吗?难道这不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吗?孩子们在她的引导下果然很快记住了每一个音符并爱上了歌唱。我想我们教师也要教学生唱歌谱,在这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学一学玛丽亚,用我们的耐心与爱心去关爱学生,用我们的歌声与琴声去感染学生,用我们的智慧与方法去引导学生,在交流、互动、合作、创编、比赛、律动、游戏、模拟、才艺展示等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们愉快地参与进来。记得在教唱《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时,我一开始采用的是先教唱歌谱再教唱歌词的方法,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为这首歌曲有一定的难度,有很多“一字多音”的地方,比较难唱,为了帮助学生唱好这首歌曲,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用给歌曲加回声的活动导入,一方面化难为简,为后面唱好“一字多音”的拖腔作铺垫。另一方面,将合唱教学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进行二声部演唱的同时,可以更认真地聆听歌曲主旋律,并多次感受歌曲曲调,为唱好歌曲作铺垫,果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整堂课通过师生活动、生生活动等多种方式,最终使学生唱好了这首歌曲。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才能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才能让学生收获真实的学习体会,才能帮助学生一点一滴地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外,还得把握一个原则——音乐课,要用音乐来说话。
  在进行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时,我们教师不能把音乐知识脱离音乐来讲,而应该把音乐知识放到歌曲学唱中,放到音乐欣赏中来讲,要将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渗透于音乐教学活动。记得在欣赏《溜冰圆舞曲》这首音乐作品时,要介绍到圆舞曲这类体裁的特点,我想枯燥的讲解,学生可能不感兴趣,應该让学生在听、唱、模仿的音乐实践中来感受圆舞曲这一音乐体裁的特点,所以在欣赏这首作品时,我让一组同学用“啦”哼唱主旋律,另一组同学用“蹦嚓嚓”进行伴奏,当时唱出的二声部效果,让我觉得我正在指挥一支小乐队,课堂气氛好极了!唱好之后,再来提问圆舞曲的特点,学生的回答就显得踊跃多了,关于这类体裁的知识点学生也就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还有,在介绍演唱形式等知识点时,如果光是读概念,或是教师讲解,学生可能不能完全理解,这时就需要结合音乐作品来作分析。例如《保卫黄河》这首作品是一首典型的齐唱、轮唱作品,可以让学生在聆听、比较、分组演唱的过程中掌握齐唱、轮唱这两种演唱形式。此外,在介绍中国民歌体裁等知识点时,更需要音乐作品来说明问题,速度、力度、节奏、情绪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在充满着真情实感的歌声中体会出来。
  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为了拥有开启音乐艺术之门的钥匙。教师将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是在帮学生架起通往音乐艺术的桥梁。在《音乐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也是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音乐课程改革不仅没有忽视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也没有淡化知识技能的意思。因此,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课程中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在传授过程中,要从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要不断学习,按照音乐新课标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顺应教改潮流,学会变通,不能总是老方法、老思路,适时变一变教学方法或者重新组织一下教学内容,都会给一节课带来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要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要记住音乐课要用音乐来说话。
其他文献
赵寒阳,男,汉族,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1954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深造,曾师从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王国潼教授。1979年在该院举办的音乐比赛中获两项一等奖, 并被选派随中央音乐学院民乐团出访英国、爱尔兰、伊拉克等国举办音乐会。以后曾多次出访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香港、台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讲学、演出。1982年本科毕业后即留校任教, 现任中央
期刊
摘要:蒙古族以能歌善舞著称,其中短调民歌丰富多彩,优美动听,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地形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导致了东西部蒙古族人民的生产方式、文化习俗、语言的明显差异,但同时也形成了风格各异的短调民歌。东部的科尔沁民歌与西部的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都具有蒙古族短调民歌共同的基本特征:结构短小工整、节奏鲜明、曲调易唱易记,但也分别具有不同的旋律、节奏特征、歌曲内涵及演唱形式
期刊
摘要:张永和(1940-),北京人,当代知名戏曲剧作家之一,其作品以浓浓的“京味”著称。语言是展现艺术作品独特艺术气质的重中之重,本文即拟以张永和有代表性的“京味”剧作为例,简要分析其创作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张永和 “京味” 语言特色  张永和剧作“京味”语言的特点可以戏而不谑、俗而不贫八字蔽之,这种特点与其长期系统地研读老舍先生剧作有着莫大的关系。一般地说,北京人用自己的方言讲故事,本不算是
期刊
学音乐的人如果没有音准概念甚至跑调,将是一件糟糕的事情。但是,事實是跑调却常常出现在各类群体中。跑调指的是作品在演绎中但是不合调子产生音响不和谐以及不舒服的现象。  一、课堂内容跑调  高中音乐鉴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了学科审美属性,又重视音乐实践。归结理念一直离不开音乐本体,以音乐为本体展开并且始终围绕这个本体进行质疑以及讲解都是有效正确的。  但高中音乐课存在跑调现象,在实际的教学中,会发
期刊
摘要:先锋派,是指那些拥有最激进、最新奇创作思想的流派。二战以后,超现实主义绘画、意识流文学和荒诞派戏剧的兴起也为西方音乐界的创作注入了新的血液。而先锋派作曲家们在钢琴创作上,他们的崭新的作曲技法和音乐概念则淋漓尽致地展现在钢琴练习曲这一体裁上。  关键词:钢琴练习曲 梅西安 格拉斯 利盖蒂  20世纪初,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斯克里亚宾的神秘主义和弦、德彪西的非功能和声、勋伯格的调性反
期刊
音乐时空:据资料显示,您成为国内全面研究十二音序列音乐的第一人,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国内专业音乐界迫切需要了解现代作曲技法,另一方面也出于您个人对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强烈兴趣。  郑英烈先生:改革开放之前,包括勋伯格十二音体系在内的所有现代音乐,在我国都属禁区,被说成是“没落资产阶级的艺术”而无人敢问津。改革开放以后,这个禁区被打破了,尤其是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后,一批在音乐学院学作曲的青年学子如饥似渴
期刊
张国亮,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央音乐学院文学硕士,欧共体主办的爱沙尼亚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第一名、中日韩国际二胡比赛九大音乐学院组金奖、首届北京华夏民族器乐大赛金奖。出访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丹麦、瑞典、芬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美国等十几个国家,曾任教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及音乐孔子学院,在欧洲期间举办音乐会及演出演讲近百场,被多家欧洲电视台及报纸等媒体采访报道。2011年受越南国家音乐学院邀请赴首
期刊
一直风靡于欧洲各国,去年首次登陆昆明、银川的乐堡绿放音乐节(GreenFest),今年9月20至21日,将首次登陆热辣山城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并携手中国最大的新音乐唱片公司摩登天空,为热情奔放的山城乐迷奉上更躁动、更热辣的国际音乐节体验!  首次进入山城的乐堡绿放音乐节,被定义为重庆的首个专业的城市户外音乐节。整场音乐节由摩登天空草莓音乐节原班人马专业打造,将为年轻乐迷打造音乐狂欢聚集地,以鲜明的国
期刊
日前,歌手平安首张同名实体专辑《平安》终于与大家见面。在昨日的新专辑发布会上,平安全新专辑的主打歌《在舞台中间》也正式曝光。而所谓的“新专辑发布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落地发布会,而是将平安近两年来的一些经典回忆镜头,以及他对于音乐的首次自我剖白呈现给大家,并结合《在舞台中间》的首次演唱,为大家展现的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并且具备收藏价值的新专辑首发视频。  做公益 呼吁给留守儿童更多关注和爱  一
期刊
1. 最怕你问我明天  歌手:大棒  流派:流行  唱片公司:摩登天空  发行时间:2014年08月05日  专辑介绍:  《最怕你问我明天》乍看像一首情歌,但事实远非如此直观。“你”可以是爱人,可以是密友,也可以是我们大家。对明天的想象往往意味着对当下的逃避,对明天的焦虑又败坏了当下的生活,躲在回忆的洞穴中恐惧着明天,无异于否定自己的存在——大棒并未如此说教,他们句式简短,语气坚定,和之前一样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