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ouzhang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活用任务导学;合理运用形象比喻法;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能机智应对突发事件等等,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打造出更多优质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优化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0
  信息技术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学科,学生更向往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这就促使教师在教学时应认真学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活动,采用趣味新颖的教学方法,智慧调控课堂节奏等策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一、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它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变得主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一位老师在《选定与移动图形》的课堂上,通过《猴子捞月亮》的故事中猴子是如何把月亮从水里移动到天空从而引出本课新知----《选定与移动图形》,同时配有音乐和可爱的猴子画面,使得这节课的开头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引出了本节课的重点。而且整堂课以"猴子"为线,设计了"猴子金箍棒的缩放"、"小猴子请客为客人选择食物"等环节,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点燃思考与创作的火花,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得积极投入。学生始终在乐学的状态下学习,效果自然能得到大幅提高。
  二、活用任务导学,高度达标
  信息技术《纲要》里指出:知识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的"任务"为主,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任务驱动法是教师把教学内容分解为几个具体任务,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任务完成中来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对"任务驱动"的模式应用得心应手,尤其是在教学中引入"半成品任务导学案"的出现,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如初中一位老师在讲授《修饰文稿》时,把教学内容分解为三个大任务,均以"导学案"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学生根据学案要求自主完成三个练习,一是完善半成品《游子吟》;二是让学生修饰他们最喜欢的歌星周杰伦的《双节棍》歌词;三是修饰《我们的家乡-内蒙古敖汉旗》。让学生在短短一节课中通过完成三个大任务,把整节课的知识点、技能点贯穿到这些任务之中,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共同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自主探究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老师创造性地使用了"任务型"导学案,体现了"有效教学"的新理念,不失为一堂成功之课。
  三、合理运用形象比喻法
  在信息技术课上,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欢乐的情绪里,在愉快的学习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知识、成就等满足感,相信这是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都希望做到的。在听课过程中,有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形象比喻法,用贴近生活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如:老师在讲"文件夹和文件"时,将"文件夹"比喻成"箱子","文件"比喻成箱子里的"物品",或将"文件夹"比喻成"教室","文件"比喻成教室里的"学生"或"物品"。再如:老师在讲《Excel电子表格》时,将"工作簿"比喻成"书或作业本",将"工作表"比喻成"书或作业里的每一页",这些比喻既形象又贴近学生生活,通俗易懂,让枯燥生涩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化,易于学生理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掌握操作。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在实施案例上多整合,让学生在案例中养成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基础学科问题的习惯,最终不自觉地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其他学科的学习问题,不是把它上成单纯的技能课,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工具去负责任地使用它。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有的老师把信息技术与美术、语文、数学等学科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很好地整合在一起,让信息技术了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之中。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更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五、能机智应对突发事件
  信息技术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具有交互性、协作性和开放性。所以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教学疑难或偶发事件。它需要教师迅速而准确地做出判断,并能妥善处理。这次比赛中,我们的教师都具备了教学机智这一基本能力素养。如在一所初中上课的老师,面对学校硬件环境明显不足的缺憾,老师本来设计的是新知识教授边演示边讲解,可由于机器运行太过缓慢,教师机演示时学生机不动,学生无法看到教师的演示过程,韩老师随机应变,快速调整教学思路,把边演示边讲解迅速改为教师讲解学生操作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环节顺畅进行,在点滴之间展现了一个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认真贯彻有效教学理论,在课堂实践中总结经验。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打造出更多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记得我在第一次上语文公开课时,我们学校的同仁给我提出的意见就是:上课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课堂气氛沉闷。实际上,这个问题我在上课的时候也能感觉得到。老师热情饱满,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这就揭示了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教材是为了教师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用教材;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8  正文  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这就揭示了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教材是为了教师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
【摘要】新课标实施以来,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师生交往互动教学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一致关心的问题,目前,在生态课堂上仍然存在师生互动环境不佳、学生参与度不高、师生互动效果不佳等问题,我们认为,这就要在营造"生态环境"、注重学生参与度策略的改变及教学策略改变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师生互动;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5  小学数学教育是
摘要:数学是具有现实性特点的学科,不是纯象牙塔内的东西,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改变,树立现实性的教学观,并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现实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结合现实问题情景来实施教学,确保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数学学习的有用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现实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小学数学课堂回归生活,彰扬其本应有的现实性。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彰显现实性呢?笔者试提
摘要:自学反思课堂模式的教学理念是自学-合作-反思,其课堂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充满人文关怀,把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以及情感性与课堂设计融为一体,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关键词:语文教学原生态 自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 自学反思模式产生的背景  自学反思模式可追溯至春秋时代,最早使用此方法的是我国的著名教育家孔子。子曰:"学而不思则
摘要:构建高效课堂,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导语设计要精妙,教学目标要准确,教学环节设计要合理,课堂提问要精当,教学活动要灵活,作业布置要精当,这样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激发兴趣;四步导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伴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研究走过了这样一条探索之路:即由原先的"低效语文课堂"向"有效语文课堂"转变,由"有效语文课堂"提升到了"高效语文课堂"。那么,如
地方课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简述地方课的特色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