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风度”的多重内涵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4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代,在名士中产生的一种特有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方式,是当时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有其特殊的历史根源,也有其特定的社会内蕴。长久以来,以“建安七子”、正始士人、“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形象深入人心,“魏晋风度”在后世成为任诞放达,高蹈玄远的代名词,而理解并不够全面和深刻。本研究试将魏晋士人的处世态度、生活方式、文学创作与所处时代背景相结合,重点梳理其外在行止、内在精神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系列相悖之处,旨在通过剖析矛盾的深层根源与外化表现,探究魏晋风度在表面“风流”之下的多重内涵。
  关键词:魏晋风度;多重内涵
  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标志性的时代精神和重要的文化表现,对后世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对其多重内涵进行细致的梳理与解析,避免浅薄与片面理解所造成的误读,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也是对文化本来面貌的复原,将有助于准确把握魏晋时期文学作品的真实内涵,乃至引导今人在处事哲学上对“魏晋风度”进行正确积极的学习与借鉴。
  鲁迅于1927年7月在广州作的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著名演讲后,魏晋风度这一概念开始普遍被学界重新发现,广泛使用,不断阐释,其内涵日益丰富。鲁迅将“魏晋风度”与文章、药及酒联系在一起;李泽厚则认为它是药、酒、姿容、神韵,加上“华丽好看的文彩辞章”。当代对于“魏晋风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源与流变
  刘娟在《浅析魏晋风度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文从社会历史角度指出:门阀士族是魏晋风度形成的阶级基础;复杂的社会环境促成了魏晋风度的形成;政治环境影响魏晋风度。
  安萍在《“魏晋风度”源起考述》中则指出:魏晋风度产生的原因包括社會的动乱,老庄思想的盛行,以及儒学独尊地位的衰微。
  范毓周《从汉末名士到竹林七贤:魏晋风度的渊源与形成历程》中指出:所谓魏晋风度,其要素服药、饮酒、清谈和雅量,其渊源始自汉末,其酝酿是在汉、魏递嬗和魏、晋兴替的动乱年代,是由汉末名士开端、三曹与建安七子殿后、正始名士过渡、竹林七贤完善的一种士风。王永平在《魏晋风度的前奏——论东汉后期士人的“激诡之行”及其影响》中从东汉后期士人在居丧守孝方面的“激诡之行”、东汉后期的众“狂生”及其“诡圣”与“倨傲”之表现、东汉后期士人“达生任性”的自然人生观念及其影响三个角度指出东汉后期士人的“激诡之行”正是魏晋风度的前奏。
  二、对于表现及内涵的解读
  赵欣在《试论魏晋风度的基本内涵》中指出:魏晋风度的基本内涵是指:魏晋士人及与士人有联系、交往的妇女、儿童,他们所具有的反抗虚伪的礼教、追求独立的人格、探寻“生死”价值与宇宙终极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具体表现为药、酒、姿容、文章、清谈玄学、山水隐逸。
  居瑢在《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中指出: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是魏晋士人追求现实人生和生命超脱的方式,是人的觉醒时代的伟大产物。魏晋风度是在一种放达的处世方式中升华而来的哲学式的精神气质和艺术化的文化内涵,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来反对当时黑暗压抑的社会制度,反抗束缚本性的礼教与压迫,并进一步发掘和释放人生真正的意义和真正的道德,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赵惠君,柳理在《解析魏晋风度的精神本源》中从政治状况、哲学思潮及审美心理的角度出发,指出魏晋风度之精神在于生命意识在混乱时政中突显、放达玄学在虚伪名教中勃兴、狂狷之美对庸呶世俗的抗争。
  三、选取代表性人物或文献进行着重剖析
  郝跃南、刘文勇在《魏晋风度类型论》中将魏晋风度分为三个类型:以嵇康为代表的“烈士型”,以阮籍为代表的“名士型”,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型”。王宇成在《<世说新语>:魏晋风度的个性人格》中从“德行”、“方正”、“雅量”、“豪爽”、“自新”、“放诞”与“简傲”方面论述了魏晋风度的个性人格。
  刘强在《“竹林七贤”与魏晋风度》中结合“三自追求”——追求自然、自我、自由——论述了“竹林七贤”之精神及其对魏晋风度之影响。赵欣在《论“魏晋风度”与<世说新语>》中详细论述了“魏晋风度”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的社会文化原因。指出《世说新语》是“魏晋风度”真实、集中的记录与反映。从文体特征、文体特征、分类、内容上进行分析并从名士与“魏晋风度” 、妇女、儿童与“魏晋风度”两个角度阐述了“《世说新语》中的人物与‘魏晋风度’ ”。
  四、结语
  综上研究可知,特殊时代背景下生成的“魏晋风度”,其渊源、内涵、表现形式的复杂性已经受到一定关注,在不同的相关研究领域均有所提及。然而,关于魏晋士人外在行止、内在精神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悖矛盾本身,尚未得到细致的梳理、归纳以及解构,笔者的研究便希望对此作出探索,立足各种杂糅乃至对立的现象,尝试剖析其内涵的多重性。
  参考文献:
  [1]安萍. “魏晋风度”源起考述[J]. 兰台世界. 2011(13).
  [2]刘湘兰,谢皓烨.魏晋滑稽 盛相驱扇——从滑稽美学看魏晋风度[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4(05).
  [3]翁家禧.玄学与魏晋风度──魏晋文士的人生之在浅探[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4(01).
  [4]赵克尧.魏晋风度论[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01).
  [5]黄陵东.简评魏晋风度[J]. 福建学刊. 1989(06).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重视文化,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还是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人类文明、人文素养、公民素养正是我们缺乏的现代精神。这些精神,是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人”所必备的精神。在本论文中,笔者浅析了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会遇到的困难、分析了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以及社会中对“人文素养”的理解误区,如“国学热”的现象等。希望藉此能使读者意识到塑造人格,重
期刊
摘 要:中国封建社会中,“重农抑商”是主流思想和政策,商人长期处于社会最低贱的尴尬地位;宋代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工商皆本”的思想渐渐被社会所认可;至明朝,商业交易市场不断扩大,为适应跨区域交易商人的需要,商人会馆出现。商人会馆一般为旅居异地的同乡人共同集资所建,供商人聚会或寄居。开封山陕甘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期刊
摘 要:在古代诗学中,意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意象作为诗人抒发自身情感的载体,在传播诗歌内在影响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意象被普遍认为是构建诗歌的主体性单位。在儿童文学中,儿童诗在传播文学知识,帮助儿童学习诗歌方面的作用非常大。儿童诗被当做重要载体,通过儿童诗来达标诗歌的内容,其个性非常鲜明。本文从介绍儿童诗的意象着手,分析了儿童诗中意象的艺术呈现手法,为学习儿童诗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帮助。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旅游景点标识语翻译是为达到原文本的目的和交际功能,同时激发人们的游玩兴趣。本文以武汉欢乐谷的标识语为例,分析、研究其英文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成因和提出对策,为规范景区标语的英语翻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标识语;旅游翻译;错误分析  笔者对武汉欢乐谷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笔录、拍照等形式,收集了景区英文标识、景点介绍等有关信息,发现景区标识语的翻译错误五花八门。有学者分别从词汇、句子和语篇
期刊
现代化和社会转型期通常也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高发期,当前我国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正处于这一时期,社会冲突、分裂和对抗的风险也在增加,因而阅读并深入认识李普塞特所著的《一致与冲突》等论著,于我们化解社会冲突,实现社会和谐是有现实借鉴意义的。  作为政治社会学的创始人和重要思想家,李普塞特一直把社会冲突作为其关心和研究的重点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他发表了大量著作,其中多数都是研究社会冲突问题
期刊
摘 要: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从而形成所谓的徐黄异体,这似乎已是定论,也是一种共识,黄荃取材奇珍异草,用色富丽堂皇,表现技法工整细致,展现统治者的奢华之风,而徐熙,取材乡野杂草,用色不多,注重墨色的效果,用笔豪爽大气,这几乎是所有有关黄荃与徐熙绘画风格的大体论断,特别是黄荃,众多论著将它推至只重富贵与奢华的边缘。黄荃作为他生活时代的代表画家,从小勤学苦练,十七岁凭借着超凡的绘画才能,而得以跻身宫廷,
期刊
摘 要:中国寓言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春秋战国时代得以迅速发展、繁荣和完善,成为我国寓言发展史上第一座内容丰富多彩、想象诡谲绚烂的奇峰。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既有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影响,又有文学自身对其表现形式的突破。我国传统的寓言最早的是先秦的寓言故事,发现于先秦的诸子散文以及相关的历史作品中。寓言以鲜明突出的形象与犀利简明的说理同时作用于人的感情和理智,其客观意义能够穿越
期刊
“网络条件下促进小学生能读会写”项目进入第三年,孩子们识了两千多字,看了大量的课外书,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不断提高,对知识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如果仅靠课本上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把课堂外的大量阅读材料引进课堂,用来填补这种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这就需要一种省时高效的课堂教学——单元整合(对相关的文章进行整合)。对于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以前没有听说过,更没有尝试过,只是看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心
期刊
摘 要:在任教不多的时间里,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领悟,我终于明白每个老师都应该有属于他的标签,也明白了年轻就是应该不断的去挑战,也总结出了:改变也是继承的一种;寄托有时便是断送;智慧在于对自己不足的了解和面对;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永远是起跑线的道理。  关键词:改变;继承;态度;赞美;智慧;希望一转眼,我从一名大学生,变身成了已有三年教龄的语文教师。回顾这几年的工作情况,感慨良多,不知是该闭门思过,
期刊
摘 要:教师多读书不仅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读书会使自己改变精神气质、品性,增长职业智慧,所以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从而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师;读书;改变;提高  莎士比亚说:“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