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乙醇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支气管扩张活性

来源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tteryea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合成了1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苯乙醇胺类化合物,离体豚鼠支气管扩张实验表明,其中7个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活性。
其他文献
H^+/K^+-ATP酶是胃酸分泌的最后环节,在合成H^+/K^+-ATP酶抑制剂漳托拉唑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1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苯并咪唑类衍生物,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元素分析确定了结构。
以具有抗炎镇痛活性的2H-1,2-二氢-1-吡咯哩嗪酮(I,下称吡哩酮)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1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氨甲基吡咯哩嗪酮类化合物。发现了一种合成5-氨甲基吡哩酮类衍生物的方法。对其中8个化
根据H^+,K^+-ATP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设计并合成了9个未见文献报道的苯并咪唑衍生物,药理试验显示均有一定活性。
从瑞香狼毒的根茎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通过1H-NMR,13C-NMR及EI-MS,ESI-MS的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1,5-二苯基-1-戊酮(Ⅰ)、1,5-二苯基-2-烯-1-戊酮(Ⅱ)、对羟基桂皮酸正二十二酯(Ⅲ)、咖
首次报道了一种简易,便于工业生产的分离精制果糖二磷酸钙(Ca2FPD)的新方法,本法主要改进之处是发酵液先采用调节pH生成沉淀步骤除去大量杂质,Ca2FOP粗品又经酸碱沉淀步骤除去剩余杂质;由以上二个
利用右旋糖酐(T10~500)局部注射后可选择性被网状上皮细胞或巨噬细胞通过胞饮作用摄取,而不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在体内很快被代谢,无毒无滞留的特性,将一定分子量的右旋糖酐(T77)与抗肿瘤
以胸苷为原料,先在低温下(<0℃)与对甲苯磺酰氯反应,制得对甲苯磺酰化产物2,再分别与NaCl,LiBr,NaI反应制得相应的5′-位卤代修饰物3a,3b,3c.产品经显微熔点测定、一维核磁共
从黑果黄皮Clusena dunniana Levl.中分到一个新的咔唑类生物碱1,并通过谱学手段确定了1的化学结构为3-methoxymethylcarbazole。
使用均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蒙特卡罗模拟法,优化氟康唑中间体2-氯-2′,4′-二氟苯乙酮的合成条件,反应收率明显提高,达到90%以上;同时对合成反应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根据TXA2/PGH2受体拮抗剂的结构特征,设计合成了16个2,2‘-二硫代双苯甲酸衍生物,部分目标化合物在体外对ADP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活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