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澳门语言生态重建的使命与机遇

来源 :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gu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自回归祖国以来,占据主体地位的应用语言仍以英语、葡语和粤方言为主,普通话在教育教学实践及社会公共事业领域的语言实践中一直处于边缘境地,特区政府虽有普通话推广政策出台,但执行力度、应用结果皆不甚理想.如何在保护区域性方言的前提下,从国家主权、国家意识的高度逐步确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港澳两地的主导地位,这已成为再造两地中华民族价值体系、推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亟待考量的基础性、导向性问题.据港澳两地的语言使用现状,可见语言对国家认同、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家"主体多样"语言政策的认知、语言与中华文化认同、弘扬"人文港澳"文化力量等三个方面,语言对策建议从服务国家安全与港澳两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具有参考借鉴的价值.
其他文献
转对是宋代臣僚议政言事的重要制度途径.该制源自晚唐五代,在北宋晚期,其作为言路构成的政治意义已被普遍认可.然而,意义的成立并不意味着制度规范的成熟,南宋转对制的基本模式由高宗朝所奠定.高宗运用制度祖宗法度的属性,迎合流行政治理念明君听纳的君道诉求,希望通过举行转对以兼听谋众,重建政治秩序.由此带来了制度在功能、规范、执行等方面的发展与固化.正是以高宗朝为过渡,转对由北宋尚需君臣推动方能维系的临时求言举措,变为君主听政的固定环节,且逐步发展为一种具有较强约束力的评价性机制,形塑着宋人对日常政务活动开展的标准
厘清经、经学与经学史的联系及分别,是认识经学之于今日中国乃至人类未来命运的关键所在.而在王朝制度崩溃之后,如何承继道教的真精神和新儒家的旧途径,吸收输入外来学说与不忘本来民族地位相辅相成,借鉴韩愈到朱熹构建天竺为体、华夏为用的新儒学的取径做法,延续近代国人融合中外创建新学的努力,构建西学为体、中华为用,能够亘万古、横九垓而不变,凡时凡地均可用之的天理人事之学,作为中国长治久安和屹立世界巅峰保障的崭新文化,是研究的要旨和用力的方向.
"现实抽象"这一概念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流传过程,不仅成为西方左翼批判话语的"基础概念",也最能够体现其运思方式.从西美尔开始,经过索恩-雷特尔、阿多诺以及新马克思阅读学派,一直到洛茨等人,"现实抽象"实质上的理论任务要么是"再康德化马克思",要么是对康德的再马克思化.但是,基于康德的认识论结构,我们将看到,在此类"现实抽象"的理解中,是以黑格尔的方式对康德进行解读,这终究陷入了一种"俯视"的思维之中.当人们转而认真审理康德对认识前提与存在前提的区分时,从交换再深入到特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方式则成为理解
金融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家银行实践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单一银行体制探索,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多元化金融体系构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代金融体系建设,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推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道,积累了五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即坚持以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符合国情的金融发展模式、坚持对金融系统的严格管控、坚持有序推进金融创新和坚持依法严格监管.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域下的政府责任可从概念、关系、方法三个角度进行厘定与考察.就政府责任的概念而言,其包括行政宪制责任、行政治理责任、行政行为责任三个在结构与功能上内在关联的复合层次,最终统一于行政法治.就"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而言,"共建共治"要求这三元治理主体之间应互动协同,政府责任体系必须置于治理格局之中,通过化解诸多法治风险予以重构.就政府责任的落实方法而言,应遵循"责任法定"的基本原则,依归法治方法,使政府既能回应蕴含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中的责任嬗变,又不失蕴含于依法治国方略之中的行政法治本色
剧烈而持久的党争是晚明政局的突出特点.党争造成官员集团的分裂和内讧,辽东边臣也被卷入党争之中,其军事行动和个人命运深受党争影响.政治立场取代军事才能成为明朝选拔辽东边臣、评判将帅功罪的主要标准.天启前期袁崇焕守辽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东林党的支持.袁崇焕自视为清流官员,长期坚持同阉党作斗争,天启末年为顾全辽东抗金大局和躲避政治灾祸,又一度转而与阉党合作.明清战争是影响朝廷党争的重要政治因素.袁崇焕的个人命运是朝廷党争和明清战争相互作用关系的最好注脚.
袁行霈的中国诗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中叶,继承了以朱自清、林庚为代表的审美鉴赏一脉,以建设中国诗学为目标,围绕诗歌艺术魅力问题进行理论探求.一方面,坚持以中国为本位,以诗史为基础,吸收西方文艺理论的同时又不断从中国诗论的传统再出发,并行于诗歌艺术史和诗歌艺术论两条轨道,在理论建构上确立了史论结合的方法原则;另一方面,强调诗歌鉴赏中的主体感受,重视审美的情感沟通,用心理解诗人的处境,又从研究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精神的成长,在批评实践中形成了心艺相通的风格特色.其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对于当下中国诗学研究具有重要借鉴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途径乃是自身的深度中国化,特别是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的深度结合.但要实现这一点,须有这一结合得以可能的契合点,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是对象性活动"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人可"赞天地之化育"两个核心命题高度相似,便启示着其中存在这样一种契合点.通过对这两个命题的"同"与"异"的分析,可以勘察两者之间汇通与交互吸纳的可能性,引导出一种对于现代哲学之"人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式的回答,以能由之而初步建构起一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事"的本体论框架.尽管这一契合点所展示出来的还
1924年底,《语丝》与《现代评论》先后创刊,编辑部均设于北京大学一院.二刊同人由北京大学两个教授群体组成:《语丝》成员多为本土的浙籍章太炎门生派系,《现代评论》成员多为留英美归国学者派系.二刊相遇实际上是1920年代新文化知识分子内部人文主义群体与科学主义群体的相遇,其矛盾隐含诸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内容.其时《新青年》的时代已经结束,新文化知识分子的分化和各走其路已成大势.《语丝》与《现代评论》的笔战,尤其是因"女师大风潮"而引发的激烈交锋,正是新文化知识分子深层分化的一个表征.双方的论辩除了个人意气、群体
中国传统文章体制在近代受到西方纯文学观念的冲击而崩塌,以纯文学散文为本位的体类概念系统开始形成.根据现代散文的特点,依据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文体要素所占的比重,可以把现当代散文体类概念系统分为三级:第一级是作为文类概念的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第二级是文体概念,可分为随笔、记叙抒情散文、纪实文学(非虚构文学)三种文体;第三级是体式概念,每种文体之下都有具体的样式.提升散文的纯文学品位一直是现代散文艺术追求持续不断的内驱力.百年来,散文作家主要从小说和诗歌两个方面汲取资源,强化现代汉语散文的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