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心→手的通道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_95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篇作文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综合思维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迄今为止,许多学生把作文练习视为畏途,教师也把作文教学当作一大难题。如何让小学生找到习作的“捷径”?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
  【关键词】作文;习作技巧 ;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识别码】A
  语文教学中,最难的是作文。
  我也曾无数次想过,我们的学生从心到手的距离为什么这样遥远?心,可容纳世间的万事万物,可装下人间的千情万意,它应该有着最丰富的蕴藏,哪怕是才看了几度花儿红的孩子,天上、地下、花与鱼虫,嬉笑与怒骂,今天,未来,也会把心儿装得满满的。可是,为什么一到要让这些充满色彩,带着芬芳、含着浓浓情感的乐从心中走到手上,落在本子上时,就寻不到一条快乐的坦途,找不出心—手相连的捷径?有些材料,在“未成行”前就失落了;有些材料,经不起漫长而痛苦的跋涉,来到笔下已黯然失色。
  如何让小学生将一个简单的素材,通过“艺术裁剪”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确需要教师精心引导,激活思维、拓展思路。关于写作技巧,《语文新课程标准》这样描述:“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就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怎样在课堂指导中融入写作技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示范中点拨。很多语文老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总会安排这么一个环节——借助例文,领悟写法。我认为,例文选得恰当,学生笔下的习作会因此而精彩许多。例文的呈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例文展示静态观摩。优点是让学生直观地明白怎么写。二是教师下水。老师绘声绘色的范说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打开习作思路,还渗透了选材,构思的方法指导。如指导《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可以“教师下水”动态示范,给学生讲自己小时候,有一次把老师布置的作文忘得一干二净。组长催交时我拖为上计。上课时老师让我读作文,我终于明白了“南郭先生”当年为什么会落荒而逃,我再也不当“南郭先生”了。又如有一次习作写有关“童年”的话题时,我组织了“童年故事访谈”,让学生采访自己。在同学们的采访中我先后说了自己童年的傻事、高兴事、伤心事、气愤事……让学生逝去的往事在教师的启发下变得清晰起来,在老师的表达中丰满起来。孩子们思维的木匣子被打开了,动笔行文当然就轻松自如了。
  谈话中渗透。特级教师薛法根曾指导学生作文《写写薛老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外在特征和思想品质全面地了解。课始、导语:先观察一下我的长相、言谈、举止有什么特点?你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实话实说,老师绝不生气。薛老师谈说中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分解,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展开观察、描述,让学生把握自己的外在特征后,再作整体描述。在学生完成对人物外在特征的观察与描述后,很自然地过渡到人物内在特点的谈话:刚才同学们写的是对老师的初步印象。如果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仅仅有这样一个初步印象行吗?(不行)我现在就站在你面前,要了解我采用什么方式比较好?(直接提问)现在请大家用两分钟的时间设计三个采访我的问题。要采访得好,问题就必须问得准,问题问得准确,你对我才能了解得深入。整节指导课,从局部观察到整体把握外在特征,从外在特征到内在特点,薛老师以“谈话”的形式有步骤地,由外到内有层次展示自己,他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清晰起来,丰满起来,鲜活起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写作,自然是水到渠成,下笔有神。
  真实中虚构。即根据情境恰当加以合理借鉴,扩充细节,使本来真实的生活中简单、平淡的这个点,经过合理的虚构,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事情更具体、生动,材料变得典型起来。生活五彩斑斓,事情琳琅满目,令人刻骨铭心的事还是少而又少的,即使有也不一定能符合命题要求,想一想我们让学生写作文是不是经常勉为其难呢?“真实中虚构”一般有三种方法:第一,想象、创造情景细节,如果教师能在作文指导时,抓住学生平辅直叙的描述合理想象成生动,具体的细节,曲折动人的情节,材料自然会鲜活起来。比如在我在《记一次活动》的指导课中,一位学生在汇报选材内容时,这样说;“游戏开始了,他们躲在哪里呢?这时我听见床底下有声音,走到床前果然找到了他。”针对学生习作中最容易的问题是内容空洞,不具体。我抓住这个材料,教给学生写作的技法,写清过程,突出感受。告诉学生把事情或活动的过程写清楚。按先弄清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的顺序写出来。还告诉学生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在叙述过程中把自己的感受写进去。比如开始时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过程中你最难忘的是什么?你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想了什么?当时的场面怎样?让学生把这些细节合理想象(虚构)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文章具体形象,读起来多生动有趣呀!没有“虚构”的手法“真实”未必这样鲜活,典型。
  第二,移植。整合一个人的生活事件。比如指导学生写《熟悉的一个人》,一个学生写姐姐是书呆子,他搜集了两个材料:(1)妈妈带她去逛街,走丢了,原来她进书店看书去了;(2)姐姐走路看书入迷撞到电线杆上了。为了突出姐姐的读书成迷的“呆性”我指导他把两个材料移植,整合到了一起:一次,姐姐陪妈妈去逛街,路过书店,自己一个人进去看得入了迷。妈妈找到她,帮她买下书,她又饥饿如渴地看下去,结果不小心撞到电线杆上了。你看文中的生活不就比原来的生活更集中。更鲜明,这个整合传给读者的信息不就更强烈了吗?
  第三,移植。整合一类人的生活事件。比如我指导写“差生”的故事,学生说的就是我们班级里的几个“差生”的故事。我顺势引导学生把几个所谓“差生”的经典故事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使这个“差生”的形象更突出,更丰满。读后,引起了大家更深刻的反思,这就是“集中炸弹”所起的威力。
  (编辑:钟园)
其他文献
【摘要】高考特别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牢固树立“少教多学”意识,通过思想情感、写作兴趣、批改评语等方面的引导,变“教”为“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从而跳出作文的“苦海”。  【关键词】作文指导;跳出苦海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高考作文分值是60分,是高考中分值最大的一个题,随着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的推进,作文在语文综合能力检测中的比重明显加大,有的省
【摘要】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一生的追求与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艺术。“深入浅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而“浅入深出”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只有两者结合起来,从教师的“深入浅出”到学生的“浅入深出”才能达到的教与学高效。  【关键词】教学过程;《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有人说“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好散文,却未必是一篇好课文”。在备课过程
【摘要】在理解古诗文字面意义的同时通过体味韵律美、领略意境美、体验情感美、领悟哲理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丰富的内涵,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  【关键词】情景交融;《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作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是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对《伯牙绝弦》一课的反复打磨中,我尝试摸索出
【摘要】“一颗沙粒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当我们注重对词语的教学时,学生在经历对词语进行感知、咀嚼、运用后,它们将植根于学生的心中,学生也将从一个个词语中构建自己的言语世界。  【关键词】词语教学;高年级;《詹天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词语是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通过作者字斟句酌而来的,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折射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在
【摘要】拓展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定要立足文本。我们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时机、拓展的内容、拓展的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关键词】《天鹅的故事》;阅读资源;文本;时机;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标准》精神的深入人心,在语文课堂中拓展阅读资源也越来越受语
【摘要】《台北人》是一部充满着悲剧意蕴的小说,作者通过描写个体人物今非昔比的凄凉唤起读者的怜悯情绪,而后再通过十四个故事对无常的命运进行了整体的刻画,于是命运的整体公平性淡化了之前所形成的哀伤格调,最终在“一切皆空”主题的统摄下,怜悯和恐惧都得到了有效的缓和,一种温婉平静的净化效果由此生成。  【关键词】《台北人》;悲剧心理;怜悯;恐惧;净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白先勇曾
【摘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每一件事都可以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生活厚实的人,做出来的文章才有积淀。学会了为人,处事,下笔才有话写,才知道往哪个方向写。博览、阅读、思考与背诵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观点中所提倡的,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文化氛围下做到语言的积累与感悟的培养,为学习语文打下坚实基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體,作文教学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进行自我选材、自我构思、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学
【摘要】本文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讨论入手,说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形式,并讨论了这些艺术形式的应用方式,总结了艺术性语言应用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希望本文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中国文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其中也包含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发展教育。因此
【摘要】正确理解鲁迅作品中引文的原义和在作品中的含义,需要回归原文,整体理解;选准角度,关注引文对环境、情节、人物、主旨等起到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引文在原文与文本中意义的区别,关注其化用义。  【关键词】鲁迅;作品;含义;引文;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每次读鲁迅先生的作品,都折服于其语言的凝练简洁、铿锵顿挫和意蕴悠长。作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对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篇章反复
【摘要】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亮点更是一大难点,要想把综合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使孩子们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需要我们留心生活,寻找合适的活动主题,更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关键词】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活动;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有关教学方面的建议曾经提到:“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知识以及能力、情感以及态度、教学环节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