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传统民俗文化的没落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yitian1046906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1
  《百鸟朝凤》,讲的是一个民间艺术走向没落的故事,当导演的叙事镜头缓缓推向浓郁的西北风光的那一瞬间,一股子历史的味道就扑面而来,我们也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光,成为了一个无声的见证者,去见证这民间艺术的一点一点地消亡。在这部电影里,并没有所谓的故意刻画和临摹,有的只是像一杯清茶一样的娓娓道来,就像是每个人身边的生活一样,在不经意间就发生了转变。四季悄然更迭,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般,传统的民俗文化终究像一颗流星一样,极其绚烂和耀眼,但最后却缓缓从天边划过,最后悄然无声。文化的潮流日新月异,那些从前走街串巷,走家入户的老手艺人,最终会慢慢走进这弄堂中,随着弄堂的消没而消失。就像所有人都知道的一样,再也不回头的,才是明天。
  这部电影是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吴老爷子善于拍摄刻画描述中国山村样貌的电影,《百鸟朝凤》也不例外,讲述了中国老一代民间艺术——唢呐的兴衰历程,从当年的不可或缺,众人尊敬到如今的人脉凋零,无人问津,也从一方面见证了中国社会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沧海桑田的变迁,用老一代独有的手法描绘了从焦三爷到游天鸣的师徒血脉与文化传承。
  焦三爷从一开始就是骄傲的。他是十里八乡都出了名的唢呐匠,手下有二十几个徒弟,人人都能出台,吹的一手好唢呐。曾经的人们,对于乡间的唢呐匠以及这些老一代的民间技艺,一直都是十分的尊崇。从前,唢呐是婚丧嫁娶的必备,有钱的人家请八台,没钱的人家也要请四台。请唢呐匠来演出都是要行接师礼的,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吹奏,人人都对他们敬畏有加。甚至死者是否能在死后享受最顶级的丧乐《百鸟朝凤》,都是由唢呐匠决定的。
  天鸣的父亲曾经就一直想着可以成为一名唢呐匠,自己没能如愿之后,又把这种梦想加在了自己儿子的身上,甚至不惜对儿子又踢又打,只是为了焦三爷可以收下他的儿子。而天鸣也非常争气,靠着自己的勤奋与朴实,一点点的从当初那个几乎没有天资的稚童,变成了之后的游家班班主,带领着自己的几十个师兄弟们出活。师傅让他振兴唢呐这门技艺,他也发誓,会把游家班发扬光大。
  可是天不遂人愿。天鸣接手游家班的时候,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唢呐振兴的时代了,国外艺术的冲击,使得唢呐要逐渐与吉他萨克斯风进行对抗,而剧中的那一场游家班和西方乐团的打斗就好像民间艺术与西方舶来艺术的对抗一样-唢呐被人踩在脚下,满身泥土。
  游天鸣是倔强的,在文化变迁的滚滚长河中,他仍旧试图用一己之力,将师傅交给他的技艺传承下去。请唢呐匠,主家给的钱变少了,他将自己的那一份逐个分给每位师兄弟;师兄弟因为出场变少,不够家里花销而都纷纷改行时,他不辞辛苦逐个到家进行劝说;师傅师娘没有子嗣,他每次去看望他们,都带足了礼物,甚至将身上的所有钱都留给了他们。可是一个人的人力终究是有限的,自己再大的努力也无法抵挡时代变化的潮流。当天鸣来到了大城市,他讶异地发现,自己所一直尊崇的唢呐人,早已经被时代的洪流冲的支离破碎。在那一瞬间,他的信仰崩塌了。
  而其实,这种文化的兴衰都是社会发展中所无可阻挡且必然的改变,但是一种老手艺的逐渐失传总是会让人感染怅然若失。唢呐的衰落,其实是源自于社会上普罗大众的自我选择,是一种优胜劣汰,但是,作为流传了千百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环,唢呐匠的消亡,总是会让人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舍和遗憾。当再一个几十年过去,也许人们就真的只能从书上或者影视作品中看到这一种艺术了。电影内,无双镇再也没人肩负起给德高望重的离世者吹奏《百鸟朝凤》这一重任,电影外,唢呐,二胡等传统民间艺术也纷纷被吉他,小提琴等外来文化给冲击的支离破碎。成为绝响的,可能不只是那一首《百鸟朝凤》。
  其实,单从电影来看,《百鸟朝凤》可能并不完美,情节总是会让人觉得老套和俗气,导演的那种想要让大家对传统文化进行重视的目的显得过于的赤裸裸,而电影从旧时代到新时代的过渡也显得那么的急功近利,但就整个电影所隐含的深意而言,保护传统文化早就已经成为了现实生活中一个迫在眉睫的议题了。
  当代的少年儿童,出生以来就被父母安排着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偶尔有课外音乐培训,也大多是吉他等外来文化,对于传统的民俗文化,可能她们更多的了解都是仅存于电视作品之中了。可当未来,这些少年成为了家庭中的父母,他们的子女或许连宣扬民俗文化的电视作品都难以看到。
  《百鸟朝凤》只是一部有着一些缺点的电影,但是诸如《百鸟朝凤》这样的故事则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上演着,就像人类不重视保护自然生态导致动植物灭绝一样,可能在历史的浪潮中,当年的民俗文化也会随着历史的浪潮,逐渐消没在记忆之中,而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对此更加的珍惜和珍重。保护传统民俗文化从来不是靠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努力就能够做到的,靠的是整个社会对这项技艺的尊重和认可。
  世易時移,非人力可阻。也许,你对于唢呐或者传统民俗文化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但是,至少这一部电影可以让你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倾力去保护和传承。
其他文献
摘 要:白先勇先生的短篇集《台北人》主要书写那个时代的流变沧桑和置身动荡年代的人物的悲剧命运,其悲剧意识体现在了今非昔比,世事沧桑的“陆台之别”上,难逃时间与命运双重宿命下的“美人迟暮”的人物悲剧上,以及“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的戏剧化因素上这三个方面,其道尽了那些从大陆退居迁移台湾的各色人物在历史风浪中感知到的世态炎凉与沧桑。  关键词:白先勇;台北人;悲剧意识;小说技巧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18YJCXS152)。  摘 要:海德格尔的著作《什么叫思想》包含一种根本的关于“什么叫思想”的存在历史性的沉思,这本著作包含海德格尔对许多论题的深入探讨,其中,最可思虑者反映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的质疑,尼采的超人理论体现海德格尔对人的终极关怀,存在者之存在再现海德格尔的人本主义哲学本质,思与诗呈现海德格尔的诗性语言观。  关键词:最可思虑者;超
摘 要: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充满了现代意义的荒诞体验,给人孤独、虚无、彷徨而又绝望的感受。而《野草》展现的荒诞中,又蕴含着强大的反思和斗争力量  关键词:《野草》;荒诞;反思;反抗  作者简介:杨鸿涛(1996.3-),女,汉族,奉节县人,现就读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
摘 要:连接是体现篇章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汉语和韩国语篇章连接成分的使用与各自的语言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汉语作为孤立语,是语义型语言,在篇章表达上呈现“意合”特征;韩国语作为黏着语,注重语法形态的连接,在语言表达上呈现“形合”特征。汉韩篇章连接方式存在异同点。本文将分别选取汉韩经典小说《阿Q正传》和《???》及其互译本为语料来分析研究汉韩篇章连接成分在使用上的异同点,旨在更好地掌握汉韩两种语言的特
作者简介:孔思远(1996.3-),男,汉,江苏宜兴人,扬州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文赋、诗歌。  顾当年七月,科举之后,自宜兴而发,学艺于扬大,临别之情,念念不忘。故为斯赋,以赠相识。  玄月之仲,拂衣在即。起坐礼冠,意在北斗①。广陵古城,长江所依,接邗城而带邗沟,兵家必争之地;良景似秀,美女如云,肥细君②而瘦西湖,才子偏爱之处;佳肴既有,其旨亦见,美鲥鱼而鲜笋竹,食客所喜之址;琼花片羽,千古一绝
摘 要: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是其闲适派小品文的代表作。周作人以三种野菜勾勒故乡风俗画,寄托怀乡之情。《故乡的野菜》不仅秉承了周作人冲淡平和的闲适派笔法,更体现了周作人身上儒道融合的精神内核。在表达故乡情思、江南况味之外,也流露了周作人身上的物哀情结。  关键词:冲淡平和;儒道精神;物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1 
摘 要: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的文学作品中,对巴黎这座城市的描写,各有不同。文章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经过多方面的分析,对彼此对应的文学描写方式进行研究发现:巴尔扎克对巴黎的反映具有无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而波德莱尔的反映则更多是基于个人的层面,二者对城市的风貌及变化都进行了暗示性的表现。  关键词:巴尔扎克;波德莱尔;巴黎;文学风格;城市描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随着网络流行语的盛行,相关翻译研究也在日益增多。翻译过程就是语码转换和语言选择的过程,也是语言的顺应过程。本文主要探究顺应论的语言语境顺应和交际语境顺应在当下网络流行语进行英译中的运用。  关键词:顺应论;网络流行语;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3  一、引言  如今,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同时网
摘 要:《梅雨之夕》,是一部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说。作者运用内心独白、梦境、幻想,甚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性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知识,淋漓尽致地向读者们展示了主人公细腻微妙而又复杂曲折、回环往复的性爱心理过程。主人公的性爱心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见倾心,怦然心动阶段;跃跃欲试,如愿以偿阶段;想入非非,坠入梦境阶段;回归现实,怅然若失阶段。  关键词;施蛰存;《梅雨之夕》;心理分析;性爱心理  作者简
《杀死一只知更鸟》,我觉得直到我看到最后都想不通为什么会叫这样的一个名字,可能是我不知道关于知更鸟更深厚的文化的内涵。这部小说里,更让人想要看到的是关于白人和黑人,想让人看到的是南方的白人对黑人是没有偏见的,关于种族歧视得问题。  就像每个人对于一本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从自身经历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我看到的是里面的几个小孩,大人的世界里,没有非黑即白,很多时候都处于灰色地带,这就导致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