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心理学与诗的艺术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q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荣格早期有关心理学与文学的一篇重要论文,他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对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不少观点在他后来的文论代表作《心理学与文学》(1930)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与阐述。如果把这两篇论文对照来看,可以看到他的文学思想逐步成熟与完善的过程。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政府管制经济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到目前为止,国内相关文献只是集中介绍西方国家近30年来有关政府管制的研究成果,而鲜见对19世纪政府管制进行研究的文献介绍,似乎对政府管制的研究只是最近30多年的事情。但实际上,无论是政府管制本身,还是对政府管制的研究,都是历史的延续。西方经济学家对19世纪政府管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铁路业、丧葬业、消防业及雇用童工等领域,本文就这几个方面选取有代表性的研究予以述评,以便从整体上全面了解和把握政府管制的历史发展脉络。
1985年,卢卡斯在芬兰赫尔辛基所做的一次学术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波动福利成本问题(演讲稿于1987年出版),他以美国相关数据为依据,认为波动成本几乎是可以忽略的。很快就有人提出反驳意见。从此有关波动成本的争论就持续不断,时至今日仍无定论。显然,波动福利成本对于经济周期(经济波动)和宏观政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讨论这一方面的研究状况。
现有大部分研究都使用贫困来度量那些不幸家庭的福利状况,并将贫困定义为当期收入或消费与贫困线之差的函数。但是,我们知道,今天的贫困未必是明天的贫困,有很多家庭目前并非贫困,但是在未来可能会由于农业歉收、失业、疾病等原因而陷入贫困。所以,现有的这些研究只是度量了现在的一个时点上的贫困,但是却没有将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因素考虑在内。经济学家们已经意识到,一个家庭的福利状况不仅取决于它现在的收入或消费,而且也取决于其未来将要面临的风险。
俄罗斯的产权制度变迁的目标并不否认通过创造机会公平,寻求结果公平。然而,在产权制度变迁中却背离了初衷的目标。俄罗斯的产权制度变迁中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背离的重要原因,在于产权制度变迁中的过程不公平,即没有向每一个成员提供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并免受其他社会集团和个人干扰和限制的制度环境。
贫困问题作为一项世界性研究难题,长期以来一直吸引着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人类学家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学者们的目光。在认识贫困的实质、特征、类型等理论含义和思想框架的同时,有关贫困研究的方法也在创新。目前较流行的方法包括我们所知道的森的能力与自由分析、脆弱性分析以及社会排斥方法,等等。本文所要介绍的慢性贫困研究,是在继承既往贫困思想的基础上,更多地从贫困的长期性、动态性、代际传递性和衡量贫困模型的创新性方面深化对贫困问题的研究。
2005年10月29~30日,由中国金融学年会和南开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金融学年会于南开大学举行。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和香港、台湾地区7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300余人相聚渤海之滨,共同探讨中国金融体制运行和相关研究的前沿问题。
俄罗斯油气领域改革已经有15年历史,变化在于,它将苏联时期全部国有的石油资产“改革”为国家独资或控股、地方所有和私有三种基本类型,改油气市场的国家绝对垄断为自由经营。不过,国家尚未解决油气领域的自然垄断和局部垄断问题,没有放弃对油气工业发展至关重要的能源战略资源的控制和相关的政策调控权和法律制约机制和手段,也没有放松对于自身能源安全的战略思考,并且,在国际高油价行情条件下,在油气企业收益普遍好转情况下,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使收益分配有利于国家财政的调整措施,开始对油气国资公司的地位、作用和战略意义重新评价和使
2005年10月21~23日,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研讨会在重庆工商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由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共同主办。来自国内研究机构、高校的学者、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以及英国驻重庆领事馆总领事夏添恩先生等80多人参加了大会。现将会议主要研讨内容综述如下。
目前在国内外的经济研究中,可以说人力资本已经被当成是与物质资本一样的一般资本概念,并逐渐被引人生产函数模型予以内生化。但是应该看到,教育投资只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投入到底形成了多少人力资本的积累?教育投入如何与经济增长指标联系起来?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如何?这些问题都是政府决策部门、经济研究人员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科院博士后廖楚晖教授的学术专著《人力资本与教育财政研究》对这些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
20年以前,我曾应邀参加一个座谈会,主要讨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问题。当时,多数同志主张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有的同志提出商品经济就是商品经济,不要戴上“有计划”这个帽子,因为这两者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这是“商品万岁论”的提出者卓炯老先生的创见,他的发言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我当时认为他的观点言之成理,当场发言坚决支持,从而我们成为忘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