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千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对数的认识的进一步学习,也是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伸和扩展。教师要注重给予学生有效评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估算意识以及合作精神,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教学实例;估计意识;有效评价;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以《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和感悟。
【案例】
教学目标:
1. 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数1000以内的数;认识计算单位“千”,初步体会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
2. 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 通过数学活动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具:同桌一张数量为100的方格纸,印有计数器的纸一张。
教具:10张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师:小朋友,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瞧,是谁?它要带我们去商场看一看。
在商场中,QQ看到许多漂亮的商品,请选择一件你喜欢的商品向大家介绍它的价钱。(学生边说教师边将表示价钱的数板书在黑板上。)
2. 这些数跟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的千以内的数。(板书课题)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计数单位“千”
1. 课件出示一个方块,问:这是什么?(正方体)是的,正方体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帮手。这里有几个?(板书:一)
2. 数一张100个方格的纸。
那么你手中那张纸上会有多少个正方体呢?
(1)同桌合作数方块计数卡
(2)学生汇报数的方法
教师边听边小结(如问:一行10个,一个一个数,几个一是十?十个十个数,几个十是一百),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3. 认识1000。
师:那么1000个正方体会是这样的几张呢?
生说师贴出10张方格纸,边数边将这10张贴成一个正方体。
师:我们现在是几个几个数的?几个一百是一千?
小结:10个一百是一千,也可以说:1000里面有( )个一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更大的计数单位——千。
4. 发现10进制关系。
齐读3句话,问:在刚才的数数过程中,有什么发现?(是啊,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说明了个、十、百、千之间它们的进率都是10)
(二)读书、写数及组成
过渡语:好能干的小朋友,咱们的企鹅QQ好朋友也利用正方体出了几个题目考考我们,敢挑战吗?
1. 课件出示:256个方格。
问:这里有多少个?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是啊,2个百、5个十、6个一组成了256)
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呢?你会读、会写吗?256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呢?
2. 课件出示:560个方格。
师:你能将这些方格数量在自己的计数器上表示出来,并写一写、读一读,说说它的组成吗?
反馈,(生说师板书在黑板的计数器上)。并问:0不写行吗?(强调占位)
3. 課件出示:704。
师:想象一下704个方块的样子。——课件出示。是这么多吗?
你能写出704吗?用手指在桌子上写一写。你是怎么写的?(生说师板书:704)
4. 小结读写法。
(1)读法
老师把你们已经认读过的数都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再轻轻地快速地读一遍。
想一想,我们都是怎么读这些三位数的?(都是从高位读起,在百位上就读几百,在十位上就读几十,在个位上就读几。(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指着数引导:这些数字都在百位上,我们就读——)
陈老师还发现了一件事:这些有零的数,你们在读时,有些读出零,有些却没有。想一想,读出零的数有什么特点?不读的呢?
(2)写法
师:写数也是一样,从高位写起,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三)数数和认数
过渡语:真棒,我们已经会读数、写数了,那你会数数吗?
1. 借助计数器一个一个地数数。
A. 一个一个地数,从187数到204。
独立数,齐数。
2. 一个一个地数,从985数到1000。
独立数,指名数。
问:当数到999时,再加一颗珠子,计数器是怎么变化的?
3. 十个十个地数数,从760数到820。
独立数,指名数,开火车数。
三、感知“一千”的大小
师:1000这个数我们认识了,生活中1000到底有多大呢?你想来感受一下吗?
1. 师出示100粒绿豆放在塑料瓶里,想想500粒约有多高?(出示)那么1000粒会有多高呢?(想象,再出示验证)
2. 出示100粒红豆,1000粒红豆有多高?
3. 同样都是1000粒,它们的高度怎么会不一样呢?(是啊,虽然它们的数量相同,但是形状、大小不同,感觉就会不一样。)
4. 想知道1000个人站在一起的感觉吗?——课件出示。 (1)我们一班有多少人?(45人)我们把它看成50人,每天都到操场上做操,排成2队。回忆一下这种站两队的感觉。那么100人会是几队?想象。200人呢?400,600,800,1000已经到操场的哪了?
(2)看幻灯片验证。
四、巩固练习
过渡语:学到现在,充满智慧的题目来了。数轴上数数,从500数起,往后数,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
五、课堂总结
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起,这节课学得开心吗?
教学反思:
《千以内的认识》是从“百”跨入“万”的一个重要的衔接点也是基础点,是学生接触大数的一个敲门砖,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为以后的学习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认识能力,笔者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为渗透相邻计算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以及数感的培养。
笔者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成功之处
1.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在这节课中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和困惑者的角色,所代表的是一些存在疑惑的学生。在课中教师提出怎样快速地数到一百、一千由學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以增加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所获得的成就感,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2. 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让学生自己动手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数数量是100的方格,并在数的过程中,回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然后顺势导出“10个一百会是多少呢?”。通过方格纸的叠加,在学生的大脑中已潜移默化地形成数的表象,而对新学习的“千”更有立体感。而在数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在小组间合作数出一百个方格。
3. 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随着课程改革,学生所学的知识越来越趋向于日常生活.估计在生活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因此笔者有意识地渗透了估算。在认识了“一千”后,笔者出示了一些绿豆、红豆,让学生大胆地估算多少粒,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二)不足之处
1. 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面对教学会出现哪些情况。
2. 课堂教学有效评价能力欠缺。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的判断,并及时给予评价的能力需要提高。做出的评价中也无非是“说得真好”“不错”“你真能干”等等,一些简单的鼓励性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感受到数学教学的魅力,更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但在多次试教中,笔者不断摸索,努力增加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精心探索、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努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科学有效地进行评价。
【关键词】教学实例;估计意识;有效评价;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以《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和感悟。
【案例】
教学目标:
1. 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数1000以内的数;认识计算单位“千”,初步体会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
2. 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 通过数学活动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具:同桌一张数量为100的方格纸,印有计数器的纸一张。
教具:10张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师:小朋友,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瞧,是谁?它要带我们去商场看一看。
在商场中,QQ看到许多漂亮的商品,请选择一件你喜欢的商品向大家介绍它的价钱。(学生边说教师边将表示价钱的数板书在黑板上。)
2. 这些数跟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的千以内的数。(板书课题)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计数单位“千”
1. 课件出示一个方块,问:这是什么?(正方体)是的,正方体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帮手。这里有几个?(板书:一)
2. 数一张100个方格的纸。
那么你手中那张纸上会有多少个正方体呢?
(1)同桌合作数方块计数卡
(2)学生汇报数的方法
教师边听边小结(如问:一行10个,一个一个数,几个一是十?十个十个数,几个十是一百),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3. 认识1000。
师:那么1000个正方体会是这样的几张呢?
生说师贴出10张方格纸,边数边将这10张贴成一个正方体。
师:我们现在是几个几个数的?几个一百是一千?
小结:10个一百是一千,也可以说:1000里面有( )个一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更大的计数单位——千。
4. 发现10进制关系。
齐读3句话,问:在刚才的数数过程中,有什么发现?(是啊,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说明了个、十、百、千之间它们的进率都是10)
(二)读书、写数及组成
过渡语:好能干的小朋友,咱们的企鹅QQ好朋友也利用正方体出了几个题目考考我们,敢挑战吗?
1. 课件出示:256个方格。
问:这里有多少个?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是啊,2个百、5个十、6个一组成了256)
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呢?你会读、会写吗?256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呢?
2. 课件出示:560个方格。
师:你能将这些方格数量在自己的计数器上表示出来,并写一写、读一读,说说它的组成吗?
反馈,(生说师板书在黑板的计数器上)。并问:0不写行吗?(强调占位)
3. 課件出示:704。
师:想象一下704个方块的样子。——课件出示。是这么多吗?
你能写出704吗?用手指在桌子上写一写。你是怎么写的?(生说师板书:704)
4. 小结读写法。
(1)读法
老师把你们已经认读过的数都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再轻轻地快速地读一遍。
想一想,我们都是怎么读这些三位数的?(都是从高位读起,在百位上就读几百,在十位上就读几十,在个位上就读几。(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指着数引导:这些数字都在百位上,我们就读——)
陈老师还发现了一件事:这些有零的数,你们在读时,有些读出零,有些却没有。想一想,读出零的数有什么特点?不读的呢?
(2)写法
师:写数也是一样,从高位写起,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三)数数和认数
过渡语:真棒,我们已经会读数、写数了,那你会数数吗?
1. 借助计数器一个一个地数数。
A. 一个一个地数,从187数到204。
独立数,齐数。
2. 一个一个地数,从985数到1000。
独立数,指名数。
问:当数到999时,再加一颗珠子,计数器是怎么变化的?
3. 十个十个地数数,从760数到820。
独立数,指名数,开火车数。
三、感知“一千”的大小
师:1000这个数我们认识了,生活中1000到底有多大呢?你想来感受一下吗?
1. 师出示100粒绿豆放在塑料瓶里,想想500粒约有多高?(出示)那么1000粒会有多高呢?(想象,再出示验证)
2. 出示100粒红豆,1000粒红豆有多高?
3. 同样都是1000粒,它们的高度怎么会不一样呢?(是啊,虽然它们的数量相同,但是形状、大小不同,感觉就会不一样。)
4. 想知道1000个人站在一起的感觉吗?——课件出示。 (1)我们一班有多少人?(45人)我们把它看成50人,每天都到操场上做操,排成2队。回忆一下这种站两队的感觉。那么100人会是几队?想象。200人呢?400,600,800,1000已经到操场的哪了?
(2)看幻灯片验证。
四、巩固练习
过渡语:学到现在,充满智慧的题目来了。数轴上数数,从500数起,往后数,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
五、课堂总结
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起,这节课学得开心吗?
教学反思:
《千以内的认识》是从“百”跨入“万”的一个重要的衔接点也是基础点,是学生接触大数的一个敲门砖,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为以后的学习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认识能力,笔者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为渗透相邻计算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以及数感的培养。
笔者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成功之处
1.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在这节课中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和困惑者的角色,所代表的是一些存在疑惑的学生。在课中教师提出怎样快速地数到一百、一千由學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以增加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所获得的成就感,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2. 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让学生自己动手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数数量是100的方格,并在数的过程中,回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然后顺势导出“10个一百会是多少呢?”。通过方格纸的叠加,在学生的大脑中已潜移默化地形成数的表象,而对新学习的“千”更有立体感。而在数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在小组间合作数出一百个方格。
3. 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随着课程改革,学生所学的知识越来越趋向于日常生活.估计在生活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因此笔者有意识地渗透了估算。在认识了“一千”后,笔者出示了一些绿豆、红豆,让学生大胆地估算多少粒,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二)不足之处
1. 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面对教学会出现哪些情况。
2. 课堂教学有效评价能力欠缺。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的判断,并及时给予评价的能力需要提高。做出的评价中也无非是“说得真好”“不错”“你真能干”等等,一些简单的鼓励性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感受到数学教学的魅力,更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但在多次试教中,笔者不断摸索,努力增加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精心探索、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努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科学有效地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