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城的小说家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逃脱术》的故事
   我堂姐夫是一位魔术师。小时候,他双手空空地往我裤裆里虚抓了一把,吹口“仙气”,缓缓打开后手心便有一枚水果糖在里面握着。他说这是将我蛋蛋掏出变成的。我觉得自己胯下果真空空荡荡了,然后他把糖果送给我吃了,失去的蛋蛋又回到我身上。这样的戏法堂姐夫每次来都要变上一变。我的蛋蛋进进出出,与水果糖相互变换了好几回,终于让我发觉他进我家之前拐到杂货店买过糖果。
   ……
  
   这是施伟著名小说《逃脱术》的开头。
   十多年前,在“《福建文学》小说高级研修班”上,当着四十位福建小说作者的面,我读了这个开头。参加此类研修班可以带作品,也可以不带作品,施伟带来了《逃脱术》,交责编陈健老师“指正”,陈健又将《逃脱术》给我,让我看看。在编辑与作者的交流会上,我表达了对福建有些小说家的叙述和语言的不满,太乏味,太一本正经,缺少叙述的张力和吸引力,什么是好的叙述和语言呢?我随手拿起会前才读过的《逃脱术》,大声读了这个开头。我说这就是好的叙述和语言:把进入小说的每一句话都写得生龙活虎,见物是物,见人是人。听过这个开头的在场作者都认同我的看法。
   随后《逃脱术》刊发于《福建文学》2010年第3期,《小说选刊》2010年第4期短篇头题转载,《中华文学选刊》2010年第5期短篇头题转载,《青年文摘》选摘。到了2010年年底,各类短篇小说年度选本出炉,每一种选本中都有《逃脱术》的身影。北京做编辑和做评论的朋友向我打听施伟为何方高人,我说是潜藏福建惠安县城的低调写作者。那些挑剔的朋友也向我直言《逃脱术》是2010年最好的短篇小说。我说我同意,但也许不仅仅限于2010年。
   施伟因《逃脱术》在福建小说界有了知名度,说起施伟,朋友们便会想起《逃脱术》,一个小说家的名字可与作品的名字替换,等于一个小说家有了代表作,这是写作的一种莫大荣幸,环视我们周遭,很多小说家有名声,但就是不知道有何作品。同时,施伟也因《逃脱术》被省外一些刊物编辑“盯上”,不时接到约稿函,似乎有了走出福建的可能。
   过去很多年,不时还有《逃脱术》的消息传来,说《逃脱术》的电影版权都卖了好几手了,版权到期后,又有老板接盘,还是某某知名青年作家兼青年导演的公司要买,版权费很可观。这些消息我没向施伟确认真伪,因为我觉得小说好比卖几个钱更重要、更有成就感。“《福建文学》60年作品典藏”、“福建文艺创作70年选”都有选入《逃脱术》,可见《逃脱术》已然成为短篇经典。
   距离《逃脱术》面世11年后,我再一次重读它,就像第一次读它那样,它还是那般吸引我和触动我,且带给我新的发现和新的感受,没有丝毫过时和过气之感——这难道就是如卡尔维诺给经典作品下的定义吗:经典就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如果抛开一个作家拥有的身份地位和虚名,全凭作品来说话的话,我坚持认为《逃脱术》是中国新世纪二十年来最好的小说之一。我知道,施伟在全国范围内的寂寂无名会让很多人忽视或怀疑我的看法,但我相信时间,只要作品在那里,时间终究会有裁判。
  二、为何没有第二篇
   《逃脱术》之前,施伟在《福建文学》发表过一个中篇小说《晚年》(2009年第1期),那应该是施伟在《福建文學》的首秀,不知道是不是他面世的小说处女作,我知道的是,《逃脱术》之后,施伟开始享有《福建文学》的“贵宾待遇”:编辑不断向他约稿,不时向他打探可有新作,新作一到就入“重点推介”栏目,评论、创作谈紧跟上,连续几年一直如此。一时热闹无二。
   知名编辑、评论家李昌鹏在一篇谈论施伟小说的文章中,赞誉施伟为“一颗冉冉升起的小说界新星”,“未来的写作是开放的”。我们编辑和昌鹏一样,对这颗“新星”的未来和可能充满期待,觉得有了第一篇《逃脱术》,应该还有第二篇第三篇的。为什么如此期待甚至比作者还有信心呢?因为所谓文学编辑,是这样一些人:看到作者写出了好作品比作者还兴奋的人;看到作者写出过好作品便会期待和相信作者还会写出好作品的人;从已有作品的水准和品质可以判断作者是否有未来并愿意去“投资”、“打赌”的人;是一些在好作品面前容易失去免疫力而被征服的人;是一些文学骨头硬和文学内心天真的人,只在好作品面前低头和只相信好作品的人。所以当小说界出现施伟这样一颗还没炽烈发光的新星时,编辑眼里闪出的对新星的期待和信任的光亮早已有些迫不及待和灼人眼目了。
   当写作的推波助澜退潮,当小说家的突围陷入困境,尽管不时有作品面世,有些作品也不错,但施伟再没给我们带来如《逃脱术》那样的惊喜和惊艳,施伟这颗小说界新星并没有如料想中的那样升腾到全国的星空中熠熠生辉。
   十多年过去,回过头来打量刊物的行为和施伟的写作,一些问题日渐清晰,另一些问题却日渐朦胧。
   日渐清晰的是,《逃脱术》依然是施伟最好的小说,他的《我要当舅舅》、《讨债记》、《通灵术》等与之比较还是要逊色一些。《逃脱术》是神品,故事、叙事节奏、语言等如榫卯咬合,浑然天成,除了被它征服外,挑不出什么毛病;其他的如《我要当舅舅》、《讨债记》等是人工制品,有修饰和用力的痕迹,故事和叙述都有些滞重,小说的轻逸之美丧失不见,这些作品刊发出来后影响力也有限,关注度不高。
   记得有段时间我时常与责编陈健老师交流施伟小说,我对施伟后来小说流露出不满意,多次疑惑:施伟为何写不出第二篇第三篇《逃脱术》?甚至粗暴直白地让陈老师转达我的期许:我们要《逃脱术》那样的东西,不是要《我要当舅舅》。陈健一直是施伟小说的责编,他说他们也有过多个回合探讨交锋,施伟也一直想再找到《逃脱术》的感觉,但那种感觉却不再光临。后来,施伟在写法上向先锋叙事靠拢,或许是为找到新的突破点而改弦易辙,但结果也不太如人意。千辛万苦而精彩不续,究竟是写作的灵光乍现还是写作的真实能力存疑,在施伟身上成为一个难解谜团。说到底,一个小说家写作内心的动荡和困顿,一个小说家写出好作品的才华以及这种才华的隐匿,这类问题终将是起因不详和无解的,这类问题也终将变得日渐朦胧。    谁说这种写作境况与遭遇仅仅属于施伟一人呢?它是一种写作常态,是很多人的写作宿命。不过,施伟并没有停下他的笔,只要在写就有灵光再现的可能,谁能预料哪一天他不会再写出超越《逃脱术》的作品呢。
  三、在县城写作
   泉州市下辖的惠安县,以惠安女和惠安石雕闻名全国,柔顺之美和坚硬之美成就了这两个著名的文化符号。其实惠安还有一个文化符号:惠安诗群。惠安诗群已“经营”三四十年,几代诗人在这面旗帜下以诗相聚,以诗为艺,早已成为一种地方文学中心,吸引和启蒙了一拨一拨诗人。惠安诗群三十多人的队伍中,有施伟的名字,但施伟的诗名似乎并不太响亮。新世纪后,施伟从惠安诗群中游离出来,开始操持小说,没几年便风生水起,小有声名。诗人写小说,有语言的自觉和对现实诗意解读的天然优势,一旦找到小说的叙述语境,很快上手并显出一些异质性来,很多成功小说家都有过诗歌的历练期。
   在惠安,与号召力和吸附力强的诗群相比,写小说的少得可怜,施伟成为小说的独行侠。与诗人们抱团取暖不一样,施伟找一个撞身取暖的同行者都困难,多少有些孤单。写作需要技艺的切磋和交流,需要同行的鼓掌和鼓劲。与施伟一样境遇的小说写作者,在闽省各县大抵相似,写诗和散文的稍多,写小说的有一两位或者没有。
   在省城的我们《福建文学》杂志,每年举办一两次小说高级研修班,目的是将散落在各县的小说写作者召集起来,办一个热闹的小说派对或小说嘉年华:认识同道,结识大刊编辑,听小说讲座,切磋技艺,还有喝酒、斗茶、聊大天,主题词离不开“小说”和“友情”。每次,当五十多位小说作者从海边或山里的县城出发,中午或晚上汇聚到会议点时,如花绽放的笑脸,深情的拥抱,有力的大手握在一起,惺惺相惜的友情和关于写作的激情便被点燃起来。
   我和施伟相识于一次这样的研修班,具体哪次我记不起,但我记得他的样子:中年,方脸,平头,下巴上有意蓄留着胡子。胡子浓密,半截筷子长,花白色,看上去像一条猛汉,似小李逵和小武松的合体,笑起来露出抽烟染黑的牙齿,莽中带羞,有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一面,又像一个艺术家。施伟就是一个艺术家,写诗,画画,写剧本,写小说。他在研修班的大场合不爱说话,闽南腔的普通话,发言简短,私下里几个人,他放得开,能侃能说,也善于倾听。
   施伟在县城开了一家轮胎店,卖汽车轮胎,藉以养家谋生。闽南人有两个特点,一是爱当老板,二是老板当得都不错。施伟在老板与小说家之间转换,倒也自然顺当,生意做得不错,小说虽时有不顺但也写出过佳作,生活和艺术兼顾,人生倒也不错了。与他交道多了,感觉他写小说的热情多于卖轮胎的热情,我一直担心写小说的烦忧会不会搞砸他的生意,但想一想他身上的“江湖气”和情商,我又释然了。最近碰到施伟,他告诉我轮胎店转让了,说小孩子上了大学生活压力小了,犯不着把自己搞得那么紧张。看来轮胎店赚了不少钱,可以缓和一下谋生的节奏。我问他以后做什么,他说还在考虑。我说不论干什么,小说要继续写下去。他笑了笑,算是一种答应。
   施伟讲义气、重感情,我们以小说为媒建立起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般澄明的友情。平时少有联络,见面格外亲切,见面就聊小说,聊不完,尽管隔了很久見一面,好像接着昨天没聊完的小说今天继续聊,不隔阂,无违和感。我因事有一次去惠安,事先与施伟约好,完事后一起聚聚喝点酒。没想到办事那边的主人太热情留我吃饭、喝酒,结果被主人邀的几个朋友灌得乱醉。我踉跄着回到酒店已经快晚上十点,施伟等着我,酒是喝不成了,坐下来便聊小说。多数时间是我说,施伟偶尔应和插话。到十一点多,施伟见我醉得深,让我早些休息。施伟刚走,我便飞奔到洗手间抱着马桶大吐。第二天醒来,不知我醉后说了哪些酒话,想到施伟居然听了那么久,我深感歉意。
   还有一次,我到晋江出差,晚上与几位文友喝酒聊天,聊得很嗨的时候,不知谁说想施伟了,小说家老李哥打电话给施伟,一个小时后,施伟一阵风地到达,酒逢知己千杯少,又一顿狠喝海聊。深夜,施伟返惠安。我后来问了问,惠安到晋江五十多公里,施伟打的来去,也不愿意扫朋友们的兴致。
   由施伟,我想起更多在县城写作的小说家们。他们大都有一份谋生的职业,教师、公务员、个体户、报道组记者等,工作之余写小说,也有专事写作靠稿费生活的,不多。今日,生活和生存的压力压弯了每个人的身板,如果不是出于热爱和沉迷,谁会在料理完工作生活诸多琐事之后,拖着疲惫之躯在半夜三更打开电脑一个字一个字敲下去?如此长年累月相随的生活和写作的双重压力,会损伤一个人的身体。我的好朋友,小说家东方尔、胡增官,在小城武夷山,白天采编一本宣传部下属的文化刊物,晚上拼命写作,正当小说在省内外刊物频频亮相时,壮年的他们因病先后倒下,离开人世,让我痛心和惋惜。
   更多在县城的小说家,写作处于一种游离、随性而为的状态,因是业余写作或兼职写作,俗世的诱惑总会吞噬本来就紧张的写作时间,再加上孤军奋战,少有同道交流写作得失,分享刊发资源,发表难,技艺提升难,写出名声更难。现实的局限和自身才华的不可捉摸,让这些游离的写作者更加四分五裂、流水四散。一个三千多万人口的省份,小说写出全国知名度的不足十人,写到省里知名度的不足三十人,更多的小说写作者自生自灭。
   作为文学编辑,我一直把《纽约客》的肖恩视为榜样,《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这样评价肖恩:“肖恩是《纽约客》的守护神,是酷爱放手一博的冒险家,是低产作家的庇护者,是支持文风夸张到无可救药的辩护手,也是生来就是艺术家的大编辑中谦虚得最没道理的一个。”我不敢说我是福建那些处于时间游离和技艺游离状态的县城小说家们的“守护神”,但我愿是他们不被人待见时的庇护者,是他们正要放弃写作时的鼓劲者,是他们作品面世的催产师,更重要的,即使他们不再写了仍然认为我是他们的好朋友。
  
   (责任编辑:李璐)
其他文献
天亮得越来越早,日头发出热光,照耀好人也照歹人。懒汉们还没醒,庄稼都偷偷熟了。风熏出窸窸窣窣的干响,田里的麦子是涨潮的海,被晨曦包裹得金光熠熠,就算是个瞎子也能被刺得复明。  罗恩典眯眼骑着小电车,风裹着土,把一股股焦腥味塞进鼻孔。他僵硬地弓着背,用力拧住车把,徒劳地假设这样能让车子快一点,跑快一点,再远一点。今天是礼拜天,他要去讲道,他绝不去参加自己儿子的婚礼。  今天,就今天,他儿子就要跟那个
期刊
第一次听说“吴刘维”的名字,是在谢宗玉办公室。那是五年,还是六年前,我去省城办事,路过作协,顺便去看老谢,当时好像没在聊文学,老谢突然冒出一句,你知道吴刘维么?像是自言自语。我的回答很潦草,三个字:没听过。老谢说,吴刘维的小说值得关注。我多说了两个字:孤陋寡闻了。老谢说,你可以看看。我说,看看也行,不看也无所谓吧。我的口吻带着不知道从哪来的傲气和一种无知无畏的莽撞。老谢说,吴刘维是个例外。  
期刊
今年四月,我和所有学生一样,因疫情被困家中,由此获得了充足的个人时间。为了缓解疫情带来的恐惧和不安,我强迫自己进入到阅读和写作中去。《推销小说的人》便写于疫情期间。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和疫情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实际上,《推销小说的人》是疫情结出的果,我在小说里放置了我对文学,对未来,对文学与未来的关系,最基本的困惑与担忧。  有天晚上,我接到了我朋友的电话。电话里的她声音沮丧,说她想换份工作,回老家
期刊
秦羽墨来长沙,我们请他吃饭,必定要点上一道菜。蘑菇。蘑菇炒肉、蘑菇鸡丁、蘑菇汤什么的,反正主料是蘑菇。我们知道他好吃蘑菇,同他好看美女一样,属于他生活中的两大爱好。当然,吃蘑菇可以大大方方,看美女他得小心翼翼,毕竟是有家室之人。他儿子今年四岁。还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具体是在一岁多长出牙齿能吃零食的时候,他下班回家,或是节假日,经常带着儿子出门,屁颠屁颠地来到离家不远的一所学校,门前是一溜的小吃摊,他
期刊
多年以后,我还记得华鹏在讲座上诵读我某一篇小说的情景,神情凝重,隐现某种惊喜。而我按捺内心的狂喜,伪装着平静。不时有人投来羡妒的目光:这两个人属于私交甚密的朋友!   我俩适才认识呢。   首次参加《福建文学》的笔会,晚饭后在房间“聚众聊天”,责编陈健老师就我投来一个小说展开话题,电话邀华鹏也来。因要陪小孩做作业,他说,笔会进行第一天,反正有时间。次日陈老师无暇参加,叫我自己去与华鹏聊聊。我意
期刊
吉鲁野萨搬到这个叫“毛竹林”的地方已经三年了,偌大的地方只有他和他的女人一起居住。   毛竹林是险地,别人不愿意将余生安置在这样的地方。   他在原来的村子无法继续住下去。那也是雁地拉威居住的地方。自从雁地拉威喝药死了以后,他就感觉那儿的人看他的眼神里有了一些异样。人们心思多变,一会儿随风一会儿随雨,他被雁地拉威打伤躺在医院的时候他们都觉得雁地拉威欠他的,他躺在医院是应该的,躺多久都没有关系的
期刊
1  杨志奇实在是太困了。   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杨志奇正端坐在办公室靠右上角的狭小隔间的那张摇摇欲坠的黑色转椅上,佝偻着背细细看屏幕上刚刚收到的通知。   杨志奇看了一遍,又小声念了一遍,却好像患上了阅读障碍一样,分明每个字都认识,可连成一块儿就不理解意思了。“要求……下午三点……”,这句话没念完,杨志奇打了个哈欠,又盯着屏幕看了会儿,情况并没有改善,屏幕上的字像隔着一层薄薄的毛玻璃。杨志奇
期刊
朱安娜的《推销小说的人》和《星星离地球最近的夜晚》就像是一个年轻作者发出的困惑而无奈的质询,以及对这质询的回答。  《推销小说的人》带有科幻小说的色彩,但是和绝大多数写科幻小说的文科生一样,朱安娜显然对科学并无兴趣,而更关心当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类、人类社会,尤其是人的精神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事实上,科幻小说从来如此,毕竟它们不是科研课题申报书,而是小说。借用科学之名只不过方便作者将虚构推
期刊
讨论时间:2020年3月7日   讨论人: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艺学专业教师、硕士研究生   讨论整理:高妮妮      詹玲: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作品,是李宏伟的小长篇《灰衣简史》。《灰衣简史》延续了李宏伟一贯的创作风格:强烈的画面感、张扬的戏剧性以及令人目眩的互文使用。这部小说在确定用《灰衣简史》作为题目之前,作家还尝试过另外两个题目,分别是《影子宪章》和《欲望简史》
期刊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杭州   2011年,在巴黎举行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西湖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那么,西湖可有外国人留下的痕迹呢?有一天,我发现家里书架上有一本《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1254-1324)是闻名于世的意大利旅行家,他在元朝时来过中国,游历了很多地方,包括他特别喜欢的杭州,他眼中的西湖或孤山又是怎么样的呢?我对此十分好奇,细读了他的游记。   1271年,17岁的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