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意味深远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l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确理解鲁迅作品中引文的原义和在作品中的含义,需要回归原文,整体理解;选准角度,关注引文对环境、情节、人物、主旨等起到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引文在原文与文本中意义的区别,关注其化用义。
  【关键词】鲁迅;作品;含义;引文;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每次读鲁迅先生的作品,都折服于其语言的凝练简洁、铿锵顿挫和意蕴悠长。作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对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篇章反复揣摩后,更深感其语言具备足够的弹性,可以恰到好处地表现种种思维的情感的节奏,使行文富有韵味而魅力无穷。这样一个考量篇章、惜墨如金的大文豪,引用典章文句的现象在作品中却多次出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作者是信手拈来无意为之,还是斟酌再三另有深意?下面,笔者就将对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作品中引文的思考,与大家做一个交流。
  一、以《社戏》中的引文为例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一)寻常理解
  惯常的理解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一些深奥难懂的古书。鲁迅先生借“我”对“乐土”的向往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封建教育内容的枯燥无味。
  (二)新的诠释
  笔者以为这样的理解虽然有它的道理在,然而实在有些故作深奥和断章取义。让我们来看引文原文:“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斯干》)”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句,意思是涧水潺潺,蜿蜒流淌,南山青翠,幽深静美。虽是《诗经》比兴手法的运用,与全文内容没有实质联系。但我总感觉这句与“我”对“平桥村”这一“乐土”的衷心赞美不谋而合。这临海的小渔村,就是有个店,也是个“杂货店”,而且是“极小的”,这样一个没有被现代文明践踏和侵染过的幽僻的小村庄,方能孕育双喜、阿发的天真无邪、热情活泼,方能成全六一公公的宽厚善良、真诚质朴。这和诗歌正文第二句“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的意境是多么的吻合。
  由此可见,笔者认为这不是巧合,是作者用心为之。像《诗经》中前两句的比兴一样,看似无关紧要,实在暗藏玄机,为下面行文做了有力的铺垫。不仅暗写环境之幽静纯美,更是人情之美的真实写照,甚至直逼主题。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引文做佐证
  如: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低下去了,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这段引文出自清末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全赋文笔酣畅淋漓,描绘战争盛事,抒发壮志豪情。寿镜吾先生一定是击节赞赏的。这一引文,虽为英雄征战慷慨高歌,但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寿镜吾先生远离官场仕途,淡泊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清高自傲。而且,寿镜吾先生“不常用戒尺”“不常罚跪”,连孔子牌位也没有,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宽厚和蔼和开明豪迈。这处似乎读不懂的引文,还有两处与原文不符。“铁如意”原作“玉如意”,“颠倒”原作“倾倒”。笔者认为,这是鲁迅先生有意为之,寿镜吾先生是孩童眼里的先生,那先生所读的听不懂的文字也应该是孩童耳中的文字,和长妈妈嘴里的“三哼经”一样经典。
  由此可见,此处引文对寿镜吾先生形象刻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刻画人物时的直接丰富,也恰到好处诠释了前文所交代的“极方正质朴博学”这一性格,不会让读者心生莫名。
  三、《孔乙己》引文再佐证
  “君子固穷”句,读者读到这里习惯性的理解为“君子安守穷困”。其实,也不然。这句话语出《论语》:古汉语中,贫与富相对,穷与达对应。此句应解释为:君子本来路就不好走,但还要走下去,小人路不好走时,一般就会胡作非为了。
  笔者认为,化用典故也是用典的一种形式,不能拘泥于原文理解,但一定要知道原文的含义,否则,容易断章取义。由以上分析可知,看似简单的引文,实则可见作者良苦用心,要准确把握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作品引文的含义和作用,需从三方面着手。
  1.回归原文,整体理解含义。无论是“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还是“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回归原文,先了解写作背景,再准确把握引文原文的含义,然后结合文本来思考作者引用此段此句所谓如何。同时,还要有整体感,切忌断章取义。如“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句,如若单纯理解本句,读者所能体悟的或许仅仅流于难懂的古书,不会去做深入的理解,很难与兄弟之情挂上关系,更不会由此延展到对热情质朴民风的思考。
  2.选准角度,关注多重作用。引文的作用,除了丰富内容,增加文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等外,笔者以为更应该准确选择角度,看与塑造人物相关还是为表达主旨服务,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小说、散文,人物可以说是文本最重要的要素,分析看似无关紧要的引文的作用自然不能忽略这一点。而准确完美的表达主旨是文本追求的终极目的,所以,考虑引文与主旨的关系也是首当其冲要思考的。至于,引文对环境对情节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3.结合需求,思考化用含义。要准确把握引文在文本中的含义和作用,除以上两点必须考虑外,注意引文的化用义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主要引用的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来说明问题。其实,在许多文本中,化用典故、成语或者经典文学作品,是普遍的做法。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点与“回归原文,准确理解含义”一条,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综上所述,引文和文章中人物活动环境的描写,人物性格刻画形象的塑造,甚至和主题的创设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因此,在阅读和教学鲁迅先生的文章时,作为一线教师,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研读引文部分,甚至引文原文,从人物塑造、主旨表达的角度,思考引文作用,也不能引文巧妙的化用意义。这样,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甚至对主题的把握,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编辑:郭恒)
其他文献
【摘要】有些教师常常会为了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应试能力的训练而苦恼。为了培养能力,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没有时间给学生们教授考试的知识点,课堂热热闹闹地,但最后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考试起来总是不尽如人意。似乎“能力”和“应试”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认真想想,其实语文的素养和应试的能力并不是矛盾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应试的能力其实说到底就是学生们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最基本的问题的能力之一。  【关键词
【摘要】帮助学生获得,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应是一种以“学”为宗旨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单纯以“教”为出发点的教学视角转换为以“学”为出发点的教学视角。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既是实现以学定教的有力保障,也是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高效的关键。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思维这四方面考虑,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必定会提高初中
【摘要】高考特别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牢固树立“少教多学”意识,通过思想情感、写作兴趣、批改评语等方面的引导,变“教”为“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从而跳出作文的“苦海”。  【关键词】作文指导;跳出苦海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高考作文分值是60分,是高考中分值最大的一个题,随着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的推进,作文在语文综合能力检测中的比重明显加大,有的省
【摘要】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一生的追求与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艺术。“深入浅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而“浅入深出”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只有两者结合起来,从教师的“深入浅出”到学生的“浅入深出”才能达到的教与学高效。  【关键词】教学过程;《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有人说“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好散文,却未必是一篇好课文”。在备课过程
【摘要】在理解古诗文字面意义的同时通过体味韵律美、领略意境美、体验情感美、领悟哲理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丰富的内涵,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  【关键词】情景交融;《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作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是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对《伯牙绝弦》一课的反复打磨中,我尝试摸索出
【摘要】“一颗沙粒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当我们注重对词语的教学时,学生在经历对词语进行感知、咀嚼、运用后,它们将植根于学生的心中,学生也将从一个个词语中构建自己的言语世界。  【关键词】词语教学;高年级;《詹天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词语是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通过作者字斟句酌而来的,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折射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在
【摘要】拓展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定要立足文本。我们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时机、拓展的内容、拓展的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关键词】《天鹅的故事》;阅读资源;文本;时机;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标准》精神的深入人心,在语文课堂中拓展阅读资源也越来越受语
【摘要】《台北人》是一部充满着悲剧意蕴的小说,作者通过描写个体人物今非昔比的凄凉唤起读者的怜悯情绪,而后再通过十四个故事对无常的命运进行了整体的刻画,于是命运的整体公平性淡化了之前所形成的哀伤格调,最终在“一切皆空”主题的统摄下,怜悯和恐惧都得到了有效的缓和,一种温婉平静的净化效果由此生成。  【关键词】《台北人》;悲剧心理;怜悯;恐惧;净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白先勇曾
【摘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每一件事都可以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生活厚实的人,做出来的文章才有积淀。学会了为人,处事,下笔才有话写,才知道往哪个方向写。博览、阅读、思考与背诵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观点中所提倡的,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文化氛围下做到语言的积累与感悟的培养,为学习语文打下坚实基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體,作文教学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进行自我选材、自我构思、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学
【摘要】本文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讨论入手,说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形式,并讨论了这些艺术形式的应用方式,总结了艺术性语言应用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希望本文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中国文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其中也包含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发展教育。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