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颗星星和一头驴子的意义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lt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安娜的《推销小说的人》和《星星离地球最近的夜晚》就像是一个年轻作者发出的困惑而无奈的质询,以及对这质询的回答。
  《推销小说的人》带有科幻小说的色彩,但是和绝大多数写科幻小说的文科生一样,朱安娜显然对科学并无兴趣,而更关心当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类、人类社会,尤其是人的精神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事实上,科幻小说从来如此,毕竟它们不是科研课题申报书,而是小说。借用科学之名只不过方便作者将虚构推至极致:如果发生某种情况,将会怎样呢?《推销小说的人》的有趣之处在于,朱安娜以推至极致的虚构探讨的,恰恰是虚构自身的消亡:如果有一天没有人读小说了,会怎么样呢?好像也不会怎么样。疑似文学专业学生的年轻女孩将对讲授小说的老师厌恶至极,年迈的教育工作者会把小说视为可能增值的古董购入,就连小说家都背叛了曾经公认的经典乃至于小说特有的表达方式,他的发明不知道是拯救了小说还是将小说真正送入了坟墓;然而除此之外,这个世界无任何不妥。朱安娜并未描述什么了不得的末世景象,似乎正如小说中所言,“毕竟小说的消亡并不会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糟或更好”,可是,作为小说推销员的“我”在叙述时那种气若游丝的语气是怎么回事?那女孩的颓废,那老人的怨气,那小说家的嘲讽,难道不都在表达着朱安娜作为一个小说新手的惶惑吗?好的科幻小说从来都是最现实主义的,事实上《推销小说的人》中所描述的诸多情景并不会令读者感到陌生,在今时今日的世界里小说本来便已然式微,那么朱安娜刚刚开始操持的这项事业还有价值吗?虚构与想象,还有意义吗?
  某种程度上,《推销小说的人》本身已经给出了答案。在刻意压抑了激情的叙述中,不断为读者提供乐趣和动力的,恰恰是朱安娜那些用心虚构的细节。如果不是小说在后来刻意提醒,我们或许真的会出于惯性而无法辨别“卡卡夫”、“陀妥思耶夫斯基”、“托斯尔泰”与“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的区别,这让我们在恍然大悟之余又不免惭愧:我们自认为熟稔之物真的是不可失去和错过的吗?在这样恍然大悟的时刻发出的尴尬而痛快的笑声,刺破了沉闷空洞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呢?正如在虚构已经消亡的世界里,如果有一个人敲响你的门,问一句“请问您需要小说吗”,又有什么不好呢?
  真正的回答或许在《星星离地球最近的夜晚》里。這是一篇爱情小说,比起《推销小说的人》,它好像要真实得多。这不是说那个逼真的、以具体建筑和路线构造出的校园空间,而是指“我”和男友之间的那些小撒娇、小埋怨、小愤恨,一个欲言又止地渴求,一个欲说还休地逃避,不正是几乎每一段现实爱情中都会有的样子?而那个被认为是自私的、甚至懒于走出房间的年轻人,一定会让今天的读者感到格外熟悉。可是这故事里疲倦乏力、缺乏激情的调子,和《推销小说的人》又何其相似啊,我们可以以此再度反问:《推销小说的人》何尝是在书写未来?它分明准确地写出了今日世界的某种精神状态。那么,这样一个不惜用拙劣的谎言来百般推诿拒不见面的男友,究竟能用什么办法来挽回呢?虚构再一次发挥了作用。“我”开始讲述四颗并不存在的星星,讲得那么具体,因而那么真实。在《推销小说的人》里,朱安娜已经充分展示了她对于虚构之道的谙熟:越是虚构的,越要煞有介事、纤毫毕现;只要虚构得足够理直气壮,便足以撼动现实。在想象中微弱的星光照耀下,冷漠的心开始动摇了,那个顽固地“宅”在宿舍灯光里的身影似乎马上就要打开窗户。但是驴子出现了,同样存在于叙述当中的驴子似乎将要破坏这次难得的约会,就像是又一个拙劣的谎言,可是却同时带来一种诡异的浪漫感,就像那四颗星星一样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这场男女朋友之间的情感角力,至此似乎变成了虚构的比拼,最终温情的星星显然输给了桀骜的驴子。而关键在于,当“我”放下卑微的自尊,闯进男友宿舍,那只驴子真的在那里!所有平庸生活中的不愉快在虚构闯入现实的时刻似乎都烟消云散了,驴子奔跑起来,那种姿态就像是自由本身。这让“我”和男友都忘记了彼此怨怼而一路跟随,然后,这对男女将一起看到虚构中的星星真的挂在天空当中。
  所以安娜你看:虚构还是有用的不是吗?至少目前为止,人类还无法离开故事和想象,因为我们仍然还有逃离庸常世界的热情。人类是因为懂得想象才成为人类的,如果有一天他们真的要抛弃这项技能,那就随便它们吧。至少你自己,仍然还可以拥有四颗星星和一头驴子。
  (责任编辑:李璐)
其他文献
鹭生今天想送花。  那一枝深紫色喷香的花,在等他。  他手里攥着三块钱,到龙头路菜市场,穿过卤料摊,避开那一排发着微光的卤鸭。三块钱一个的鸭胗,要忍住,也不能买。大颗芒果、西番莲、释迦和莲雾挤在一起碎碎念,熟了、酸了、才没有嘞我超甜的。表皮压出汁液,引来翠绿头苍蝇嗡嗡叫,水果是嘈杂的。蜜色夕阳涂在它们身上,色泽勾人。再多走两步就到了。  “阿生,放学了吼?”有不少认识他的摊主问。他们总是眼观八方,
期刊
1978年出生的作家蔡骏,自22岁开始发表小说,连续近十年保持着中国悬疑小说的最高畅销记录,已出版三十余部作品,累计發行1400万册,中国的“东野圭吾”是人们对他的赞誉和寄望。2020年12月1日,作家出版社推出蔡骏首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新作《春夜》。有评论者说这个长篇是蔡骏从类型小说走向雅文学的标识——用这样的概念、框架来圈定乃至定义这个小说,似乎并不准确。当你读了这个小说,就会很清楚这部30万字
期刊
朱山坡的《蛋镇电影院》是一本以电影院为背景的主题小说集。在我看来,写一本主题小说集比写一部长篇小说难度更大。   看到“电影院”,我的心情有点复杂。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院和电影,对我们这代人影响非常大,有个情结。我写过一篇散文和一个短篇小说,都叫《露天电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电影院,也都有自己的电影。小时候老家还没有通电,每次看电影都跟过节似的。电影放映员权力特别大,大队里最好的东西都给
期刊
天亮得越来越早,日头发出热光,照耀好人也照歹人。懒汉们还没醒,庄稼都偷偷熟了。风熏出窸窸窣窣的干响,田里的麦子是涨潮的海,被晨曦包裹得金光熠熠,就算是个瞎子也能被刺得复明。  罗恩典眯眼骑着小电车,风裹着土,把一股股焦腥味塞进鼻孔。他僵硬地弓着背,用力拧住车把,徒劳地假设这样能让车子快一点,跑快一点,再远一点。今天是礼拜天,他要去讲道,他绝不去参加自己儿子的婚礼。  今天,就今天,他儿子就要跟那个
期刊
第一次听说“吴刘维”的名字,是在谢宗玉办公室。那是五年,还是六年前,我去省城办事,路过作协,顺便去看老谢,当时好像没在聊文学,老谢突然冒出一句,你知道吴刘维么?像是自言自语。我的回答很潦草,三个字:没听过。老谢说,吴刘维的小说值得关注。我多说了两个字:孤陋寡闻了。老谢说,你可以看看。我说,看看也行,不看也无所谓吧。我的口吻带着不知道从哪来的傲气和一种无知无畏的莽撞。老谢说,吴刘维是个例外。  
期刊
今年四月,我和所有学生一样,因疫情被困家中,由此获得了充足的个人时间。为了缓解疫情带来的恐惧和不安,我强迫自己进入到阅读和写作中去。《推销小说的人》便写于疫情期间。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和疫情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实际上,《推销小说的人》是疫情结出的果,我在小说里放置了我对文学,对未来,对文学与未来的关系,最基本的困惑与担忧。  有天晚上,我接到了我朋友的电话。电话里的她声音沮丧,说她想换份工作,回老家
期刊
秦羽墨来长沙,我们请他吃饭,必定要点上一道菜。蘑菇。蘑菇炒肉、蘑菇鸡丁、蘑菇汤什么的,反正主料是蘑菇。我们知道他好吃蘑菇,同他好看美女一样,属于他生活中的两大爱好。当然,吃蘑菇可以大大方方,看美女他得小心翼翼,毕竟是有家室之人。他儿子今年四岁。还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具体是在一岁多长出牙齿能吃零食的时候,他下班回家,或是节假日,经常带着儿子出门,屁颠屁颠地来到离家不远的一所学校,门前是一溜的小吃摊,他
期刊
多年以后,我还记得华鹏在讲座上诵读我某一篇小说的情景,神情凝重,隐现某种惊喜。而我按捺内心的狂喜,伪装着平静。不时有人投来羡妒的目光:这两个人属于私交甚密的朋友!   我俩适才认识呢。   首次参加《福建文学》的笔会,晚饭后在房间“聚众聊天”,责编陈健老师就我投来一个小说展开话题,电话邀华鹏也来。因要陪小孩做作业,他说,笔会进行第一天,反正有时间。次日陈老师无暇参加,叫我自己去与华鹏聊聊。我意
期刊
吉鲁野萨搬到这个叫“毛竹林”的地方已经三年了,偌大的地方只有他和他的女人一起居住。   毛竹林是险地,别人不愿意将余生安置在这样的地方。   他在原来的村子无法继续住下去。那也是雁地拉威居住的地方。自从雁地拉威喝药死了以后,他就感觉那儿的人看他的眼神里有了一些异样。人们心思多变,一会儿随风一会儿随雨,他被雁地拉威打伤躺在医院的时候他们都觉得雁地拉威欠他的,他躺在医院是应该的,躺多久都没有关系的
期刊
1  杨志奇实在是太困了。   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杨志奇正端坐在办公室靠右上角的狭小隔间的那张摇摇欲坠的黑色转椅上,佝偻着背细细看屏幕上刚刚收到的通知。   杨志奇看了一遍,又小声念了一遍,却好像患上了阅读障碍一样,分明每个字都认识,可连成一块儿就不理解意思了。“要求……下午三点……”,这句话没念完,杨志奇打了个哈欠,又盯着屏幕看了会儿,情况并没有改善,屏幕上的字像隔着一层薄薄的毛玻璃。杨志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