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写教学浅析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ilipl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读轻写、读写割裂是目前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阅读费时费力,写作成了附庸和装饰,举步维艰,其结果使写作成了学生头疼、教师棘手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
  笔者以为,只有开“源”,才能畅“流”。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语文的运用和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反映生活和服务于生活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生活是“源”,写作是“流”,“源”开则“流”畅,“源”塞则“流”枯。阅读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是间接地认识生活,是吸收;写作是直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是表达。在阅读训练中教给学生观察、认识、反映生活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写作训练中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提高观察、认识、反映生活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动笔的习惯。这样,利用课文的例子,运用语文这个工具,由间接吸引到直接表达,循序渐进,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就能逐步达到“源头活水自然来”的境界,开创语文教学的崭新局面。如果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阅读和写作截然割裂,阅读就成了空洞的壳,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生命力。
  那么,如何开“源”畅“流”呢?
  一、开实际生活之“源”,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丰富无比的,犹如一座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使生活成为写作素材就必须得观察。学生观察生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意观察,另一种是无意观察。有意观察要“授之以渔”“授之以法”。在教《过小孤山大孤山》一文时,重在指导学生掌握作者观察景物的观察方法,立足点和角度。鼓励学生变换立足点,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事物。在写作训练《逸夫楼前的假山》中,大部分同学都能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去描述假山的形态。
  对学生的无意观察,要相机诱发。家庭生活可观察,学生生活可观察,和家长、同学逛街、上超市、游公园乃至看电影、电视,参加各种活动都应看作是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观察。这些客观的事物都会在他们的头脑里留下迹象,久而久之,就会淡化、遗忘。教学时,要注意诱发这些储存在头脑中的记忆,帮助他们在自己头脑中进行再观察、再分析、再思维而升华到用语言表达出來。在讲读《祝福》一文中祥林嫂的形象时,我诱导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自己见过的类似的人物特征。在写作训练中,学生学以致用。尤其明白了刻画人物形象要紧扣人物的“眼睛”。写出来的人物自然就鲜活起来了。
  观察生活仅靠老师“授之以法”“相机诱发”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养成勤记的习惯。为此,我要求学生将观察所得及时记录,取名《灵感见闻录》。实践证明,《灵感见闻录》的做法简单有效,它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库。
  二、开间接生活之“源”。借鉴写作技巧
  一个人的一生是十分有限而短促的,要想亲身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因此,对生活的认识除了已身有限的经历外,还得靠大量的、广泛的阅读。
  阅读是间接生活之“源”,书本是凭借,课文是例子。学生的阅读是吸引,是认识生活;写作是表达,是反映生活。
  写作是一种脑力劳动。当学生没有从读写结合的角度掌握这种劳动时,往往会表现出畏难情绪。但当他们领悟了读和写的关系,能够模仿范文写作后,这种劳动便成了一种乐趣。写作的乐趣又使他们更有兴趣去阅读,这样就形成了读写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基于上述认识,我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使读写有机结合,同步进行。我在讲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重点指导学生研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使学生体会到这些细节描写得益于一些精当的动词。在研读完毕,我不失时机地诱导学生写一段话,用上几个精当的动词。
  正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样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同步,开“源”畅“流”,形成了一个读写促进、相得益彰的语文教学新格局。
  三、开激发兴趣之“源”。拓展写作空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写作空间,我开展了“课前三分说”活动。说话训练遵循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开始只要求把话说清楚,能使别人听瞳即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以后逐渐加大难度,要求把故事见闻说得清楚、明白、有条理。事实证明:“课前三分说”熔趣味性、知识性、思维性于一炉,符合学生兴趣特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展了学生的写作空间。
  学生有了说的基础,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为了因势利导地把说的积极性引导到写上,我在班级办了“小荷才露”黑板报专栏,为小作家的脱颖而出拓展写作空间。入选专栏的习作在校刊、市刊、省刊推荐发表,并获得相应的奖项。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实践使我认识到:学习中如果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使学生在一种活跃、舒畅、欢快的心理支配下,使思想进入最佳状态,寓教于乐,寓学于趣,那么,潜在的创造力就会在跃跃欲试的冒险中爆发出来。
  总之,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语文的学习和运用与生活的关系,开生活之“源”,畅读写之“流”,帮助学生树立热爰生活的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反映、服务生活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之能力。
其他文献
被司马迁称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以其“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拥有了极高的史学价值。同时,司马迁在《史记》中展现出的极高的文学造诣也确立了《史记》的文学地位。但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与性格鲜明的人物背后,《史记》更大的价值在于其蕴含着丰富、深远的民族精神。  一、历史人物传递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是忧患精神、责任意识、团结统一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
本品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Ligustioum chuanx-jong Hort的根茎。性味:辛、温。归经:归肝、胆、心包经。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孙叔平是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争年代的洗礼(1927~1949)而进入文教战线的1。他打过仗,坐过牢,我们甚至能读到他的《狱中互赠》的《述怀》诗:"茫茫神州无乐土,几家欢笑万家哭。"解放
现如今翻转课堂几乎成了教育界一个时髦词汇,因为小到幼儿学前班,大到大学课堂,几乎每一个教育阶段都在践行这一有别于传统课堂的新型教学形式。翻转课堂顾名思义,指相对传统课堂使用颠倒化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传输和学习,它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知识的吸收方式更多样,能满足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学生,且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强化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内化为能力。 
时代发展的“数字化”,使人们的交流沟通、学习工作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近年来出现的“微信”社交平台,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它既能加强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沟通,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时间与空间。  一、微信运用于中学语文课堂的价值追求  1.创新课程的传播媒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对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微信可将教学模式优化为“课前观看微
中国远古的神话故事是文学百花园的一朵奇葩。由于其源远流长,妇孺皆知,解读相对模式化,内涵相对固定化,主题相对权威化,很多意蕴约定成俗,所以文本解读和课堂架构往往不敢越
目的观察胆结石患者手术前后系统护理效果,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一年来收治的68例胆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其采取的护理措施,分为系统护理组和普通护理组,分别记录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
2007年2月-2008年6月,我院观察室共收治因输注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钠、左克及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患者康。
目的:探讨分析CD4+CD25+调节性Y(Treg)细胞在sbJL急性白血病fAL)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08年6月-2010年10月确诊并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初诊患儿20例为A组,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