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结合 学思互动 学思共进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cegr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乃学之源,疑乃思之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诸如此类的信条式命题都是在强调——学思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问题意识”是激发学习情趣和内在动力的活力源泉,是引领自主学习和探究性活动的有力引擎。就初中语文课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文拟就如下几个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情境教学中让学生“能问”
  情境教学法具有情趣性、目标性、启迪性和挑战性等基本特点。教师善于通过语言、环境、设备、活动等手段创设丰富多元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诱发学生的问题情趣意识,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发现能力。既然探究问题意识,就以“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应用来说事。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没有问题情境,就难以培养问题意识。
  如何创设语文的“问题情境”呢?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为例。有的教师故意把“消逝”误写为“消失”,学生在“发现”这一笔误后质疑——“能否直接就用‘消失’来替代‘消逝’呢?”教师以这一组近义词辨析为线索,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处,一方面具体形象地理解重点性词句和内容;一方面通过这些来引发联想和想象,从而自然巧妙地把课堂教学逐步地引向深入。再如,教师应善于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元素链接起来,让学生从教学内容与生活现象的冲突中提出一些问题,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思结合意识。
  如教学《孔乙己》时,笔者首先从“可怜之人必有可嫌之处”这一生活俗语谈起,然后鼓励学生就文本内容进行质疑,有人问“他为什么只穿又脏又破的长衫且站着喝酒?”有人问“作为一个读书人,他为什么没有真实名字?”还有人问“他‘大约’‘的确’死了,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可见,情境创设能够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在自主教学中让学生“爱问”
  现代教育理念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这不仅强化了“教”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学”这一传统认知,而且对新形势下的“主导教”“主体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教师要切实保障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积极开展自主性教学活动,使得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且能够乐于提出各类问题。
  比如《背影》,这是描写并赞颂父子间“至爱亲情”的一篇文章,从中感悟到人世间最简单朴素而又最真挚感人的情感。由于“家庭伦理”是一个非常熟悉而又各有不同经历的话题,因此在自主探究和讨论交流环节,学生们联系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先后提出了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青少年朱自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人?为什么父亲总是惦记他的‘不好’呢?”“为什么是‘勾留’而不是‘逗留’?”“既然思念父亲,他为什么不从北京回家看望父亲呢?”“在车站作者感觉父亲与脚夫谈价钱‘说话不漂亮’,就是由于怕难为情伤了面子,表明那时候他也是一个‘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普通人!”“文中通过三次‘背影’,四次‘眼泪’,表明了作者对自己曾经年少无知的忏悔和对父亲关爱自己的感恩,这是思想成熟和人性转化的表现。”“父亲爬月台买桔子虽然细小,却能在以小见大中感动读者!”对于部分问题,可顺势引导与解析,其他可留待学生在生活中慢慢感悟。
  三、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善问”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质疑”是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层次地理解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求真求异的一种思维过程。这其中既蕴含着一种创新意识,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一种提升和外露。教师应本着“鱼渔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让学生善问质疑,教师积极传授质疑问难的方法和技巧。
  一是许多作品往往以比较含蓄的表现方式来揭示主题,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善于抓住其中的一些关键性字词来品味并质疑。以《变色龙》为例,学生能够容易理解奥楚蔑洛夫警官这一人物形象,对于文中所要揭露的整个社会现象却须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味。如有学生在质疑“独眼龙”小细节时发现作者设置的用意——正常人什么都看不见,却让他来说真相,这恰好让读者来理解围观人的麻木不仁心态,进而理解整个社会背景。
  二是逐步深入,让学习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比如《我的叔叔于勒》,在对情节概括和问题回答中,有学生认为小说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有学生认为是于勒,还有学生认为是“我”。笔者顺势把这一矛盾交由大家研讨争辩,把学习思维不断地引向深入。
  三是引导学生反思,以不断促进问题策略的生成。主要有“言语化训练”“他人提问训练”“自我提问训练”等方法,以有效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善于把“问题意识”注入学生的思想深处并且落地生根以后,他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将学用结合起来,进而从熟能生巧中赢得令人期待的效益和效應。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角斜镇初级中学(226633)
其他文献
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者,也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知心朋友.本文主要是从辅导员这个角度出发,阐述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内容,即“教什么”,呈现的是“应然”;高效地完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即“怎么教”,是“使然”。说明文教学的机智体现在“应然”与“使然”的转换之间。以下是处理二者关系的做法。  一、透过“段眼”明顺序  按照文有“文眼”的说法,段也有“段眼”。说明文的顺序往往就体现在“段眼”中。课标关于说明文的阅读目标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我以为“科学思想方法”关键在于
面对矛盾,人们心理往往会处于亢奋状态,思维也会随之活跃。矛盾带给人刺激和解决它的欲望。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基于文本内容创设矛盾冲突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把“矛盾冲突”中所获的阅读体悟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即把文学作品中的矛盾艺术运用于教学艺术中,在课堂上让它成为制造学生思维波澜,促进师生交流的有效手段,从而有效地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一、创设矛盾冲突,引发阅读辩论  
<正>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注重人文关怀,把课堂教学的主要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发展的空间。同时,还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的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综合性课程跟生活息息相关。思想品德的教学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塑造。那么对于教师来说,课堂的高效性教学就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兴趣 生活化 备课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们要转变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方法,科学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认真备课,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  要打造高效语文课堂,首先要备好课。备课,是课前准备,也是上课的必要步骤,备课主要从教材、学生、设计三方面入手,三者是相辅相成的。首先要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具体教学目标、要求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实现巨大增长的同时,也面临发展不平衡、逆全球化及文化冲突等诸多问题与挑战。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和平、共赢、多样化等三个方面为世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