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具有现实性特点的学科,不是纯象牙塔内的东西,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改变,树立现实性的教学观,并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现实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结合现实问题情景来实施教学,确保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数学学习的有用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现实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小学数学课堂回归生活,彰扬其本应有的现实性。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彰显现实性呢?笔者试提出以下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一、树立数学现实性的教学观
人的行为受观念的影响,所以要想从行动上彰显小学数学的现实性,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树立起数学现实性的教学观。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让数学教学回归学生生活
事实上,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和定量的把握,因此,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现象。传统的小学数学注重知识体系建构,忽略了数学的现实性基础,因此课堂教学越来越抽象,这样教学使数学与生活产生较大距离,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抽象性特点,引导学生逐步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注意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训练。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分析和推理,学会把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问题。比如生活中的买卖活动,就要涉及到加减乘除等四则混合运算,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注意练习。必要情况下,可以模拟一些买卖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在场景中进行锻炼。
(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建构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受苏联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等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下意识地认为教学活动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教材上规定的内容。其实,教学过程中教材只是一个参考性的材料,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而应有所拓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之中,应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建构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从中加强数学思想的渗透,强化数学思维的发展,培养计算能力等数学基础能力。特别是一些与当前科技和当地经济文化等有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内容,应及时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起来,并且与教材内容相匹配,形成互补关系,弥补教材在当地存在的或多或少的"水土不服"的问题。对于教材中的一些例题,如果离学生生活距离较大,教师可作适当改造,使其离学生生活更近,使学生对例题产生亲近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为尊,学生为卑,师生之间存在不平等关系。在这种关系背景下,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擦制者,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或复制者。师生之间的互动少或根本没有,学生的创造活动也受到扼制。这种情况下极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可能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现代新课程理念中,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师尊观念,把自身的地位置于与学生同等的地位,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不过是一个平等的首席,是引导者。平等关系建立后,教学中师生互动才会切实有效,数学教学的效果才会切实提高。
(四)转变教学评价观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往往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对于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往往视若无睹。这种评价机制不能给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也就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评价观念,变单一的评价为多元化评价,力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给学生以综合评价。
二、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现实性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的准备,教学设计的好坏对课堂教学效果好坏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设计,要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还要设法体现数学学科的现实性。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师生角色各方面综合考虑,力图将数学的现实性体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思考学生应该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学了又能怎样,即要考虑数学学习的文化价值、工具价值和育人价值。在教学内容设计时,要考虑就学生实际而言,哪些内容应该详,哪些内容应该略,哪些是重点难点,哪些是普通知识。在教学程序设计时,要考虑师生间如何能真正互动,要开展的活动是否有实施的现实可能性,学生参与学习的现实可能性有多大等。在师生角色定位上,要联系实际考虑接下来的课堂中教师应当充当什么角色,学生应当怎么定位,师生各自的任务是什么,双方如何配合互动等。以上内容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后,教学设计才能具有现实性,也才具有实施的最大可能性。
三、教学实施过程要突现数学现实性
数学现实性最终要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此有很好的表述:"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在现有认知基础上获得发展。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教师就要设法创设问题情景,模拟生活情景体现数学内容的现实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借助情景来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使他们既有的认知基础参与到新知识的建构学习之中,促进新的数学知识的内化;在模拟生活的数学问题情景中,学生会感觉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当问题解决时,他们也会从中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就感,从而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借助问题情景解决问题之后,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必要情况下,可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记下每天发现的数学问题。
总之,数学是具有现实性特点的学科,不是纯象牙塔内的东西,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改变,树立现实性的教学观,并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现实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结合现实问题情景来实施教学,确保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数学学习的有用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现实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小学数学课堂回归生活,彰扬其本应有的现实性。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彰显现实性呢?笔者试提出以下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一、树立数学现实性的教学观
人的行为受观念的影响,所以要想从行动上彰显小学数学的现实性,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树立起数学现实性的教学观。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让数学教学回归学生生活
事实上,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和定量的把握,因此,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现象。传统的小学数学注重知识体系建构,忽略了数学的现实性基础,因此课堂教学越来越抽象,这样教学使数学与生活产生较大距离,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抽象性特点,引导学生逐步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注意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训练。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分析和推理,学会把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问题。比如生活中的买卖活动,就要涉及到加减乘除等四则混合运算,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注意练习。必要情况下,可以模拟一些买卖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在场景中进行锻炼。
(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建构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受苏联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等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下意识地认为教学活动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教材上规定的内容。其实,教学过程中教材只是一个参考性的材料,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而应有所拓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之中,应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建构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从中加强数学思想的渗透,强化数学思维的发展,培养计算能力等数学基础能力。特别是一些与当前科技和当地经济文化等有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内容,应及时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起来,并且与教材内容相匹配,形成互补关系,弥补教材在当地存在的或多或少的"水土不服"的问题。对于教材中的一些例题,如果离学生生活距离较大,教师可作适当改造,使其离学生生活更近,使学生对例题产生亲近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为尊,学生为卑,师生之间存在不平等关系。在这种关系背景下,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擦制者,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或复制者。师生之间的互动少或根本没有,学生的创造活动也受到扼制。这种情况下极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可能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现代新课程理念中,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师尊观念,把自身的地位置于与学生同等的地位,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不过是一个平等的首席,是引导者。平等关系建立后,教学中师生互动才会切实有效,数学教学的效果才会切实提高。
(四)转变教学评价观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往往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对于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往往视若无睹。这种评价机制不能给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也就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评价观念,变单一的评价为多元化评价,力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给学生以综合评价。
二、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现实性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的准备,教学设计的好坏对课堂教学效果好坏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设计,要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还要设法体现数学学科的现实性。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师生角色各方面综合考虑,力图将数学的现实性体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思考学生应该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学了又能怎样,即要考虑数学学习的文化价值、工具价值和育人价值。在教学内容设计时,要考虑就学生实际而言,哪些内容应该详,哪些内容应该略,哪些是重点难点,哪些是普通知识。在教学程序设计时,要考虑师生间如何能真正互动,要开展的活动是否有实施的现实可能性,学生参与学习的现实可能性有多大等。在师生角色定位上,要联系实际考虑接下来的课堂中教师应当充当什么角色,学生应当怎么定位,师生各自的任务是什么,双方如何配合互动等。以上内容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后,教学设计才能具有现实性,也才具有实施的最大可能性。
三、教学实施过程要突现数学现实性
数学现实性最终要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此有很好的表述:"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在现有认知基础上获得发展。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教师就要设法创设问题情景,模拟生活情景体现数学内容的现实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借助情景来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使他们既有的认知基础参与到新知识的建构学习之中,促进新的数学知识的内化;在模拟生活的数学问题情景中,学生会感觉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当问题解决时,他们也会从中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就感,从而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借助问题情景解决问题之后,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必要情况下,可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记下每天发现的数学问题。
总之,数学是具有现实性特点的学科,不是纯象牙塔内的东西,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改变,树立现实性的教学观,并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现实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结合现实问题情景来实施教学,确保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数学学习的有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