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论视角看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ui_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摘 要:《鲁迅〈故乡〉阅读史》一书,是日本学者藤井省三从事鲁迅研究的总结性学术著作。著者通过对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阅读史料的整合,透视了现代中国知识群体的阅读概况,指出了《故乡》阅读史与国文(语文)教科书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呈现了20年代直至90年代这70多年间国文(语文)教科书选录、解读《故乡》的历史概貌,突出了《故乡》作为教科书内容的历史必然性与诠释限度。著者细致入微地史料整合及拓宽视野的立意
摘 要:《故乡天下黄花》是刘震云“新写实”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用四个时期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一部乡村农民生存的悲剧苦难史。“权力”腐蚀和侵害着农民,体现着中国农民文化的荒谬特征。  关键词:《故乡天下黄花》;“权力”;悲剧;国民性  作者简介:胡洋(1986-),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研究生,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外语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研究》(项目编号:2015C433)和 2016年度钦州学院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基于外语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模式》(项目编号:2016QYJGZ21)成果。  摘 要:《精灵旅社》是一部美国动画喜剧片。影片生动活泼,情节跌宕起伏。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吸血鬼父亲抚养女儿成长的故事。剧中的主要
摘 要:白先勇先生的短篇集《台北人》主要书写那个时代的流变沧桑和置身动荡年代的人物的悲剧命运,其悲剧意识体现在了今非昔比,世事沧桑的“陆台之别”上,难逃时间与命运双重宿命下的“美人迟暮”的人物悲剧上,以及“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的戏剧化因素上这三个方面,其道尽了那些从大陆退居迁移台湾的各色人物在历史风浪中感知到的世态炎凉与沧桑。  关键词:白先勇;台北人;悲剧意识;小说技巧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18YJCXS152)。  摘 要:海德格尔的著作《什么叫思想》包含一种根本的关于“什么叫思想”的存在历史性的沉思,这本著作包含海德格尔对许多论题的深入探讨,其中,最可思虑者反映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的质疑,尼采的超人理论体现海德格尔对人的终极关怀,存在者之存在再现海德格尔的人本主义哲学本质,思与诗呈现海德格尔的诗性语言观。  关键词:最可思虑者;超
摘 要: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充满了现代意义的荒诞体验,给人孤独、虚无、彷徨而又绝望的感受。而《野草》展现的荒诞中,又蕴含着强大的反思和斗争力量  关键词:《野草》;荒诞;反思;反抗  作者简介:杨鸿涛(1996.3-),女,汉族,奉节县人,现就读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
摘 要:连接是体现篇章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汉语和韩国语篇章连接成分的使用与各自的语言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汉语作为孤立语,是语义型语言,在篇章表达上呈现“意合”特征;韩国语作为黏着语,注重语法形态的连接,在语言表达上呈现“形合”特征。汉韩篇章连接方式存在异同点。本文将分别选取汉韩经典小说《阿Q正传》和《???》及其互译本为语料来分析研究汉韩篇章连接成分在使用上的异同点,旨在更好地掌握汉韩两种语言的特
作者简介:孔思远(1996.3-),男,汉,江苏宜兴人,扬州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文赋、诗歌。  顾当年七月,科举之后,自宜兴而发,学艺于扬大,临别之情,念念不忘。故为斯赋,以赠相识。  玄月之仲,拂衣在即。起坐礼冠,意在北斗①。广陵古城,长江所依,接邗城而带邗沟,兵家必争之地;良景似秀,美女如云,肥细君②而瘦西湖,才子偏爱之处;佳肴既有,其旨亦见,美鲥鱼而鲜笋竹,食客所喜之址;琼花片羽,千古一绝
摘 要: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是其闲适派小品文的代表作。周作人以三种野菜勾勒故乡风俗画,寄托怀乡之情。《故乡的野菜》不仅秉承了周作人冲淡平和的闲适派笔法,更体现了周作人身上儒道融合的精神内核。在表达故乡情思、江南况味之外,也流露了周作人身上的物哀情结。  关键词:冲淡平和;儒道精神;物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1 
摘 要: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的文学作品中,对巴黎这座城市的描写,各有不同。文章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经过多方面的分析,对彼此对应的文学描写方式进行研究发现:巴尔扎克对巴黎的反映具有无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而波德莱尔的反映则更多是基于个人的层面,二者对城市的风貌及变化都进行了暗示性的表现。  关键词:巴尔扎克;波德莱尔;巴黎;文学风格;城市描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