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氏冥通记》看陶弘景炼丹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g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周氏冥通记》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与陶弘景炼丹一事之间的关联,旨在为了解当时的茅山道教提供更多背景资料。
  关键词:周氏冥通记;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以下简称《周记》)是研究早期茅山上清派的重要文献之一,主要记述了陶弘景的弟子周子良与仙真交感的经历。从天监十四年(515)五月至天监十五年(516)十月,周子良或梦或见,频频遇到仙真降授。他将其中一部分经历记录了下来。周子良尸解之后,陶弘景找到他的手稿,将其整理成书,并上呈于梁武帝。
  该书卷一附有周子良生平以及对其尸解当时事发前后经过的详细描述;陶弘景在周氏原稿上多处加注,这些注文或提供背景资料、或是提供个人见解,涉及内容远远超出周子良个人生活的范围,为理解周氏的记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背景。更为重要的是,陶弘景将《周记》一书上呈于梁武帝,而向皇帝上书的行为不可能不带有社会和政治意义。
  综上所述,不能将《周记》仅看作一个道士的私人日记,此书对于了解当日茅山道教之情况是颇有价值的数据。
  一、《周氏冥通记》中有关陶弘景炼丹的内容
  从天监三年(504)起,陶弘景奉梁武帝之名开始炼丹,此事进展十分不顺。刚开始的几年中,陶弘景数次尝试却始终无果。他认为是由于茅山人多嘈杂——“人人皆云有望,此最犯戒忌之大也”——影响了炼丹,因而于天监七年(508)春化名王整官离开茅山,游历各地寻找合意的炼丹产所。可惜历时四年的游历并没有太多收获,陶弘景于天监十二年(513)回到了茅山。周子良开始得到仙真降授是天监十四年(515),此时距炼丹开始已有十一年,但陶弘景依旧没有成功。十余年努力却始终失败,无论是皇帝的命令,还是自己作为道教领袖的声望,都需要陶弘景对此作出解释。
  周子良是陶弘景在天监七年游历各地的途中所收的弟子,此后他大部分时间都跟随在陶弘景身边。因此他对陶弘景炼丹的情况应当非常熟悉,对陶弘景本人想法和态度也该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如果将《周记》中的仙真降诰看作周子良潜意识的表达,那么其中的关于炼丹的内容应当能够反映出陶弘景本人的想法。此外,此书经陶弘景整理而上呈于皇帝,则他本人对书中涉及煉丹内容也该是认同的。
  按《周记》所说,周子良本人即是通过服食仙丹尸解而去的,算是服丹飞升成功的例证。陶弘景上呈《周记》,要如何向皇帝解释为什么周子良可以服丹成仙而自己却始终炼不出来仙丹呢?下面列举一些《周记》中涉及炼丹的内容:
  “冯真人曰:‘……世人唯知服食吞符,苟非其分,亦为徒勤。更不及专营功德,善积功满,道亦可议,但于后生得之,不施于今身矣。’”
  “陶夫人曰:‘若能守道不动,服气吞景以镇五藏者,亦能得地仙,长生不死。若无金丹五芝,终不能飞游太极,动静无方也。’”
  “司命见告:‘服神丹应先须名上仙籍,乃得服之。’”
  这些神真降示一方面强调了服食仙丹在成仙过程中的作用,但同时也附加了前提条件——服丹者先需“名上仙籍”,而想要名上仙籍,就得积累功德,正其所谓“善积功满,道亦可议”。
  陶弘景辛苦十余年炼丹无果,《周记》中的一些内容体现出他对没能得知神真关于炼丹的详细解说而感到失望,同时也向皇帝表明了自己努力炼丹的积极态度:
  “……复言合丹事云云。(以下为陶弘景注文)不知此所道,弗闻,可恨也。”“……多论九转事……(陶注)九转事无闻,一何可叹也”。
  《周记》末还录有一副丹方,陶弘景认为周子良很可能就是服此方尸解的:
  “周紫阳记,《九真玉沥丹方》。(陶注)云轻于九转,易于九转。……(周氏原文)唯可心知口服而已,若令人知,空失此药也。”
  文中的“九转”指“九转神丹”,陶弘景为梁武帝所炼的正是这种丹药。该丹方自称“轻于九转,易于九转”,是说比“九转神丹”更为简便,但是“唯可心知口服而已,若令人知,空失此药也”,又杜绝了其他人依样模仿而升仙的可能性。
  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周记》中关于炼丹的内容,一方面强调了金丹实有,服之可以飞升,但另一方面又对服食者的资格做了严格的限制。这种观点既利用周氏尸解成仙一事确认了神仙可成的信仰,又用限制条件减轻了陶弘景炼丹不成的压力——梁武帝既然没有“名上仙籍”,纵使陶弘景炼出仙丹来也是无用的。
  二、结语
  《周氏冥通记》一书的特点在于它既包含了大量道教神灵和教理教义的知识,又载有关于当日茅山道士生活的丰富资料,而这方面的资料是许多道经所没有的。研究《周氏冥通记》有助于增加对当时茅山道教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周氏冥通记》,《道藏》第五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五一八页至五四二页.
  [2]麦谷邦夫、吉川忠夫编,刘雄峰译,《<周氏冥通记>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10.
  [3]钟国发着,《陶弘景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王家葵,《陶弘景与梁武帝──陶弘景交游丛考之一》,宗教学研究2002(1),30-39
  作者简介:郭佳兴(1991-),男,汉族,籍贯:四川成都,现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13级宗教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道教。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封建社会中,“重农抑商”是主流思想和政策,商人长期处于社会最低贱的尴尬地位;宋代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工商皆本”的思想渐渐被社会所认可;至明朝,商业交易市场不断扩大,为适应跨区域交易商人的需要,商人会馆出现。商人会馆一般为旅居异地的同乡人共同集资所建,供商人聚会或寄居。开封山陕甘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期刊
摘 要:在古代诗学中,意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意象作为诗人抒发自身情感的载体,在传播诗歌内在影响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意象被普遍认为是构建诗歌的主体性单位。在儿童文学中,儿童诗在传播文学知识,帮助儿童学习诗歌方面的作用非常大。儿童诗被当做重要载体,通过儿童诗来达标诗歌的内容,其个性非常鲜明。本文从介绍儿童诗的意象着手,分析了儿童诗中意象的艺术呈现手法,为学习儿童诗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帮助。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旅游景点标识语翻译是为达到原文本的目的和交际功能,同时激发人们的游玩兴趣。本文以武汉欢乐谷的标识语为例,分析、研究其英文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成因和提出对策,为规范景区标语的英语翻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标识语;旅游翻译;错误分析  笔者对武汉欢乐谷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笔录、拍照等形式,收集了景区英文标识、景点介绍等有关信息,发现景区标识语的翻译错误五花八门。有学者分别从词汇、句子和语篇
期刊
现代化和社会转型期通常也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高发期,当前我国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正处于这一时期,社会冲突、分裂和对抗的风险也在增加,因而阅读并深入认识李普塞特所著的《一致与冲突》等论著,于我们化解社会冲突,实现社会和谐是有现实借鉴意义的。  作为政治社会学的创始人和重要思想家,李普塞特一直把社会冲突作为其关心和研究的重点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他发表了大量著作,其中多数都是研究社会冲突问题
期刊
摘 要: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从而形成所谓的徐黄异体,这似乎已是定论,也是一种共识,黄荃取材奇珍异草,用色富丽堂皇,表现技法工整细致,展现统治者的奢华之风,而徐熙,取材乡野杂草,用色不多,注重墨色的效果,用笔豪爽大气,这几乎是所有有关黄荃与徐熙绘画风格的大体论断,特别是黄荃,众多论著将它推至只重富贵与奢华的边缘。黄荃作为他生活时代的代表画家,从小勤学苦练,十七岁凭借着超凡的绘画才能,而得以跻身宫廷,
期刊
摘 要:中国寓言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春秋战国时代得以迅速发展、繁荣和完善,成为我国寓言发展史上第一座内容丰富多彩、想象诡谲绚烂的奇峰。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既有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影响,又有文学自身对其表现形式的突破。我国传统的寓言最早的是先秦的寓言故事,发现于先秦的诸子散文以及相关的历史作品中。寓言以鲜明突出的形象与犀利简明的说理同时作用于人的感情和理智,其客观意义能够穿越
期刊
“网络条件下促进小学生能读会写”项目进入第三年,孩子们识了两千多字,看了大量的课外书,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不断提高,对知识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如果仅靠课本上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把课堂外的大量阅读材料引进课堂,用来填补这种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这就需要一种省时高效的课堂教学——单元整合(对相关的文章进行整合)。对于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以前没有听说过,更没有尝试过,只是看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心
期刊
摘 要:在任教不多的时间里,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领悟,我终于明白每个老师都应该有属于他的标签,也明白了年轻就是应该不断的去挑战,也总结出了:改变也是继承的一种;寄托有时便是断送;智慧在于对自己不足的了解和面对;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永远是起跑线的道理。  关键词:改变;继承;态度;赞美;智慧;希望一转眼,我从一名大学生,变身成了已有三年教龄的语文教师。回顾这几年的工作情况,感慨良多,不知是该闭门思过,
期刊
摘 要:教师多读书不仅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读书会使自己改变精神气质、品性,增长职业智慧,所以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从而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师;读书;改变;提高  莎士比亚说:“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
期刊
摘 要:“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代,在名士中产生的一种特有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方式,是当时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有其特殊的历史根源,也有其特定的社会内蕴。长久以来,以“建安七子”、正始士人、“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形象深入人心,“魏晋风度”在后世成为任诞放达,高蹈玄远的代名词,而理解并不够全面和深刻。本研究试将魏晋士人的处世态度、生活方式、文学创作与所处时代背景相结合,重点梳理其外在行止、内在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