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1957年7—12月号(总59—64期)分类目錄

来源 :文史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jie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其他文献
<正> 过去,曾有人认为刘勰评论《离骚》,跳出了以经义衡量文学的圈子;其“以奇论骚”对理解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有启发作用;等等。笔者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此特写出自己对刘勰《辨骚》的理解,向专家和同志们请教!
<正>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他搞所谓‘乡村建设’,有什么‘乡村建设’呀?是地主建设,是乡村破坏,是国家灭亡!”(《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以下凡引此文,均不另注)深刻地揭露了梁漱溟所谓“乡村建设”的反动实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八七九年九月给奥·倍倍尔等人的《通告信》,针锋相对地批判了德国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集团的阶级投降主义,揭露了他们的反动本质和阶级根源,精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对于指导我们当前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有着极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水调歌头·重上井阿山》,上阕热烈歌颂了祖国的沧桑变化,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发扬井冈山革命精神,把反对资本主义复辟、回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进行到底。词的开头一句是“久有凌云志”。一个“久”字,会使读者思绪如泉,浮想联翩,情不自禁地翻.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辉史册,一页页,一行行,都记录着毛主席“凌云志”的伟大实践l毛主席在学生时代,就投身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正>信仰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心理文化现象,它表现为对客观事物的崇敬、信奉。民俗信仰是民间世代传承变异而来的,受到人们普遍信奉的习俗惯例。民俗信仰既有历史性,又有现实性,既有共通性,又有地域性,属于精神民俗范畴。湖北地域环境、历史传统、居民构成的特殊性决定了民俗信仰上的地方特色。
<正> 作为与“第二模型建构系统”(Secondary modeling System,它所强调的是关于自然语言的派生性质)相对而言的“第一模型建构系统”(Primary modeling System),自1962年由A.A·扎里兹涅雅克(Zaliznjak)、V·V·伊凡诺夫(Ivanov)和V·N·托波洛夫(Toporov)提出以后,一直是苏联符号学莫斯科——塔图学派的一个中心概念。 1970年8月在塔图大学讲学时,我与伊凡诺夫教授核对了我当时的理解,此后,我于1974年把这一导出概念解
<正> 解放后,我们出版了许多古代作家的文集和古典文学的选本。选注者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贡献,对今天的青年学习过去的遗产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也有一些选注本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題,本文仅
<正> 一、問題的意义現实主义作为創作方法和文学潮流,極其深刻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現实。現实主义是在特定的歷史条件下,在时代的階級斗爭和思想斗爭的錯綜复雜底关系中形成的,并在各个不同的歷史階段上發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研究現实主义問題有助于樹立真正科学的世界文学史观,把世界文学史看成是有規律的發展过程,有助于闡明各个不同民族文学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有助于闡明每个民族文学發展的特点以及人类藝術發展的性質和方向。深刻研究这一問題可以,并且一定有助于解决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向苏联科学提出的極重大的任
<正> (一) 古代士人的社会地位,是在群雄竞起,思想活跃解放的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确立的。社会地位的确为他们人格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而人格理想的形成则标志着古代士人的生存意义追求已经开始了,隐逸便是士人人格与生存意义双重追求的结果。 西周时期,作为萌芽状态里的士人,还是贵族宗法制度里依附卿大夫的底层力量,还不能参与政治,社会的各种规范要求他们不得超出礼制的藩篱,从事越权的社会活动。进入春秋战国时代,传统的宗法体制逐渐解体,束缚人们身心自由的礼法制度也逐渐松弛起来,贵族士大夫失去对士人的支配力
<正> 一、王弼是道家的代表者王弼哲学的發展可分二期,这是有極明確的材料可以檢証的。他傾心于道家在哲学問题上的深刻的提法,以及那种不为正宗思想傳統所拘的哲学思維的解放;他的哲学便是由道家学說出發,進而大体上確立他自已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