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四方 龙凤吉祥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112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是瓷文化的发源地。中国陶瓷手工业发展到清代,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朝廷的关注以及督陶官的努力,同时借鉴其他手工业门类和国外的艺术工艺,创造出了很多新的品种,如珐琅彩、粉彩、各种颜色釉、仿生瓷等,争奇斗艳,无与伦比,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所谓的前三朝,使陶瓷生产进入了我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粉彩是乾隆朝瓷器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品种之一。文章通过鉴赏清乾隆款粉彩花卉龙凤耳描金开光镂雕寿字四方瓶,以期让大家了解乾隆粉彩的魅力。
  关键词:清乾隆;粉彩;四方瓶
  1 中国瓷器发展简略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是瓷文化的发源地。从春秋战国原始青瓷的出现,到汉代的进一步发展;从唐、五代“南青北白”的初步成熟,到宋代各大名窑的异军突起;从元代青花瓷的辉煌成就,到明代各种瓷的未有之奇;从清代瓷器顶峰的千秋光华,到近代的历尽沧桑,瓷器发展的沿革也昭示着瓷器文化的发展脉络。
  中国陶瓷手工业发展到清代,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朝廷的关注以及督陶官的努力,同时借鉴其他手工业门类和国外的艺术工艺,创造出了很多新的品种,如珐琅彩、粉彩、各种颜色釉、仿生瓷等,争奇斗艳,无与伦比,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所谓的前三朝,使陶瓷生产进入了我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
  2 乾隆时期瓷器生产的特点
  由于乾隆本人和宫廷的大量需求,瓷器的生产除继承康熙、雍正时期烧瓷的工艺技术和器形外,还刻意地求精、求奇、求巧,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使乾隆时期的陶瓷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造型精美,色彩斑斓,图案新颖,繁复多姿。特殊品种亦为一代之奇,尤为突出的是工艺技巧,几类鬼斧神工,使人叹为观止。《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载有“清瓷至乾隆而极盛,器式之多亦莫与伦比”之语。
  3 粉彩瓷器成就
  粉彩瓷器是康熙时期开始出现,在雍正、乾隆年间已形成的一个瓷器品种,是在明清五彩瓷器的基础上和珐琅彩瓷的影响下创烧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彩瓷制品。时至至今,粉彩一直是我国彩瓷制品装饰的主流。其所用颜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经过不断探索和研制而创造成的一类色料,其化学组成是在低温玻璃釉中掺入一定比例的金属氧化物作为着色剂配制而成。所用釉料借鉴了珐琅彩的制法,在白色彩料(玻璃白)中引入了砷作为乳浊元素,用这种白料与其他色料配合,使各种色料都含有一定量的乳浊剂,当画面经750摄氏度左右的焙烧时,其乳浊效果给人以“粉”的感觉,故被人称为“粉彩”。
  粉彩绘画图案是在烧好的素瓷上先用玻璃白打底,再以国画的技法用彩料描绘纹样,再用炉火烘烤而成,是一种釉上彩绘。
  粉彩的装饰工艺一般需经过设计过稿、绘画、填色、染色、烧成等工序,而且在准备彩料时要将其研磨成极细的粉末状。
  粉彩的特点除了具有立体、粉润、清逸之感外,还具有色彩丰富、光泽晶莹、画面更富于国画传统风格的特点。一经出现便受到了广泛欢迎,其生产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其优秀作品一直是收藏市场的宠儿,广受中外收藏者的关注。
  4 清乾隆款粉彩花卉龙凤耳描金开光镂雕寿字四方瓶外形赏析
  此清乾隆款粉彩花卉龙凤耳描金开光镂雕寿字四方瓶是由内、外两部分组成。瓶身内部从瓶颈部和肩部的结合处用四块泥片镶接而成一个近似正方柱体,约高18厘米,宽10厘米。在立柱的上下口沿又用泥条做了横接,上面的横接泥板与外层瓶身的肩部镶接,起固定方柱体的作用。下面与胫部相连。瓶身外部,从瓶的口沿到底足足墙均为泥片拍好成型后镶接而成。整个瓶身通高约37厘米,敞口,口部呈正四边形,边长约8.3厘米。方形束颈,在束颈中央的四条边棱上泥塑竖接镂雕变形凤耳。颈部向肩部外撇,与腹部交接处的边沿上泥塑横粘镂雕变形龙耳。肩部与腹部的交界处为腹部的最宽处,约为9.5厘米。腹部呈倒梯形,边角线从腹部最宽处渐收,至胫部与底足镶接。腹部四面镂空。开窗镂空纹饰里面露出的是器里面的四方立柱体外面所描绘的粉彩人物。胫部呈正梯形,足部截面为正方形,长约13.5厘米。足墙宽且高,宽1.5厘米,高约1.4厘米,外墙直立,内墙外倒。底足下凹,底足中央书蓝釉方形款“乾隆年制”四字。瓶遍身底釉施绿釉,绿釉之上满绘花卉纹饰,花卉纹饰中绘多种吉祥纹饰。纹饰用金彩描绘轮廓更显富丽。器物的内里和足底施绿釉,绿色浅淡,绿中闪黄,表面形成折光不强的微小皱纹。
  四方瓶的纹饰分为十一层,瓶的口沿描金。第一层为折沿处在红釉底上用描金手法绘画的一周回形纹,金色堂皇的回形纹和富丽醒目的红釉形成鲜明的色差对比,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感应,显示出器物的豪华。第二层为口沿下方的以黄釉为主描绘的覆海水江崖纹,海水江涯的外轮廓是用淡褐色勾勒。第三层为颈部的主题纹饰——一朵回旋盘曲的宝相花,花心、花蕊、花瓣分别用浅绿、淡黄、胭脂红、蓝彩等颜色,用留白、描金等技术手段,呈现色彩的缤纷以及器物的繁缛富贵。主题纹饰宝相花的四个角用四朵盛开的鲜花环绕,釉色分别是红色、蓝色和黄色。四方瓶颈部的四面纹饰中,相对两面的纹饰相同。主题纹饰的正上方用淡黄色勾勒描绘出一只正面形象但略有变形的蝙蝠,然后用蓝彩,采取点绘的方法,点染被勾勒的蝙蝠纹饰。四面的蝙蝠勾勒绘点手法、颜色相同。所不同的是,四面纹饰中两两相对的蝙蝠纹饰下面的万字纹连贯的飘带的颜色是不同的,有红色和黄色两种。在主题纹饰宝相花的下方有两朵相对的盛开的花朵,也分黄色和蓝色两种。花朵之间的枝蔓用如意勾连,如意头之下是红釉描金的寿字。第四层纹饰为一周如意纹,如意纹之间是杂宝纹。如意纹是用红釉描金勾勒,青花蓝彩填充作为茎脉。在一周四组的如意纹之间,用黄釉绘画盛开的鲜花显得灵动活泼。一周如意纹之下是第五层纹饰,一周红釉彩的回形纹,用描金红釉弦纹和上下分隔。第六层纹饰是肩部的花果龙纹。每一面都用青花点绘双龙,龙腾空矫健,两两相对,两条龙之间是如意花果纹。邻面之间的交棱处用红釉和黄釉绘画如意花朵点缀,使纹饰显得紧凑。第七层纹饰是腹部的主題纹饰。其内容是在盛开的花果纹和旺盛的枝蔓中,用描金开光,开光内是镂雕的纹饰,内容和器物里面的人物纹饰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立体的比较完整的画卷。描金开光纹饰的四个角都对应的是一只蝙蝠,四周则绘满花卉。开光纹饰上为一个圆形红釉圈,圈内同样用红釉描绘寿字。腹部的折沿处为第八层纹饰,是一周红釉绘画的卷草纹,卷草纹之间间隔着蓝釉绘画的圆圈纹和花纹。腹部和胫部交接处为第九层纹饰,为一周蓝釉回形纹。第十层纹饰为覆莲瓣纹和杂宝纹。第十一层纹饰为红釉底之上描金的回形纹。   针对以上赏析,涉及开光、镂雕、拍片、夹心四个概念,我们在这里对此做个简单介绍:
  ①开光:瓷器装饰的一种构图方式,又称“开窗”。是在器物的显著部位以线条勾勒出圆形、方形、棱形、扇面形、云头形或花形等多种形式的蓝框,框内绘各种图案,起到突出主题纹饰的作用。此法好像古建筑上的开窗见光,因此而得名。南宋吉州窑、金代耀州窑及金、元时期的磁州窑等窑口,普遍使用开光装饰。元、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上更是大量运用开光技法进行装饰,并有所创新。乾隆时期,粉彩转心瓶、夹心瓶或转颈瓶腹部开光加镂空技法,堪称一绝。
  ②镂雕:陶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此技术及其工具在我国出现得比较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刻划纹饰,透雕花纹。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黑陶把杯,把柄上就有多种镂空纹饰。汉代到魏晋时期的陶瓷香薰都有镂雕纹饰。宋以后镂雕技术日益发展。清乾隆时期这项工艺达到艺术顶峰。镂雕是使用金属工具,在半干的坯体上按照原定的图案将坯体镂空,形成各种图案。镂雕技术能充分显示出坯泥的质量和镂雕师傅的高超的技术。
  ③拍片:陶瓷器成型的一种工艺,是指将和好的泥先用粗布包裹后,用木板拍打,拍打到一定程度后,再用类似于擀面杖的木棒进行擀揉,使泥片更加滋润,同时使泥片面积变大。当达到要求的尺寸后,再用一种专门刨泥用的刨子将泥片刨得更加平整。刨完之后,用肉眼基本看不出泥片的薄厚。此时,由经验丰富的师傅口含一口水喷在泥片上,根据泥片对水的吸收的快慢和颜色的深浅来判断薄厚。泥片制备好以后,再根据需要切成块。为了保证出现残品后能迅速补充,而且必须保证和原来的性质一样,必须制备出余料(同一块泥里的)。
  ④夹心:顾名思义,就是指瓷器内里的夹藏的另一件瓷器制品,是藏在器物的腹部的,如乾隆时期的转心瓶、转颈瓶等里面所谓的胆也叫夹心。
  5 清乾隆款粉彩花卉龙凤耳描金开光镂雕寿字四方瓶器形和纹饰的寓意浅析
  5.1 器形的寓意
  瓷器的器形是指器物的外观形状。瓷器的器形一般是指口部、颈部、肩部、腹部、胫部、底部和足部的形状,以此来判断其烧造的时代和窑口。瓷器的不同器形也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先民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非常敏感,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做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以更好地满足自己生产、生活、娱乐和情感的需要。他们对事物观察产生的敏感情趣,反映到瓷器上,也就促成了不同器形的产生和发展。同样,对瓷器的不同器形的认知和鉴赏,也能发现先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足迹。同时,瓷器的器形也是瓷器鉴定不可或缺的项目和依据。此器物为四方瓶,四方镶器造型,寓意天下四方。
  5.2 纹饰的寓意
  对中国文化而言,在“本质上属于德行文化,人伦效法自然,自然也被人伦所化,自然万物不是作为独立的对象与人伦分离,而是作为人伦的参照物、象征物、隐喻物而存在”。通过物像、谐音、巧妙的组合,表达人们美好的意愿、吉祥的祝福、美好的追求、心灵的期待,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博大智慧和传统的民族风。如北宋李公麟说,“圣人制器尚象,载道垂戒,寓不传之妙于器用之间,以遗后人,使宏识之士,即器以求象,即象以求意,心悟目击命物之旨,晓礼乐法”,充分阐明了这个道理。
  中国瓷器在装饰风格、纹样等方面都以独特的方式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典型的华夏民族风格,沉积着浓郁的东方民族气息。因此,可以说我国灿烂的传统陶瓷文化是传统民族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影响全人类的陶瓷文明。
  综合整个器物的纹饰,我们可以分析通晓中国传统文化的乾隆帝制做此器物的心里初衷:
  ①莲花是具有佛教意义的装饰题材,莲花被奉为佛门圣花,也是人们热爱生活、渴望幸福的传统表达形式,承载了华夏民族心中对莲花的圣洁之情。同时也有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性,暗喻清廉之意。
  ②菊花多在百花凋零之际盛开,在华夏文化中被视为不畏强暴、坚毅的象征,同时也含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牡丹被称为“花中之王”,自唐以来,被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寓意富贵、吉祥、美丽、喜庆等祥瑞。
  ④回形纹寓意连绵不断、子孙万代、吉利深长、富贵不断头。
  ⑤卷草纹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的忍冬草。忍冬草因严寒不凋零而得名。其连续回转、延绵不断的造型样式与印度佛教生死轮回的教义相契合,暗喻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
  ⑥蝙蝠纹饰在清代瓷器上尤为常见。蝙蝠的形象原本不算好,但“蝠”与“福”谐音,契合人们追求幸福的心愿。
  ⑦桃纹是传统寓意纹样,《神异经》载“东方有树高五十丈,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和羹食之令人益寿”,所以桃被看成是长寿的象征。桃纹和福纹组合在一起,寓意福寿两全。
  ⑧描金团花图案,精美细致,饱满华丽,象征吉祥如意、团圆美满富贵兴旺。
  ⑨海水姜牙(江涯)纹:寓意福山寿海,也带有一统江山的含义。
  ⑩宝相花又称“宝仙花”“宝莲花”,传统吉祥纹样之一,盛行于中国隋唐时期。相传它是一种寓有“宝”“仙”之意的装饰图案,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他花叶。尤其在花蕊和花瓣的根部,用圆珠做规则排列,像是闪闪发光的宝珠,加以多层次渲染,显得富丽、珍贵、故名“宝相花”。宝相是佛教徒对佛像的尊称。宝相花则是圣洁、端庄、美丽的理想花形,是集中了牡丹、蓮花、菊花等花卉的特征,经过艺术处理而组成的图案。
  k海棠纹饰是瓷器的纹饰,古人云:“海棠盛于蜀,而秦中次之。其株倘然出尘,则俯视群芳,有超群绝类之势。而其花甚丰,其叶深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约如处女,非若他花冶容不正者比,盖色之美者惟有海棠。”
  l弯带纹饰寓意谐音“万代”。
  m龙纹是中华民族最为典型的陶瓷装饰纹样之一,表现古代传说中神通广大、兴云布雨的动物——龙。   n凤纹是中华民族最为典型的陶瓷装饰纹样之一,传说中的神鸟,是美丽、吉祥、富贵的象征。
  o卍字纹是陶瓷器装饰的原始纹样,是典型的宗教纹样。卍字本是一种原始符号,起源于亚洲中部和东部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时期,可能与原始宗教萨满教有关。其形象是人类自身形态或骨骼形式。用来显示灵魂不死的祖先崇拜观念。后世佛教取其符号,代表轮回。中国秦汉时期,陶瓷器物上已有卍字纹出现。明清两朝在瓷器的纹饰上流行起来,卍字的四端可做四方连续展开,形成卍字锦文,连绵不断,俗称“卍不断”或“卍字不到头”,来比喻长久不断之意。单一的卍字寓意轮回不断。
  综上所述,清乾隆款粉彩花卉龙凤耳描金开光镂雕寿字四方瓶的整体寓意是为民求福、保福、纳福、佑福,期盼福源连绵不断。龙耳与凤耳结合的寓意,为龙凤呈祥。蝙蝠、宝相花、弯(万)带(代)、如意、寿字、莲瓣纹饰等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福寿连绵、如意万代。开光纹饰为镂雕的亭台楼阁、耸立的高山、长青的松柏、缭绕的祥云。在这其中,更有体态婀娜的青春女子或手把摇扇在台阶之上,绿竹之旁、牡丹花丛中玩耍,并配有“天下多佳人,国色呈吉祥”的诗文;或在庭院台阶之上焚香祷告,祈求苍天护佑,并有“闲来有初心,亭立玉芳姿”的诗文;或在庭院中兰花之旁、山石芭蕉叶下,横笛吹奏,诉说着哀怨或情思,配有“今日好闲心,和韵传四方”的诗文;或在庭院的怪石花树旁凝神赏花的情形,并配以“玉肤白似雪,明净色如神”的诗文。画中的女子情形与外层的镂雕纹饰,再加上诗文的相称,显得雅趣而又别致,生动而又传神。画中的婀娜女子也仿佛是在仙山中修炼的仙女,这也是对理想中生活的浪漫追求与表现。海水江崖,寓意期盼基业江山绵延万代的理想。瓶身的纹饰是用丰富圆润的线条把繁茂舒展的枝叶和盛开的花朵联系起来,充分表达了间叶(建业)有成的美好愿景。借助多种寓意吉祥的花卉、寿桃、龙纹、凤纹、海棠、弯(万)带(代)、宝相花、寿字、如意、菊花、牡丹、回形纹、卷草纹、蝙蝠、祥云、松柏、高山等纹饰,通过巧妙的布局设计,用流畅的线条,娴熟的笔法,鲜明的色彩,把各种美好的向往充分地表现出来,正所谓“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6 清乾隆款粉彩花卉龙凤耳描金开光镂雕寿字四方瓶的艺术成就
  此器物器形方正端庄,纹饰精美,稳重中带有秀美,端庄中透着凛然。成型工艺繁杂高超,集拍片、堆塑、镂雕、镶接等多种工艺为一体。遍身施多种釉,色彩鲜艳,发色精准,巧妙无比。如此众多的色彩施在一个瓶体上而无一瑕疵,非常难能可贵。更何况在瓷器的烧造过程中,多种配方的不同色釉,需要在不同的烧成气氛乃至经过多道工序方能制成。例如,其中既有高温铜红釉,又有矾红釉、深绿釉、浅绿釉、粉红色釉、蓝釉、深黄釉、浅黄釉等诸多高温、低温色釉以及描金工艺。至于釉下彩的青花,则需要用钴蓝料呈色。所有这些必须分别在还原或氧化”的不同的气氛中,用600~1300”摄氏度的高低温度各自烧成,而且要在同一件器物上给予充分表现。不知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才能成功。也许只有在乾隆盛世那种“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的时代背景下,在集历代制瓷工艺之大成的客观条件才能出现。另外,从成型工艺上,方形器的制作难度要远大于圆形器物,在制瓷行业内,自古就有“宁做十圆不做一方”的说法。此器物不仅为方形器,而且又是由多块泥片横接,器里又有方形夹心,其制作难度可想而知。同时,器物纹饰又蕴含着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和向往。因此,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以其高贵的出身必然成为宫廷皇家的御用之物,它不仅是当朝统治者的喜爱,更是现在大收藏家、博物馆的瞄逐对象,价格一直不菲。
  综上所述,这只清乾隆款粉彩花卉龙凤耳描金开光镂雕寿字四方瓶,可以说是充分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制瓷水平,繁复之极,精巧之致,在工艺技巧方面达到了高超绝伦的高峰。
  的确,这些极易破碎的瓷器,与那些曾经穷天下之力、尽天下之财而完成的浩大恢宏的古代工程,到现在只剩下了一片废墟相比,在当时这些瓷器看似是微不足道,但今天它却依然如故地闪烁着中世纪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光辉,使现在的我们能领略到先人们卓越的智慧和勤奋的精神。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1]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2]郑鹏.景德镇瓷艺纵观[M].江西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3]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4]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11.
  [5]谢天宇.中国瓷器收藏与鉴赏全书[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6]李家治.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7]吴隽.古陶瓷科技研究与鉴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律海明,古陶瓷高级鉴定师,中文系文学学士学位。现任中国收藏家协会民族艺术品收藏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文物艺术品物证鉴定研究所特聘专家,中国暨南大学客座教授,景德镇市东方古陶瓷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收藏家协会瓷器部负责人,中管科(北京)文物鉴定中心特聘专家,中国六维辩证文物物证鉴定研究所特聘专家,浙江婺州博物馆终身顾问。参与中国检验检疫学会关于陶瓷艺术品科技鉴定规范团体标准之科技检测标准的制定。著有《华夏瓷之韵 灿然民族风》《青白世界 流彩千年》《律海明论文集》《瓷器纹饰里的中华》等专著。在《艺术品见证》《文物鉴定与鉴赏》《收藏界》《收藏参考》《中国收藏家》《理财与文化》《中国航班》等刊物上發表数十篇论文,积极参与和提倡对高古瓷器的民间保护和收藏,倡导和推广与传统鉴定模式相结合的微观鉴定方法。接受《当代中国》《东方之子》《南方日报》《中国文物网》《东方养生》《财富圈》《商业文化》《理财与文化》《北京社区报》等多家刊物及媒体的采访与独家报道。作为嘉宾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接受了关于宋瓷方面的座谈,参与了国家大型电视节目《博物探究》栏目的讲解,并且是浙江金华电视台《古今鉴宝》栏目的主讲嘉宾,《玩家说宝》栏目的特约嘉宾。
其他文献
摘 要:铜镜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唐代是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期。宣城市博物馆收藏唐代铜镜40面,形制有圆形、葵花形、菱花形等;主题纹饰有人物故事、瑞兽葡萄、瑞兽鸾鸟和花鸟等,制作精良,照映出欣欣向荣的大唐社会风貌。  关键词:唐代铜镜;纹饰;宣城  铜镜,亦称“铜鉴”“照子”。正面光亮,清晰可鉴,可正衣冠,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铜镜背面多有花纹或铭文,折射出时代特征与审美情趣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教育是当今博物馆界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随着博物馆教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国各大博物馆积极转变角色,认真践行“以人为本,以教育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我国纪念馆较多,纪念馆与博物馆同中求异,重在“纪念”二字上。陈嘉庚纪念馆秉承陈嘉庚先生的“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理念,营造核心优势,注重服务网络的建设与特色建设,在“引进来,走出去”的形势下,以此来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纪念性博
期刊
摘 要:现阶段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在石窟文物的保护中,但其数据利用率低的问题依然存在。下阶段的任务应系统深入地规划石窟文物数字化建设,将文物保护与研究、数字化技术和文化艺术整合為一体,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公众。  关键词:龙门石窟;石窟文物数字化;建设  文物是脆弱的,也是不可再生的,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文物日渐被人们重视,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龙门石窟是集建筑、造像、碑刻为一体的石窟群,始凿于北魏孝文帝
期刊
摘 要: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各地市新建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是,由于运行经费、专技人员、文物数量、场馆规模等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中小型专题博物馆的发展现状良莠不齐。文章以许昌塔文化博物馆为例,从立馆站位、名家指导、精准选题、创新手段、社会效益等方面做出初步分析探讨,对地市级中小型专题博物馆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专题博物馆;创新;许昌;塔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
期刊
摘 要:春秋战国时期,高淳先后为吴、楚、越诸侯国属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淳境内陆续出土了许多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兵器和生产工具,为青铜器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文章对高淳博物馆馆藏的部分珍贵青铜文物进行了介绍,以期为研究我国南方青铜文化与传统礼制、生产状况和社会风俗等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两周;青铜器;地方特色  高淳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南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
期刊
摘 要:陈洪绶作为明代著名的画家,其人物绘画艺术独树一帜。对陈洪绶的人物绘画进行学习和研究,总结其人物绘画艺术特征,加深对陈洪绶绘画艺术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试图从绘画题材的选取、绘画造型特征、线条和设色运用几个方面解读无锡博物院收藏的陈洪绶《三教图》,分析陈洪绶道释绘画艺术的特征,从而更好地认识其在明代画坛的地位,以期给予读者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陈洪绶;三教图;道释人物画  明代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对古籍的释读及资料的考证来讨论古代建筑的兴废,并选取明代信州信美亭为考察对象,考证出其建筑的准确位置、修建时间、意义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信州;信美亭;谈纲  信州自古被誉为信美之地,山川秀美,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市井繁华,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据文献记载,信州曾建有信美亭,但现今已不复存在。本文结合同治十一年(1872)《上饶县志》收录明成化年间广信知府谈纲所撰写的《信
期刊
摘 要:南海《更路簿》已然到了急需保护和传承的地步,如今各大高校已经开展关于《更路簿》的课题研究,作为博物馆宣传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更路簿》的知识传授给小学生。文章根据对《更路簿》的了解研究,阐述开展针对小学生的关于《更路簿》的社教活动的必要性及社教活动策划方案等问题,在普及文化遗产知识、保护传统技艺、进而构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意识、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更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公众参与博物馆的活动日益增多,为了让博物馆更好地服务公众,让大量事实数据提供依据,越来越多的公众调查报告应运而生。文章从这些公众调查报告的现状出发,分析调查报告中公众参与的特点,认为博物馆要重视调查结果、提供公众参与平台等;公众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博物馆,宣传当地文化;这样公众才能更好地参与博物馆建设,博物馆才能更好地服務公众、服务社会。  关键词:调查报告;公众参与;博物馆  
期刊
摘 要:网站作为互联网产物,在公众和博物馆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从网上浏览博物馆信息,体验博物馆文化。文章以安徽博物院网站为例,探讨博物馆如何加强网站建设,发挥博物馆在“互联网+中华文明”中的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安徽博物院;网站  1 引言  实体博物馆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不能保证人人都能有机会欣赏到博物馆中的藏品,实体博物馆的空间有限性保证不了我们能欣赏到曾经展陈过的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