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南朝画论中的山水之“道”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zhonghua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山水画成熟于五代宋初,在发展中历经宋、元两个高峰,而第一篇山水画论早在南朝就产生了,中国历代画论也多是山水画论,这些画论正规精深,涵盖了山水画审美功能的方方面面,也是众多山水爱好者的理论支持和精神源泉。中国绘画自古以来一直受到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庄子对艺术人生的反功利心态成为人物品藻和艺术审美的基本心态,以超然的心胸追求清新自然的审美理想成为从古至今中国山水画家的心灵追求。
  关键词:画论玄学道家思想宗炳王微
  中图分类号:J519文献标识码:A
  
  纵观中国艺术,书法成熟最早,然后是人物画在唐朝达到成熟期,山水画要晚一些在五代宋初达到高峰,而第一篇山水画论早在南朝就产生了,中国历代画论也多是山水画论,这些画论正规精深,涵盖了山水画审美功能的方方面面,也是众多山水爱好者的理论支持和精神源泉。中国绘画自古以来一直受到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鲁迅曾有言:“中国根底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人们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中国大半。”
  虽说道家思想与道教并不是一回事,但道教是以庄子思想为依托的,道家思想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山水画的兴起直接根源是玄学,也就是庄子与易经之学。东汉末年豪强混战,社会危机重重,统治中国的儒家思想开始动摇,无为而治的庄子治国思想便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道乃上下与天地同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六朝的玄学家们认为山水与道相通,士人隐居山林,以庄子为精神支柱来慰藉心灵。玄学家利用种种形式鼓吹玄学,通过诗歌把玄学的哲理内容表达出来,开创“玄学诗”,再到山水诗、山水画论,都体现着道家的思想真谛。南朝时山水审美独立意识的发现和山水绘画美学理论的建构,都受到了道家美学思想的重要影响,产生了山水画美学的三个重要命題“澄怀观道”、“明神降之”、“气韵生动”。
  
  一南朝宋宗炳的《画山水序》
  
  文献记载山水画萌芽于晋代,顾恺之《论画》第一句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他的另一篇《画云台山记》便是山水构思的文稿,顾恺之与其父都是当时的道教徒,《画云台山记》是为道教的故事内容服务的。这时期有众多的山水画论,尤其以宗炳为重,与顾恺之同时期的宗炳写了一篇很好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画山水序》不单是画论更是玄论,也是最早把山水画与庄子之道联系在一起的,导致中国画重精神和理性的价值意义,在画史上影响最大。
  南朝宋宗炳(375—443),字少文,祖上是做官的,但他一直不愿做官,好山水爱远游,“每游山水,往辄忘归”。他居住的江陵一带,有很多名山大川,直到“老疾俱至”才停止游历,他把山水画下来贴到墙上,躺在床上观看,谓之“卧游”。
  《画山水序》是我国最早的山水画论,主要阐述用山水画的形式把哲理内容“道”表达出来而作山水画,观山水画也是为了观道、体道。中国人一直主张和大自然和睦相处,适应自然、顺应自然,道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认为“道”是最崇高的,在天地形成之前就有道,天地消失之后,道仍然存在,道是总统世界上万世万物的。
  宗炳对儒、道、释皆有研究,他在《画山水序》中屡次提到“圣人含道映物”,“圣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等等。“道”是古人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即今之“真理”、“原理”,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总法则。儒道仙佛各言其“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各家的“道”内容不一样,宗炳是个虔诚的佛徒,又是个地道的隐士,《明佛论》中他明确指出:
  “且已坟典已逸,俗儒所编,专在治迹,言有出于世表,或散于史策,或绝灭于坑焚。若老子、庄周之道,松乔列真之术,信可以洗心养身。”
  “洗心”和他的“澄怀”是一致的,就是要胸无尘浊杂念,和庄子强调的“斋以静心”是一致的,所以宗炳虽然“家贫无以相赡,颇营稼樯”,他也象庄子拒绝楚王礼聘一样绝不去做官,而是“迹拟巢由”,全力去“澄怀观道”和“洗心养身”。道来自自然,又在物上有反映,就是宗炳说的“道映物”。老子说:“道也,万物之奥。”道先天地生,本来就存在,但不为人知,圣人从自然万物中发现,总结了道,方为人知。也可以说道发自圣人,这叫“圣人含道”。
  圣人之道在物上有体现,贤者品味由圣人之道所体现之物象而得“道”,这叫贤者“味象”、“味道”。“味象”要澄怀,有污浊之心是不行的,叫“澄怀味象”、“澄怀味道”,贤者及次于贤者的人,游于山水,观于物还不能发现总结出道,但学习了圣人之道,经其指点再去观察物,二者结合就通了。宗炳认为山水画是用来体现圣人之道的,“圣人含道映物”,“山水以形媚道”,画山水或观山水和游览真山水一样,而且能更好地品味圣人之道,所以宗炳鼓吹山水画的功能,决非为了消遣,而是要调动一种最好的形式,通过游览或“卧游”山水,以便体现和学习圣人之道。
  庄子之“道”是形而上的,是抽象的,老子说“道”像水一样,“上善若水,水善利于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理解水也可以理解“道”了,宗炳顺水而游,迹满天下,游水已可以得道了,“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还要游山,宗炳见“嵩山之秀,玄牝之灵”,人为美是不可比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去游览山水不能深刻地理解圣人这些“道”。
  宗炳认为山水画之所以能使人精神得以超脱于尘浊之外,也是因为感通于画上的山水之神,“嵩山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一图”,写山水要写山水之神,神是无形的,形质就是神的寄托体,画了山水的形,得到的这种美,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改变人的灵魂,开阔人的心胸。要“以形写形”就要认真观察真实的山水,闭门造车是出不了优秀作品的,所以“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
  明代董其昌《画旨》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明代李日华、清朝周亮工的一些画论观点皆与宗炳的“澄怀”、“神超”一脉相承。山水画传神理论的出现同样也是受了玄学的影响。“得意忘象”、“寄言出意”、“得画忘筌”,乃是魏晋玄学认识论和方法的中心议题,也是士大夫们观察思考问题的独特方式。
  《画山水序》对后世画坛影响最大的乃是道家庄子思想的浸入,后世论画者几乎都是以道家思想为艺术精神,古代山水画家大多未有脱离道家思想影响。
  
  二南朝宋王微的《叙画》
  
  和宗炳同时期的王微也写了一篇画论即《叙画》,也含有道家思想。
  王微(415—453),字景玄,早年做过官,但他说“素无宦情”,曾“常住门屋一间,寻书玩古,如此者十余年”(《宋书·王微传》),他临死时“遗令薄葬,不设需鼓挽之属”,很象《庄子·列御寇》中记载:“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吾莽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王微虽不像宗炳那样称“众圣庄老”,但他也称赞“庄生纵漭之极”。
  文艺在汉以前被视为“雕虫小技”,绘画是“猥役”,王微在《叙画》中第一句便指出,图画非止艺行,成当《易》象同体,提高了绘画的功能地位。王微与宗炳同为南朝宋期间人,王微的《叙画》略晚于宗炳的《画山水序》,在王微的《叙画》中指出“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以明神降之”,“拟太虚之体”,都体现了道家思想。“太虚”在《庄子·知北游》中说:“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道家崇尚自然,反璞归真,主张为道是从,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道家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对应现实的各种挑战都具有启示作用。
  王微思想中是儒道并存的,他既要把画比附于儒家经典,又要怡乐情性,因其“不好诣人,能忘荣以避权右”。庄子思想的“齐生死”与“逍遥游”解决了在乱世中如何全生避害的难题,后期王微以由半官半隐变成全隐,道家思想占了上风,因而他的画更多是为了“自喻适志”,同“欣欣然而乐与”(庄子语)。老子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认“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归于“正”,以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这些都是人类生存智慧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
  庄子最追求个人精神自由,其《逍遥游》超越“物”的束缚,“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给人无限的满足,使人从生活的困顿、人生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自由,庄子“以天下为尘浊”,情愿以隐居的方式“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后世文人士大夫十分推崇庄子的这种思想,尤其是“终生不仕”而“无为有国者所羁”,是庄子的隐士志趣所向,也是“道通为一” (《庄子·齐物论》)、“恣纵不傥”(《庄子·天下》)的境界所在。社会动乱之中,“退居而闲游江海”(《庄子·天道》),隐逸于山林成为文人士大夫们向往追求的生活方式。山水畫到了王微时候,才真正脱离附属于人物画的地位,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
  
  三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
  
  还有一位必须要提的那就是南朝齐的谢赫。谢赫(约459—约532)是个有名的肖像画家,他的《古画品录》在绘画史上是一个重大贡献。他提出的“六法”是中国画学上较早又较系统的绘画要旨,“六法”即“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摹写”。《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占据中国画论重要地位,“六法”又以“气韵”一法最为重要,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的精神,影响也最大。
  谢赫所说的“韵”和顾恺之说的“传神之神”,皆是魏晋玄学风气下的人伦鉴识的概念,“韵”指一个人的形体中显现出清远、高雅等某种情调和令人敬慕的气质。“气”亦如之,玄学风气下的人伦鉴识中常以风、气、骨论人,大多是形容一个人由有力强健的骨骼而形成的具有清刚之美的形体,以及和这种形体所相应的精神、性格、情调的显露。
  “气”代表一种阳刚美,“韵”代表一种阴柔美,“气韵”代表两种极致美的统一。“气韵”表现在山水上,根源仍在玄学,由玄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得意忘象”、“得意忘言”必然发展到重神忘形。唐以后,山水画占画坛主流,重要画家大多都是隐士和具有隐士思想的人,作画多是自娱,宗炳把庄子贯穿到画论中,古代山水画家大抵都未有脱离道家思想的影响。谢赫《古画品录》以及姚最《续画品录》是这个时代比较先进的理论著作。
  
  四南朝梁《山水松石格》
  
  《山水松石格》相传是梁元帝萧绎所作,从山水画的总体论到山水画的细部,凡风格精神、笔墨色彩、构图布置,都有极为精确的说明。文章中的“格高而思逸”也含有道家思想。每逢战乱社会动荡不安时,庄子玄学思想便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和处世之道,山水画成了战乱中部分对政治失望之山林之士的精神寄托。五代战乱频频,山水画飞速发展,宋初山水画成熟并达到高峰,这一时期出现了“五代四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北宋四家”——李成、范宽、郭熙、王诜。到了“元四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时,隐逸成了一种社会普遍现象。凡属山林之士,多少都具有一些道家思想,在他们不得志时往往遁迹山林怡乐情性。
  北宋山水画家兼理论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道出了前人画山水的意图: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从这里正可以看出道学之士的山林性格。
  
  参考文献:
  [1]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4月。
  [2] 陈传席:《西山论道集》,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
  [3] 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三联书店,2000年12月。
  [4] 俞剑华注译:《中国画论选读》,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
  
  作者简介:
  薛春霞,女,1977—,河北唐山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孙哲,男,1982—,河北唐山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视觉传媒,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宋聪,女,1979—,河北秦皇岛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画,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绿色医院”是一全新的医院管理运行模式。政府推动、医院发展是“绿色医院”创建动力提出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是“绿色医院”创建保证,提高认识、精心策划是“绿色医院”创建
会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坚持公立医院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是"新医改"确立的基本原则和方向.2009年12月,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意见
会议
医院集团化就是通过采用不同的形式把不同的医院整合在一个利益集团里面,或者是一个利益链上,真如此,那多元化办医格局如何实现得了。建立大型国有公立医院既是公共卫生的需要,更
会议
清水螺蛳又叫淡水螺蛳,分为田螺和青螺两种。田螺也叫大螺蛳,生活在水田及荒芜的低洼地。青螺体较小,生活在河流、池塘内。清水螺蛳是我国传统水产品,因为其肉质鲜嫩可口,风
7月27至29日,主题为“丝路起点·绿色陕西”的陕西活动周在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绚丽登场。此次活动,是我省首次在国外世博会这一重大多边国际舞台展现在能源利用和可持续发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25岁的未婚青年,我在睡眠中,自己的阴茎经常勃起,在见到一些性感而漂亮的女性时,阴茎也会不自主地勃起,并流出一些黏液。请问,这是病吗?这种现象是否说明我
民谣吉他携带方便、音色优美,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一种弹奏乐器.在构建学生喜爱的音乐课堂的实践中,将民谣吉他引进音乐课堂是一种有效的“打开方式”.与钢琴伴奏相比,民谣吉
通过文化板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以译林版小学《英语》Culture time板块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初步了解文化;有效进行文本整合,适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