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后,我们应找回在教育中长久缺失的东西——关注人的生命——体现课堂教学中的人本思想。新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之一——“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就是要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等功能来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和谐的评价环境。
一、评价需要体现学生生命
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是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的灵魂。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支持学生的创见,宽容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苦恼,善待学生的缺点。我们应从改作的小事抓起:作业本上无大叉,有错处就点上一点,等改正后就加成对号;设立加分制,对学生造句、作文中有创意的地方或者学生自己订正对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用红笔给他加上5分、10分——这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因为老师把每位学生都视为一个有尊严、有价值的独特的生命个体,让他们发现:分数已不再是卡学生的枷锁,而是成了调节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成了学生在肯定中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我潜能的导线。
二、评价需要体现生本原则
教材中的非生命体知识也只有到了教学中的生命体的主体身上,才有可能被激活,才能产生出知识生成的新的生长点。所以,评价就要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帮助,获得激励,获得进步的动力。
1.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应重在鼓励。我班有一名学生不敢当场发言,甚至不敢读课文,一次该生读完后,我轻声在他耳边说:“想不到你读得这么好,只是声音低了一点。再来一遍,声音大一点,争取让同学们都听到,好吗?”在我和同学们的不断鼓励下,该生朗读的水平不断提高,渐渐地,他爱读课文了,也爱发言了,学习成绩提高了许多。
2.对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应重在激励他们自我挑战、自主创新。如我上《南辕北辙》一课时,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这人真是一个“傻蛋”,不会认真思考,也不听朋友的好言相劝;也有学生说,这人说的和做的不一致,告诉我们要言行一致。多好的事呀!本来可以顺利完成课时目标,这时,一个学生说:文中这个人这么做,也不是不可以。因为他的马好、车夫本领高、盘缠又多,周游世界一圈后也是能到达楚国的——因为地球是圆的。这可是我料想不到的。既周游世界,又了解各地风土人情,还能达到目的地,不是一举三得吗?我一重复,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活跃了,大家议论纷纷,最后认为:“这个人坐着马车在路上飞跑”,说明他去楚国有急事,而“马好、车夫本领高、盘缠又多”,更能说明他的事非常紧急;而且要绕地球一圈到楚国,山高路远,又有大海的阻隔,在当时交通工具落后的情况下,是行不通的。这样,有问题能说出来,还能自己解决,学生的多项素质得到培养,多种技能得到提高,不是“一箭多雕”吗?
三、评价需要体现多元原则
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技能也是多元的。我们在学生学习评价中就要注意体现这一原则。
1.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以多种方式参与活动,例如读书、思考、讨论、观察、质疑、答题、发表见解、想象探究等,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基础、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等给予积极的评价。新课改在目标上就明确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三个方面的整合,因此在评价实践中,教师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的评价。
2.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体现学生的独特个性,促进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多种、多层次评价方式的有机融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评价为主;统一性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以分层评价为主;批评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单一性评价与多样性评价相结合,以多样性评价为主;结论性评价与建议性评价相结合,以建议性评价为主;即时性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以延时评价为主。
3.需要有评价主体的积极参与。由于学生个体特点不同,优势各异,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也不是教师的绝对权利,应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学生个人与小组、学生与教师等都要进行自评、互评双向的沟通。有了被评价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评价需要艺术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因此,小学语文老师急需以艺术化的态度,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
1.评价需要幽默。贾志敏老师在执教《镇定的女主人》时,上课开始,一学生错把课题解释成了“慌乱的女主人”,全班哄笑,而贾老师却风趣地说:“我看你才是慌乱的小姑娘哩!”女孩含羞而坐,以后每回提问,小手依然举得那么勤。后来在学生读课文时,贾老师还特意请了她:“请刚才那位慌乱的小姑娘来读。”女孩听后笑容绽放,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读了起来。不难发现,老师一句善意风趣的话语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抚慰了学生的焦灼的心灵,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评价需要生动。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恰当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评价更富有感染力。形象的评价语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领略到了语言所创设的丰富意境,唤醒了学生丰富的联想。
3.评价需要及时。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片断,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如在执教口语教学《保护有益的小动物》时,易老师创设了一个捕杀动物严重的村庄的情景,让学生想想有什么办法保护小动物?这时,一位学生说:“可以把这个村庄的人都杀掉,从别的地方移一些喜爱小动物的人过来。”此语一出,四座皆惊:这办法简直是愚蠢至极,甚至是惨无人道的。该生也觉得此办法太欠妥当,满脸通红悄然坐下。老师一时也愣住了,她迟疑了片刻,说:“同学们,你们说这办法好吗?大家讨论讨论。”这话引来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最后,在总结中学生说道:人是最高级的动物,更应该保护。关爱生命,这是文明社会的表现。村民捕杀动物的行为固然令人痛恨,但应通过教育批评或法律手段来使他们悔改。在肯定学生的认识之后,易老师说:“大家能够多学这些知识,要感谢谁?”于是,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刚才“犯傻”的孩子……在老师的巧妙评价引导下,课堂收获了不曾预约的精彩:学生从中受到了人文教育,学到了法律知识,感受到了宽容的美德,真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评价需要体现学生生命
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是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的灵魂。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支持学生的创见,宽容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苦恼,善待学生的缺点。我们应从改作的小事抓起:作业本上无大叉,有错处就点上一点,等改正后就加成对号;设立加分制,对学生造句、作文中有创意的地方或者学生自己订正对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用红笔给他加上5分、10分——这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因为老师把每位学生都视为一个有尊严、有价值的独特的生命个体,让他们发现:分数已不再是卡学生的枷锁,而是成了调节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成了学生在肯定中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我潜能的导线。
二、评价需要体现生本原则
教材中的非生命体知识也只有到了教学中的生命体的主体身上,才有可能被激活,才能产生出知识生成的新的生长点。所以,评价就要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帮助,获得激励,获得进步的动力。
1.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应重在鼓励。我班有一名学生不敢当场发言,甚至不敢读课文,一次该生读完后,我轻声在他耳边说:“想不到你读得这么好,只是声音低了一点。再来一遍,声音大一点,争取让同学们都听到,好吗?”在我和同学们的不断鼓励下,该生朗读的水平不断提高,渐渐地,他爱读课文了,也爱发言了,学习成绩提高了许多。
2.对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应重在激励他们自我挑战、自主创新。如我上《南辕北辙》一课时,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这人真是一个“傻蛋”,不会认真思考,也不听朋友的好言相劝;也有学生说,这人说的和做的不一致,告诉我们要言行一致。多好的事呀!本来可以顺利完成课时目标,这时,一个学生说:文中这个人这么做,也不是不可以。因为他的马好、车夫本领高、盘缠又多,周游世界一圈后也是能到达楚国的——因为地球是圆的。这可是我料想不到的。既周游世界,又了解各地风土人情,还能达到目的地,不是一举三得吗?我一重复,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活跃了,大家议论纷纷,最后认为:“这个人坐着马车在路上飞跑”,说明他去楚国有急事,而“马好、车夫本领高、盘缠又多”,更能说明他的事非常紧急;而且要绕地球一圈到楚国,山高路远,又有大海的阻隔,在当时交通工具落后的情况下,是行不通的。这样,有问题能说出来,还能自己解决,学生的多项素质得到培养,多种技能得到提高,不是“一箭多雕”吗?
三、评价需要体现多元原则
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技能也是多元的。我们在学生学习评价中就要注意体现这一原则。
1.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以多种方式参与活动,例如读书、思考、讨论、观察、质疑、答题、发表见解、想象探究等,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基础、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等给予积极的评价。新课改在目标上就明确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三个方面的整合,因此在评价实践中,教师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的评价。
2.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体现学生的独特个性,促进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多种、多层次评价方式的有机融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评价为主;统一性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以分层评价为主;批评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单一性评价与多样性评价相结合,以多样性评价为主;结论性评价与建议性评价相结合,以建议性评价为主;即时性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以延时评价为主。
3.需要有评价主体的积极参与。由于学生个体特点不同,优势各异,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也不是教师的绝对权利,应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学生个人与小组、学生与教师等都要进行自评、互评双向的沟通。有了被评价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评价需要艺术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因此,小学语文老师急需以艺术化的态度,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
1.评价需要幽默。贾志敏老师在执教《镇定的女主人》时,上课开始,一学生错把课题解释成了“慌乱的女主人”,全班哄笑,而贾老师却风趣地说:“我看你才是慌乱的小姑娘哩!”女孩含羞而坐,以后每回提问,小手依然举得那么勤。后来在学生读课文时,贾老师还特意请了她:“请刚才那位慌乱的小姑娘来读。”女孩听后笑容绽放,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读了起来。不难发现,老师一句善意风趣的话语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抚慰了学生的焦灼的心灵,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评价需要生动。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恰当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评价更富有感染力。形象的评价语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领略到了语言所创设的丰富意境,唤醒了学生丰富的联想。
3.评价需要及时。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片断,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如在执教口语教学《保护有益的小动物》时,易老师创设了一个捕杀动物严重的村庄的情景,让学生想想有什么办法保护小动物?这时,一位学生说:“可以把这个村庄的人都杀掉,从别的地方移一些喜爱小动物的人过来。”此语一出,四座皆惊:这办法简直是愚蠢至极,甚至是惨无人道的。该生也觉得此办法太欠妥当,满脸通红悄然坐下。老师一时也愣住了,她迟疑了片刻,说:“同学们,你们说这办法好吗?大家讨论讨论。”这话引来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最后,在总结中学生说道:人是最高级的动物,更应该保护。关爱生命,这是文明社会的表现。村民捕杀动物的行为固然令人痛恨,但应通过教育批评或法律手段来使他们悔改。在肯定学生的认识之后,易老师说:“大家能够多学这些知识,要感谢谁?”于是,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刚才“犯傻”的孩子……在老师的巧妙评价引导下,课堂收获了不曾预约的精彩:学生从中受到了人文教育,学到了法律知识,感受到了宽容的美德,真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