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儿童习作的应然之道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191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个故事: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人身份的农民手工业者建造的,而不是“由30万奴隶所建造的”。其实,第一个作出这种判断的,是瑞士钟表匠塔·布克。这位钟表大师,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而被捕入狱。在监狱里,他无论如何也制作不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可入狱前在作坊里,他制作钟表的误差从来都低于1/100秒。这是为什么呢?布克顿悟到,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同样道理,金字塔这么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巨石之间连一张刀片都插不进去,那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
  的确,人只有在身心自由的情况下,才有感悟的闲暇、体验的快乐、创造的愉悦,也只有在此情境中,才能把能力发挥到极致,才能创造出奇迹。同理,习作,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可能发生!那么,何谓“自由”呢?“自由”本意指没有阻碍的状况,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换言之,就是不受束缚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其意就是让教者给儿童营造一种自由的习作氛围,让儿童在自由之中放飞思绪,无拘无束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让他们在习作中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探源:习作教学“自由缺失”的现状
  课改以来,人们喜欢用“自由表达”来体现作文教学的新理念,但我们不难发现,习作教学仍然缺乏自由。许多教师仍然没有走出以应试为本位的误区,过度讲解写作知识、强调写作技法,儿童本体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尊重,致使习作价值错位。试想,在如此过分指导、过于监管的状态下,儿童还能享受到习作的乐趣吗?还能视习作为坦途吗?
  习作本该尊重儿童的天性,呼唤儿童的灵性,张扬儿童的个性。如果教师总是把知识灌输给儿童,总是使用同一标准去衡量儿童的习作,那么儿童习作便会越来越丧失自由,毫无生趣可言。基于此,我们提出了“还儿童以习作的自由”的教学主张,让他们在较少束缚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由表达,有兴趣表达,甚至乐于表达,以此培养他们良好的写作心态,进而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二、破译:“还儿童以习作的自由”内涵阐释
  “还儿童以习作的自由”,摒弃的是传统作文的痼疾——按一定的章法和僵化的套路编造为他人言说的文字,走的是用语言包装思想的歧路,失去的是思想的自由;呼唤的是回归习作课程的原点——遵从自己的内心世界,强调自身的真实感受,抒写为自己言说的文字,走的是用思想包装语言的正道,赢取的是儿童主体人格的彰显。也就是说,“还儿童以习作的自由”,倡导的是既“立言”更“立人”。为此,习作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儿童“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语言功能,更要着眼儿童“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自我教育功能。要落实这样的习作教学主张,我以为至少要秉持以下几种观点:
  1.主体观:尊重儿童,解放儿童。
  儿童是习作的主体。著名学者张文质先生曾说:“要让孩子写出见性见灵的文字,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字,就要尊重儿童的视角。把儿童当作有独立价值的人来肯定,而不是依附于成人的定义、概念而存在。尊重儿童的视角,其价值在于对个体的尊重,还给孩子权利,让孩子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信心。这样孩子的作文才会有个性,有创造性。”这段清澈敞亮的文字,昭示我们要解放思想,尊重儿童的天性,珍视儿童的独特感受、体验和表达,不以成人的眼光去审视,不以成人的标准去考量;同时,也要着力解放儿童,在拟题、选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修改等习作的各个环节给儿童以自由和权力,顺应儿童心理,引导他们诉说真故事,倾吐真性情;此外,还要理解儿童,回归儿童立场,放下身段,用儿童的视角观照儿童的习作,如此才能读出别样的景致。
  2.课标观: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目标与内容中指出:低年段“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中年段“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从其中“写自己想说的话”“不拘形式地写下”“自我表达”等关键词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课标所倡导的习作理念,那就是“自主表达”“自由表达”“创造性地表达”。只有做到“自主”“自由”“创造”,儿童才能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才能表达自己想写、乐写的内容。因此,习作教学中,我们必须突出这些要求,并且千方百计、循序渐进地予以落实。久而久之,儿童才能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写,才能想写、能写、善写。
  3.目标观: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易”即不费力;“乐”即欢喜快活。“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指的是儿童习作时下笔轻松自如且兴致盎然,这是儿童习作的最高境界。习作教学中,我们应以此为目标,从儿童主体实际需要出发,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关注儿童的情感诉求和知识需求,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创设各种交际情境,再现各种生活场景。这样,方能唤醒儿童的生活积累,产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习作冲动,直至敞开心扉,直抒胸臆,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目的。如此,儿童才会产生一种持久、稳定、强大的内驱力,把习作当成一种快乐和享受,进而转化为更深刻、更持久的习作兴趣,为自由表达、创造性表达积蓄能量,奠定基础。
  4.教学观: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这就告诉我们,习作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指点技巧,而是营造一种氛围,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其间,在积极探究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体会和理解,进而能够有所发现,悟得观察、思考和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法。毋庸置疑,只有这样的“获得”才是深刻的!所以,习作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创设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与儿童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情境,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儿童,让他们在观察中学会观察,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在表达中学会表达,在创造中学会创造,切实地提高习作素养。当然,教师也不能“无为而治”,应适时、适当地给儿童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三、致用:达成“自由表达”的主要策略
  “还儿童以习作的自由”有别于那种规范不足、自由泛滥的“假性自由”,其宗旨在于还儿童自由表达的空间,促进儿童自由而又合乎规范地表达。因此,我们提出了如下的实施策略,意在为儿童的“自由表达”夯实基础。
  1.作前疏导:功夫在诗外。
  写作绝不仅仅是拿起笔来写在纸上那一段时间内的事情。试想,在动笔之前,如果没有一定的素材积累、语言储备、情感积淀的话,儿童能够写出作文来吗?因此,“作前准备”在儿童习作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1)关注生活,丰富源泉。
  “伟大的作品是分泌出来的,而不是被挤出来的。”习作应该是从儿童的生活中自然地分泌出来的。儿童没有生活,何以习作?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们应善于以儿童的眼光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事,并有滋有味地描述给他们听,把美好的生活展现给他们,激发他们关注生活的情感。其次,要想方设法解放儿童,切实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融入到自然、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类生活中。这样,他们就能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关注看似平淡的生活,会在自认为一成不变的生活中寻觅到许许多多有意思的事情。
  (2)留心观察,积累素材。
  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写道:“伫中区以玄览。”意思是从广阔的生活中观察万物,才能引起文思。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儿童的观察兴趣,想方设法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观察周围事物。其次,要交给儿童观察的方法,动用多种感官寻找、感受、体味,并且适当介入思维,善用想象与联想,悟理品情。第三,要及时、简要地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防止遗忘,使其成为习作的毛坯,以便到时好“取米下锅”。
  (3)强化阅读,汲取营养。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阅读是作文的桩基。没有桩基,哪来大厦?大量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儿童的语言积累,提升他们已有的言语经验,使他们养成敏锐和深厚的语感,而且能够学习到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谋篇布局的方法。阅读是一汪海洋,赋予儿童无尽的奥妙,需在乘风远航中汲取点点海浪,充实和丰富自己。
  2.作中指导:操曲而晓声。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如何才能“学会”?那就要求教师在作中引导儿童多加练习,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1)取材:唤醒生活,打开
  言路。
  取材,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教师首先要确定好话题,开拓儿童思维,向生活取材。话题的确定要考虑到儿童的兴趣,要恰到好处。其次,教师还需进行组织交流、有效引导,让儿童说真话,说真事,说真情。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儿童从素材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材料,以避免选材的盲目性。
  (2)构思:理清思路,掌握
  写法。
  构思,解决的是“怎么写”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引导儿童选取材料之后,就让他们自思自悟自写,指导并没有真正有效地介入,结果导致儿童陷入“心有言而笔难行”的尴尬境地。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借助例文,读读悟悟”“精选范文,比比议议”“联系实际,说说评评”等办法,引导学生构思成篇,以充分发挥例文或者范文的价值和功能。
  (3)立意:正确引导,深化
  认识。
  立意,解决的是“写得怎样”的问题。教师在习作指导中要积极引导儿童进行求异思维、反向思维,鼓励儿童进行多元化的思考和体悟。对于儿童的偏颇观点、消极的生活态度、暗淡的生活色彩等问题要给予及时纠正,从而净化儿童心灵,提升生活境界。
  (4)起草:得心应手,一气
  呵成。
  起草,解决的是“写下来”的问题。这一环节是儿童由模糊思维转化为具体思维、从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的过程。所以,教师要给儿童创造一个安静、安全、自由的写作环境,让儿童集中精神,用文字将所思所想所感凝固下来。此时,教师最好也能随着儿童一起习作(下水文),以陪同的方式给儿童以情动相随之感。
  3.作后引导:淘漉始到金。
  好文章,三分写,七分改。习作通过多次修改,才能如宝石一样发出耀眼的光芒。教者要重视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
  (1)加工:通览细查,斟酌
  推敲。
  加工,解决的是“进一步写好”的问题。这就要求儿童起草之后要对习作进行修改,先宏观通览,看内容和思路是否具体明确;再微观细查,看遣词造句是否通达、标点符号是否准确规范。同时也要求教师围绕习作要点,针对共性问题,给儿童作具体入微的指导,对加工修改的态度、过程、内容、方法作简要的提示。
  (2)评价:多就少改,赏识
  激励。
  评价,解决的是“持久力”的问题。“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因此,习作评价需要“人性化”,儿童辛辛苦苦写的文章,教师不应以冰冷的标准去衡量,要知道儿童习作只是一种练习,是一种过程中的学习。教师的评价应该紧扣课标,关注习作过程,尊重儿童,多用鼓励性的话语,充分表扬儿童习作中的优点,以增强其自信心,为进一步的习作灌注巨大动力。
  自由,儿童习作的应然之道。前行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问题,但只要我们勇于突破与变革,冷静思忖与应对,必将迈入儿童习作教学的“自由王国”,习作也一定会成为儿童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近月来,自参加梁启超亲属向中国第一档案馆捐赠梁先生一批未刊书信的仪式后,亟欲得知任公先生晚年书信中有无详论清华国学研究院考古发掘活动的内容。会后承柏 In recent m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的问题。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始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应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的要求,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
在语言艺术造诣上,老舍先生不光是一位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贡献卓著的创造者和奠基者,而且也是一位文学语言理论的开拓者和建树者。从下面这篇《学生腔》我们便可见一斑。何谓
12.如果你能告诉我一些情况,我将十分感激。 误:I’d appreciate very much if you would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it. 正:I’d appreciate it very much if you would tell m
尊敬的欣淼院长,尊敬的文海校长,尊敬的各位史学界前辈、专家学者以及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秋日,在九华山庄这样一个清净舒朗,自号“汤泉行宫”的地方,我们
陈嘉庚(1874-1961),福建同安县集美镇(今属厦门市)人,17岁去新加坡跟父亲从事工商业,1923-1925年间,他经营的菠萝厂、米厂、冰糖厂、橡胶厂、木材厂、饼干厂、皮革厂、肥皂
一天,我和往日一样,一边吃饭,一边习惯性地把我认为好吃的菜往女儿的饭碗里夹。没想到女儿忽然说:“妈妈,你不要再给我夹菜了,我和你的口味不一样,你就让我自己来吧!”惊讶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最宝贵的东西。”“信念是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某种理论、思想见解坚定不移的看法。它是人们赖以从事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柱,是人们
摘 要:在高中数学课堂概念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数学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概念教学;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研究方向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乔以斯和韦尔合作出版的《教学模式》被认为是教学模式理论研究开始的标志。他们把教学模式界定为“用于设计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情景或辅助情景,包括书籍、电影
三名脑出血和一名肺心病病人入院后呼吸心跳骤停。我们在用常规剂量肾上腺素复苏失败后采用2mg→4mg→8mg 剂量递增静注,使三名病人恢复了自发性血循环。作者认为当前推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