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寄老友(外一首)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q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持续的热量在酒中发酵
  并在刻意中喷薄而出,冬至
  而未至的也许是爱人
  也许是来不及折成蝴蝶的过往
  白酒在没有期限的保存期中
  藐视世间名利与恩爱
  我惧怕但渴望永恒不变的力量
  当面对大川大河,我默然
  有人在弯腰倾吐后泰然自若
  有人酣睡如婴儿,把意识转移
  到另一处繁华,玩弄虚设的时间
  在场景切换中寻找四维的自己
  每一次醉酒醒来便是一次重生
  历经找和寻,最终消和逝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但是
  总有一首歌适合长久地为你响起
  时光在车站滞留
  脚步无视熟睡的人群
  在地板上阐释车站的含义
  这里不便久留,只是
  烟火中的一个转折
  在时间节点之间奔跑
  你无法聚焦行人、标牌或商品
  或者是一两个想法,但
  又倾向彼此纠缠以消磨时光
  生不带来也无法带走的
  是否正是生活的全部?
  列車高速流逝着风景
  把喘息搁置路边的车站
  一切源于假设的旅途
  拒绝在有限的记忆中回答
  约定和俗成,轨道的一侧
  埋葬着繁星般的虚无和理想
其他文献
尽管话题作文走进中学语文教学已有几个年头,然而,我们却发现,无论是对中考作文的抽样调查还是平时作文训练,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情感实失真,一是文体不明,针对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语文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引导。    一、做诚信的人,写真实的文    俗话说,文如其人,作文与做人始终是紧密相关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就应重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让他
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改革的主题由“学会生存”转为“学会关心”、“学会创造”。这是人类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因此,优化教育结构,实行目标教学便成为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所喜爱,并自觉探索实践的新生事物。  吕淑湘先生说过:“第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自我校全面推广目标教学以来,我边学习,边探索,针对语文学科“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我深知在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但能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思想情操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事实证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开展情感教育,就能培养学生具有健康乐观的情感态度,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热爱生活,向往未来,拼搏进取,学有所成;反之,如果语文教学中忽视情感教育,就会使一些学生感情脆弱,思想偏激,甚至形成心理障碍,从而影响或制约他们的健康成长。  现代教学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下面我只想将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经历和感想如实的记录下来,不奢求成为“经验”,只求能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认同。  随感一: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也包括我)为妥善贯彻落实这一新理念,于是乎在课堂教学中片面地将它理解为单一的师生、生生合作,动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更有甚者是形式
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时,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了,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学生没有问题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我们的考试内容为什么用“答”代替“问”?我们的考试标准为
鹅毛大雪落满了六角亭——  晚饭后,父亲和我们有一次对话  姐姐、我、嬉戲的孩子们围坐火炉旁  父亲微醺,母亲扔下手头要洗的碗筷  紧挨坐在父亲身边  “我和你妈去了老家一趟  请人把爷爷奶奶坟上的荒草清理干净了  看到大路通畅,面对高山田野  我们,要在此修一座六角亭。”  父亲停顿片刻——  “等我们百年之后,要安居那里。”  他微笑着看向母亲  母亲安静听着——  像一个腼腆而多情的少女  
“作文作文作得我头疼”可能是许多学生对作文态度的真实写照。究其根源,许多学生苦于没有生活经验,对事物缺少真实的情感体验,加之平时缺少留心观察的习惯,导致这种怕习作厌习作的心理产生。而且,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写出的作文多半只是“交帐”,为作文而作文,没有新鲜的题材,缺少写作个性,往往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孩子面前,它如一阵和煦的春风,让平静的校园
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说:“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着重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一面。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从提高学生人文
《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一期刊载了李海林教授题为《“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批判》一文,对当今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上的任意性”进行了深刻批判。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今阅读教学批判的泛立场、任意、无中心呢?我认为主要还是理论的混杂和潮流的误趋所致。因此下文着重论述这两方面。  一、理论的混杂。人们往往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去批判别人的“无知”,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人知识本身的缺陷所致。如“用
山西作家群中,以赵树理、马烽、西戎、胡正、孙谦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们,将目光停泊在那片古老的黃土地上,用最质朴的语言描写着乡村最浓郁的生活,用最传统的方式建构着乡民最鲜活的故事,用最真挚的感情讴歌着最淳朴的山西农民。他们的笔下,有笑,有泪,有挣扎,有挫折,有变革,也有成功。他们独特的文学主张、个性的美学理想、朴素的艺术风格、杰出的代表作家和整齐的创作队伍,让他们的乡土小说熠熠生辉,散发着泥土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