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边的理性之光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an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充满了现代意义的荒诞体验,给人孤独、虚无、彷徨而又绝望的感受。而《野草》展现的荒诞中,又蕴含着强大的反思和斗争力量
  关键词:《野草》;荒诞;反思;反抗
  作者简介:杨鸿涛(1996.3-),女,汉族,奉节县人,现就读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1
  鲁迅先生自己说《野草》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当然不会美丽。”诚然,《野草》确实给人一种犹如地狱般的黑暗的,绝望的体验,其具有极其强烈的现代主义的荒诞性。
  何为荒诞呢?荒诞是世界展示在人面前的无意义状态。它整体上呈现出不合情理和逻辑,悖谬成为世界的常态。
  在《立论》一篇中,老师告诉我:面对一个满月的男孩,一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人们习惯于褒扬谎言,逃避真实,因为真实往往揭示悲剧的本来面目,于是褒扬谎言,逃避真实成了常态;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篇中,奴才向聪明人和傻子抱怨生活的潦倒然而,当傻子要为奴才开一个窗子时,奴才却赶走了傻子并得到了主人的嘉奖。奴才为了苟安站到了敌人的阵营中,共同反抗原来的同盟,追求解放却又拒绝解放必然要经历的阵痛,于是永恒的埋怨和永远的不革命构成了悖论……这正是社会病里的胎儿的生动写照。种种生活逻辑的悖论给我们一种矛盾感受,展示出强烈的荒诞色彩。
  荒诞的现实让生命个体产生荒诞感。荒诞感展示的主要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审美体验:人与价值世界的断裂使人的存在失去了意义,人在这个无意义的世界上感到了一种莫名的焦虑、恐惧和绝望。“阿贝尔.加缪在其随笔西绪福斯的神话中所概述的那些态度,该文曾断言人类的境况处于一个与周围环境完全不和谐的存在之中完全是无目的的……遂又产生了一种形而上的痛苦。”[1]
  这种荒诞的个体心理感受渗透在《野草》的很多细节中并构成一条一致的心理线索——虚无,焦虑,伤感甚至绝望。在《复仇》中,路人们从四面八方奔来 “鉴赏”两个人的拥抱或者杀戮,然而他们并无拥抱或者杀戮之意,于是人们居然感觉干枯到失了生趣,从而反映了人性的麻木冷漠。个体与世界脱离,我是我,你是你,世界是世界。“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咒诅的。”;《秋叶》中写枣树,其中的“一株……还有一株”违背了语用习惯,我们不禁会思考:个体是到了多么百无聊赖的境地才玩起如此无意义的文字游戏啊;在《影的告别》中,影子向人告别,影子本身就是一个清,浅,虚无的意象,影的意象的塑造和影与身体的分裂,造成个体的孤独,彷徨,以及和世界的无所适从之感,但是影最后都走向一个共同的宿命:死亡。这不仅是影的宿命,更是身体的宿命。虚无中又蒙上了地狱之色。
  《野草》中大多数的诗都蒙上了阴郁的色彩,比如常用“坟” “雨”等冷幽幽的意象,常用“死亡”“葬”等颓废的词语。然而,这无垠的荒颓之中,却生出觉悟和反抗的光来。
  《野草》通过形式上的荒诞直接展示社会,历史,人的荒诞性,从而更加容易促使人问一问荒诞产生的缘由,从而进一步进行深刻的反思。
  当鲁迅先生从形而下的生存本身中脱离出来,站到俯视众生的高度对芸芸众生进行审视,提出荒诞的那一刻,即意味着开始自我认清。这本身就具有了某种理性的反思力量。“只有意识到自身与社会传统的悲剧性对立,同时也意识到自身与这个社会传统的难以隔断的联系,才有可能产生鲁迅的包含着自我否定理论的中间物意识。”[2]
  其次,这种反思的力量表现在认清现实之外的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勇气——将反抗绝望进行到底。
  面对已知的绝望的现实,可以选择自我欺骗,也可以选择停止,可以选择痛哭,也可以选择咒骂。鲁迅先生却毅然地选择了走。“于浩歌狂热中得救,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3]并且是认清现实的,面对绝望的,向死而生的走。
  《过客》中过客明知前方是坟仍然毅然地选择了前进,《影的告别》中影选择在黑暗中沉没,在《这样的战士》中,战士面对强大的敌人,却还是坚决的举起了枪……明知是绝望却还要反抗到底的决心,是真正的勇士的悲歌。就像西绪福斯一样。“愈深刻的灵魂,愈能体会人生的悲剧性,但也愈勇敢。”[4]敢于面对绝望的勇士,比向着希望前进的勇士,更具有惊天动地的气魄。从中也体现出更深沉的理性力量。
  “鬼魂们在冷油温火中醒来,从魔鬼的光辉中看见地狱小花,惨白可怜,被大蛊惑,倏忽间记起人间,默想不知几多年,遂同时向着人间,发一声反狱的绝叫。”[5]这地狱边的惨白色小花,孤独而又倔强地——伫立着!伫立着!怒视一切的魑魅魍魎,一节一节的高大!
  参考文献:
  [1]英:阿德.诺欣契利夫.荒诞派[M].剑平,夏虹译 正文02页 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
  [2]汪晖.反抗绝望[M].185页 北京:三联书店. 2008年.
  [3]鲁迅.鲁迅全集[M].第二卷 207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
  [4]周国平.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 38页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
  [5]鲁迅.鲁迅全集[M].第二卷 04页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
其他文献
摘 要:《吉姆老爷》是康拉德最为人称赞的一部作品,故事完美塑造了一个为了自己的尊严积极反抗斗争的孤独英雄——吉姆,在振奋读者精神的同时也迸发出了悲剧的巨大力量。本文笔者将从《吉姆老爷》及其殖民主义主题出发,探讨《吉姆老爷》中人物和物品的象征意义,并进一步挖掘作者康拉德的创作核心。  关键词:吉姆老爷;象征意义;后殖民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
摘 要: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实而真实的对话和故事,但在字里行间之中,读者能够感受到的是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那一念之间的爱与力量。  关键词:《生死爱恨一念间》;刘墉;珍惜;一念间  作者简介:姚歆烨,女,1987年2月生,汉族,上海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新闻出版、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1  
摘 要: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推拿》不仅在创作题材上有所拓展,具有创新意义。电影对小说改编所获得的成功,也给予了小说影视化一定的创作经验。本文主要从小说到电影,主题侧重的调整入手,梳理出二者的异同,揭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利弊。  关键词:推拿;小说;电影;对比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1  现如今,电影对文学的改编越
摘 要:林白以其诗意的语言对女性私人领域进行了大胆又精确的描摹,阐述了女性成长中自我意识的不断探求。但囿于个人经验和思维局限,早期作品缺少同历史和社会深入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作为而立之年的代表作《北去来辞》,较之早期专注于个体生命体验的隐秘叙事,林白把更多的视野转向到男性、社会公共领域和人性中有普遍价值的问题。  关键词:风格转变;对男性的关怀;广阔视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香笺泪》是好莱坞黄金时代黑色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依然在探讨婚姻与爱情这一永远沉重的话题,与其他此类题材的影片所不同的是,它运用精湛的镜头语言和神秘氛围的营造以及对女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深度挖掘,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演绎的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极富戏剧张力。该片虽然短小精悍,却意味深长,虽看似通俗,却深沉厚重。独特的叙事手法,精致的光影把握以及贝蒂·戴维斯教科书式的伟大表演,使影片处处流露
摘 要:《鲁迅〈故乡〉阅读史》一书,是日本学者藤井省三从事鲁迅研究的总结性学术著作。著者通过对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阅读史料的整合,透视了现代中国知识群体的阅读概况,指出了《故乡》阅读史与国文(语文)教科书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呈现了20年代直至90年代这70多年间国文(语文)教科书选录、解读《故乡》的历史概貌,突出了《故乡》作为教科书内容的历史必然性与诠释限度。著者细致入微地史料整合及拓宽视野的立意
摘 要:《故乡天下黄花》是刘震云“新写实”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用四个时期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一部乡村农民生存的悲剧苦难史。“权力”腐蚀和侵害着农民,体现着中国农民文化的荒谬特征。  关键词:《故乡天下黄花》;“权力”;悲剧;国民性  作者简介:胡洋(1986-),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研究生,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外语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研究》(项目编号:2015C433)和 2016年度钦州学院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基于外语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模式》(项目编号:2016QYJGZ21)成果。  摘 要:《精灵旅社》是一部美国动画喜剧片。影片生动活泼,情节跌宕起伏。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吸血鬼父亲抚养女儿成长的故事。剧中的主要
摘 要:白先勇先生的短篇集《台北人》主要书写那个时代的流变沧桑和置身动荡年代的人物的悲剧命运,其悲剧意识体现在了今非昔比,世事沧桑的“陆台之别”上,难逃时间与命运双重宿命下的“美人迟暮”的人物悲剧上,以及“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的戏剧化因素上这三个方面,其道尽了那些从大陆退居迁移台湾的各色人物在历史风浪中感知到的世态炎凉与沧桑。  关键词:白先勇;台北人;悲剧意识;小说技巧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18YJCXS152)。  摘 要:海德格尔的著作《什么叫思想》包含一种根本的关于“什么叫思想”的存在历史性的沉思,这本著作包含海德格尔对许多论题的深入探讨,其中,最可思虑者反映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的质疑,尼采的超人理论体现海德格尔对人的终极关怀,存在者之存在再现海德格尔的人本主义哲学本质,思与诗呈现海德格尔的诗性语言观。  关键词:最可思虑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