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的真常应物

来源 :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10938154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低碳,一个安全,难怪吉利盯了沃尔沃7年
  
  吉利并购沃尔沃轿车,国内外媒体上很热了一阵子。现在大家静下来了,都在等着今年上半年双方正式签署协议的大日子再热闹一番。或许,现在沉静地观察和研究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还为时尚早。但是只要我们心静,也可以超越它的“时间性”,给当事者和中国汽车业者以有益的启示。
  
  天上掉下来的机会和悬念
  
  吉利与福特最终达成协定,吉利或以不到20亿美元的价格,从福特手中购买福特在沃尔沃的全部权益。10年前,福特以64亿美元之巨购得沃尔沃汽车,10年中投入沃尔沃的研发资金达100亿美元。用金垛子堆出一个连续几年亏损的沃尔沃汽车,福特不能承受其亏损之重,无论怎样都要卖掉沃尔沃,以挽救风雨中摇摇愈坠的福特大厦。
  欧美少有买家。印度本来有塔塔是个大买家,可是两年前超高从福特手中并购了捷豹和路虎,还在亏损的深渊里挣扎,哪里还有余力!韩国汽车崇尚自主创新,决心以韩国人的坚韧和意志闯出一片天。日本汽车在神光内守,丰田汽车几次三番拒绝了通用汽车的整合请求,甚至决然关闭了在美国与通用汽车的合资工厂。环顾全球,唯有中国买家不知轻重。逆市在全球不断出击。悍马、萨博、沃尔沃……
  中国车企一枝独秀有本钱。全球车市在金融危机的风潮中急剧下滑,而中国车市2009年居然达到创纪录的年销1300万辆,把车市老二美国远远地甩在了后边。许多汽车名牌在欧美市场一路下滑,唯有在中国的销量则一改颓势快速上扬。沃尔沃汽车从属福特,一切给福特让路,结果在中国这么一个巨大市场中,才占到不足1%的份额,难怪深陷亏损的泥沼。得中国车市,得汽车未来。一时间成了全球车企的共识。福特与沃尔沃汽车都深知,在这样的危急时刻,换个中国股东,无异于登上了诺亚方舟,此后生存或许不成问题。
  现实要比想当然的推论严酷。这就是欧美产业的转型。
  欧美产业一直在转型过程中。逐渐在放弃一些产业,转向他们看重的产业。这个过程一直在持续。起初放弃了轻纺,其后又逐渐放弃了钢铁等重化工,再后来放弃了重兵布阵的电子消费品,现在又在开始放弃汽车行业。或者说,不是放弃,而是掌控核心技术重点,把外在的品牌和工厂转出去。而发展中国家,则是步步落后。我们在逐步把那些西方不看重行业的技术、品牌慢慢捡起来。我们开始在这些行业,从产业链低端向着高端转移。这种转移的背景,或许是欧美的低碳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旦我们进入传统产业的高端,又来了一次技术革命,又要来个重新洗牌。低碳经济已经风行,市场已经转移。或许还有10年或者20年的逍遥期。
  值得庆幸的是,沃尔沃汽车同样也有低碳技术。1999年,福特公司并购了沃尔沃汽车后,就投资不下100亿美金,研究低碳技术。现在沃尔沃汽车有两个向度比较诱人,一是零碳排放,一是零事故。一个低碳,一个安全,难怪李书福一直盯了沃尔沃汽车7年。如果沃尔沃汽车没有零碳排放和零事故两项代表未来的技术在手上,李书福还不屑于光顾呢。
  但是,沃尔沃汽车也有着深重的危机。对这一危机理解最深刻的是沃尔沃集团CEO雷夫•约翰逊。1995年,当他首次看到沃尔沃的财务报表时,一些数字让他大跌眼镜:沃尔沃轿车业务盈利能力非常差。这个被喻为瑞典国家象征的品牌,其全球市场占有率只有0.8%,列所有品牌车的第23位。而且一直在亏损的边缘挣扎,资金回收很成问题。他有信心提高并维持沃尔沃卡车的地位,却没有一点信心改变沃尔沃轿车的处境。约翰逊的哲学是:“除非你足够强大,能使你与众不同。否则就最好别干。”他确信,对任何一个业务领域来说,全球会有一波又一波的整合。你必须确保自己在这个领域有领先地位,否则你就不可逃脱被整合的命运。只要你处于领先地位,你就可以去整合那些相关企业。雷夫•约翰逊视买卖企业为经营的正常手段:“企业并购就像栽种苹果树,当整棵苹果树无法成活时,转给好的嫁接师和养护者的时候就到了。”
  现在,沃尔沃集团比起轿车时代,规模更大,增长更快。当欧洲同伴正在为一欧元而奋斗的时候,甚至当胞兄轿车正在反复成为案板上待卖的货色时,他却正在享受着中国等新兴市场高速上扬的红利,笑傲群雄。约翰逊有理由骄傲:沃尔沃卡车、客车产品在全球都始终稳居市场第一,建筑设备产品也处在世界前五名之列。集团成为了世界最大的9立升至16立升大马力柴油发动机制造商。
  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意外获得西方主流媒体的认同,与沃尔沃汽车弃儿本色不无关系。当然,媒体也有质疑。最大的疑问是,瑞典人、美国人、日本人都不敢染指的沃尔沃汽车,一个靠摩托车起家的中国民营小公司,只有生产汽车低端品牌的经验,如何能够吃得下或消化得了沃尔沃汽车这个世界级品牌?
  吉利20亿元的年收入要想整合1000亿元的沃尔沃,确实留下了许多悬疑。但我认为,吉利有胜出的机会。
  
  李书福的道医方子
  
  李书福7年前就开始琢磨沃尔沃,这次收购绝非头脑发热,也不是一时冲动,更不能看作趁经济危机海外抄底。这是在一个恰当时机做了一件蓄谋已久的事。这件事在他看来简单自然,他早就想造豪华轿车,现在福特要卖沃尔沃,他当然不会放过。这事在外界看来,却颇具颠覆性,动作有点大。“蛇吞象”游戏,常常不被人看好,重点是如何消化得下!
  李书福像是个神定气闲的道医,先给沃尔沃号脉。他的诊断果然邪门:福特对沃尔沃爱护太多,造成了沃尔沃危机感不强。加上沃尔沃战略从属于福特战略,束缚了手脚,现在,在自顾不暇中放弃沃尔沃,对福特是一个不错的抉择,对沃尔沃则更好。
  李书福开出的处方更是让人叫绝:“这个品牌不能放在动物园笼子里,要放虎归山,恢复它的野性和捕食能力。”
  呵呵,原来李书福不是一个征服者,而是一个解放者和牧者。牧者不是要施展什么控制手段,而是要回归沃尔沃的生命本能,释放它的野性和捕食能力。可谓独辟蹊径,自有妙思。
  沃尔沃的野性需要释放。10年了,沃尔沃被福特公司纳入怀中,在享受着无尽的父爱主义同时,也没有了冲动的自由。一切都要服从于福特公司的总体战略。沃尔沃到底需要什么?它需要一次解放。需要按照它自己的本性来施展或延展自己。发现、释放沃尔沃的本性,关键在于让它直接面对危机和压力。没有危机感,是无论如何不会把它的本性或野性释放出来的。只有在危机真正降临的时候,野性才会偶尔露峥嵘。
  吉利不同于福特,它还没有儿孙满堂,几代人绕膝。它的创始人,还在一个个业务现场头拱地。因此也就没有福特的父爱主义。吉利富有年轻人的梦想和危机感。那种敬畏、警醒、敏锐、灵活,是中老年的福特所无法比拟的。而且,沃尔沃的前途维系于中国市场。这是真正的高端,真正的市场高地。你把这个高地明确起来,把这个高地烘托出来,才是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李书福的话非常中肯:“提供中国市场,就可以给沃尔沃提供一个更独立、自由的空间,让它在安全技术上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目前沃尔沃主要市场在瑞典,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不到1%,如果能把份额做到10%就不得了,等于有了两个本土市场。业务收益增加挣了钱以后,我们可以追加研发和管理的投入。”
  反复看李书福的招数,也没有什么不同凡响的东西藏匿其中,而李书福却依然泛着那标志性的微笑,这就是李书福的真常。
  
  真常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我们这些旁观者或许戴上了各种各样的有色眼镜(变形的自我),我们看到了花花绿绿的世界,感觉这是一种常态。而当事人没有佩戴有色眼镜,他看到了真实状况。他一旦说出真实的看法,我们却直呼怪异!中国人,都知道“鬼斧神工”这个词,那是形容木匠的手艺是何等的不同凡响。可是当年庄子讲的真实故事却一点也不传奇。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技艺特别高超的木匠,名叫梓庆。他能制作各种精巧的木器,人们看了都非常佩服,不相信这是人工能做出来的,好像出于鬼神之手。鬼斧神工这个词也就因此得名。
  鲁国的君主也连声喊绝,特地问梓庆:“你是用什么法术制作它的?”梓庆笑笑说:“我是一个凡人,哪里有什么法术。”鲁国的君主听他这样说不高兴了,“怎么对我也保密?”
  梓庆忙解释说,确实没什么了不起的!要说有什么不同,可能是我每次都不急于上手去干活。比如我接了你的活。我每次都要在家里足不出门,用3天的时间,忘掉干这个活会给我带来多少银子的好处。再用2天时间,我会忘掉这是给您干的活,以后会有什么样的口碑。最后再用2天时间,我会把我自己也给忘了。这样,我走进林子里,用我木匠的真常,去捕捉树木材料的真常。心里想象着要做成的木工活的影像。加工制作时,把所有的心血都凝聚在这上面,心里只想着那个影像。经过这样的专心致志和精雕细刻,就制成了这个木工活。哪里有什么“鬼斧神工”呀!庄子这时加了一个评语,梓庆以木匠真常对应树木真常,叫做“以天合天”,也就是“真常应物”。
  这个成语的意义在于,本来梓庆是用木匠的真常应物,而一般人没有这种真常,只道是“鬼斧神工”了!同理,李书福以放松的心态,只是按照事物自然的发展来处事应物,而在戴着有色眼镜的旁观者看来,却是疯狂得没边了。
  跨国并购当然会遇到突出的困难,尤其是并购沃尔沃这样的大象。一旦消化不良,注定会被它撑死。李书福不给自己留后路。吉利的利润、市值、收入,都远远盖不住沃尔沃汽车的亏损。但是李书福就是要干这一票。一如他惯常的习性,这回也不给自己留后路。所谓的两锋相遇不打弯,一打弯就完蛋。
  许多人做事都充分留有余地,看上去是多留了一手,但实际上往往是三心二意,没有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意志力。
其他文献
夺回定价权!  尽管中国现在已是铁矿石等能源材料和农产品的最大进口国,也是船舶制造和海运大国,更是一些商品的制造和出口大国,但无论是大宗商品,还是一般小商品,中国都没有多少定价权。  定价权,似乎是经济学早就解决了的问题,却仍然是现实世界各方博弈争夺的重要权杖。从逻辑上讲,定价权到底在哪一方,也得看两方市场的竞争程度。但逻辑并不是现实。  中国经济想要摆脱西方发达经济体的操纵,赢得应有的主动和平等
期刊
准备申请材料仅1个月,仓促上阵招致苦果    安徽桑乐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道明最近一直在广东的生产基地督战,全球性“寒”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订单。2009年11月22日创业板上市申请被否,并未对这家仅有员工350人的小公司带来太大的影响。  但对加班加点赶订单的工人来说,可能是个坏消息:这意味着原定2010年底投入使用的芜湖鸠江新厂房将推迟完工时间,下一个旺季生产车间依然要超负荷运转。桑乐金拟募集
期刊
第三届全球深商大会  2016年12月17日?20日,第三届全球深商大会在三诺大厦和深圳保利剧院举行。大会在3天时间里进行4场会议论坛,包括“互联网与时代”论坛、“2017深商迎春大会暨颁奖典礼”、“创新与未来”论坛和“精神与情怀”论坛,10场以上的巅峰对话,30位顶尖大师,200家合作媒体,宣传覆盖突破10亿人。论坛以首次采用TED模式,以“風”为轴,引发风口、风标、风暴、风向……等话题,两两对
期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发展科学技术正是破解当前困局的良方。  过去,人类一共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蒸汽时代,蒸汽机的出现让机器得以取代手工劳动,解放了生产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启了电气时代,机器的效率进一步提升,且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次
期刊
侥幸心理要不得,须按法律逐条规范行为    企业发行上市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能否顺利通过发行审核,取决于多种因素,如企业经营模式、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公司的治理结构,未来发展前景以及企业应对行业风险与经营环境变化的能力等,都是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首先明确上市动机    在上市过程中遭遇“地雷”之前,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回答企业上市动机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回答这个问
期刊
初期有“助涨助跌”作用,但不影响中长期估值    日前,国务院已批复同意推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市场期待已久的股指期货破茧待出。  一般说来,股指期货能为股市提供对冲平衡机制,减小股市波动幅度,但在推出初期,股指期货与股市尚未形成成熟的互动规律,加上交易转移、新资金进场、投资者套利的过度投机行为等因素影响,股指期货推出初期,可能会迅速引发股市的价格震荡。我们认为,股指期货的推出初期对股票市
期刊
外国贸易保护将扩展为碳关税、绿色贸易壁垒等新形式    2009年12月,中国出口额历经13个月下滑之后,终于重新步入同比正增长的阶段,进口额更是以55.9%的速度大幅回升。伴随着出口的繁荣,诸多贸易经济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2010年中国出口若要延续此番向好势头,中国企业务必提前运筹。    出口五重障碍    国际市场需求量恐将逐步减少。美国去年12月份假期居民消费不升反降,短期内欧美国家的消费
期刊
走捷径,是否真能降低上市成本?    苏宁电器刚上市时,张近东坦言:“对资本市场的运作及结果,我不太懂。”朱新礼则说过,自己对于资本运作还是个小学生。这两位企业家绝不是谦虚,而是大实话。在资本运作面前,许多从未经历上市的企业的确还是小学生,规范的公司治理、完善的运行机制、合规合法的财务报表……对于许多准备冲刺上市的企业来说,IPO的游戏规则不啻为一个漫长而痛苦的嬗变过程。然而,为走捷径、规避上市带
期刊
以价值并购掌控国际品牌    不少公司不断地造各种各样的发展故事,从资本市场圈钱,但从来不派发股息,从来不通过分红回报股东。这种企业,有相当部分都是“做大不做强”的企业。  香港YGM公司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却绝然相反,它坚持“做强做精,稳健发展”的发展理念,5年多来,企业始终保持较好的盈利记录,并持续给股东派息达11次之多。  在2009年夏秋,YGM又以全部自有现金收购了英国品牌雅格狮丹亚洲
期刊
高房价挤占内需,损害经济结构调整    进入2010年后,曾经量价飙升的中国楼市,终于在一轮连续的政策调控中,出现了松动。  北京和上海两地的房地产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1月的上半月,北京二手房总成交量、住宅成交量分别仅为5839套、5248套,相比去年12月上半月的交易数据,下跌幅度分别达到了72.2%及73.6%;而上海一手住宅成交2690套,环比下降53%,均价19993元/平方米,环比下降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