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改革何以促进深度学习——基于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探索

来源 :当代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aob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确证“大学本位”教师教育的地位和有效性、培养卓越教师的紧迫性以及响应大学“金课”建设的要求,都要求进行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师范生深度学习,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投入程度以及重视学生能够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学习结果.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三种教学策略促进深度学习.一是重视问题解决,按照“设计核心问题-转化为学习任务-完成学习任务-形成解决方案”的思路,以“核心问题”驱动学科内容的学习;二是强调项目驱动,开启“确定主题-制订计划-作品创作-成果交流”的路径,将参与科研项目设置为常规课程;三是推动知识创造,基于“深入实践发现问题-观察分析确定问题-小组合作协同创想-学习结果可视化展示-评价反馈不断改进”,设计服务于实践的学习作品.
其他文献
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不仅要关注技术的创新,更要注重学生视野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出基于OBE的分段式教学,强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把新技术转化成新思维。基于OBE的分段式线上教学模式,对原有“电机及电力拖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概括为“预习”“交流”“展示”和“检测”四个环节。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的实施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开展了任务驱动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为了使教学过程顺利开展,课前在泛雅平台中做好信息发布和学生课前自学;课中借助携带的移动终端,使用学习通实施任务驱动式线上线下互动教学,增加师生间的课堂互动和信息反馈;课后学生在泛雅平台中查缺补漏,巩固和升华所学知识。根据课程考核和评价,采用任务驱动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高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经管类“高等数学”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量大面广的一门课程,其教材的选择应遵循“适宜教学”的原则。在“经济数学微积分”教材建设中,通过适度降低理论要求、呈现数学探究过程、多元切入、通俗的表达和多层次的习题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内容处理上体现出夯实“三基”、培养能力、落实课程思政等特色。在教材建设中要不断吸收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成果,并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实现教材的更新迭代,使教材更易教易学。
自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的“社会转向”(social turn)以来,社会翻译学已成为译学研究的重要一维。中西方学者共同致力于理论引鉴、体系创新与实践探索,社会翻译学的研究队伍逐渐壮大,在研究传统、理论立场、学术目标等方面的趋同性日益凸显,学术共同体已现雏形。开展社会翻译学研究,不仅是翻译研究问题意识使然,同时也是翻译研究学科发展的应然(傅敬民2018:94)。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社会翻译学逐渐形成社会系统论(Social Systems Theory)、社会实践论(Social Practice Th
师德是教师质量的保证,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它就成为党关心的重要教育工作.在党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党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师德建设稳步推进,历经了四个阶段——新中
在线探究社区教研模式是在互联网技术支持的教研环境中,以探究社区理论为指导,以网络研修平台为主阵地,以教研共同体为主导,以问题驱动的专题研修为抓手,围绕教师的实践经验
乡土文化传承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文化传承是教育的内在功能,所以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助力.作为乡土社会的文化精英,乡村
据迄今为止的研究,鲁迅最早的译作出现在1903年,这一年,他发表了《哀尘》《斯巴达之魂》《说鈤》《中国地质略论》《月界旅行》《地底旅行》6篇译作。究竟哪一篇是鲁迅的第一篇译作,长期以来学者们说法不一。这给鲁迅研究,特别是鲁迅的早期翻译研究,造成了混乱。本文在仔细考辨的基础上厘清有关说法,认为,严格地说,《哀尘》是鲁迅的第一篇译作;宽泛地说,《哀尘》和《斯巴达之魂》并列为鲁迅的第一篇译作。《月界旅行》或《地底旅行》是第一篇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鲁迅是文学大家,也是翻译大家。鲁迅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和近现代文学
翻转课堂作为混合式教学的一种手段,具有内化知识、提升能力的方法优势。精准的教学设计和高效的实践方法,才能将该模式优势转化为实际优势。基于问题导向(PBL)的翻转课堂教学,以靶向精准的教学设计,结合学生思维特点、学习方式和行为规律的教学方法,将翻转课堂的模式优势发挥出最大的效果。本研究拟以省级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实用英语写作》为例,从理论源头、教学设计与实践等多方面探讨翻转课堂教学在达成“两性一度”要求上的具体表现和效果,希望对一流课程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
与“教育哲学”的对话可以建立在一个真实的学与教的个案之中.学习“教育哲学”会提升自身的“学养”,因为理解了:教育本质是有层次的,教育哲学就是分析与比较,引导人且愿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