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镜观大唐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eng_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铜镜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唐代是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期。宣城市博物馆收藏唐代铜镜40面,形制有圆形、葵花形、菱花形等;主题纹饰有人物故事、瑞兽葡萄、瑞兽鸾鸟和花鸟等,制作精良,照映出欣欣向荣的大唐社会风貌。
  关键词:唐代铜镜;纹饰;宣城
  铜镜,亦称“铜鉴”“照子”。正面光亮,清晰可鉴,可正衣冠,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铜镜背面多有花纹或铭文,折射出时代特征与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以及艺术价值。从最早有考古发现的齐家文化到清末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铜镜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金属器物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产生影响最普遍的实用器,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宣城市博物馆收藏的铜镜数量丰富且成序列,现藏有战国至清代的铜镜475面,琳琅大观,美不胜收。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多元开放。继两汉之后,铜镜制造业在唐代又达到另一高峰。唐代铜镜的制作技术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工艺上锡和银的合金比例加大,使镜面更加光洁,映影更加清晰;造型上形制不一,除圆形外,出现菱花形、葵花形、方形、八角、亚形等镜形;装饰上多采用浮雕式,不施地纹,构图简洁美观,纹饰摆脱了两汉以来神秘怪诞的气氛,纹饰更贴近社会现实,多以鸾鸟、瑞兽、花卉及人物故事等内容为主。
  宣城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向皖南山区过渡地带,自古就盛产铜和锡等矿产。商周时期,皖南宣城一带铜矿采冶业兴起。在汉代,宣城为丹阳郡的郡治所在地,丹阳郡是唯一设有铜官的郡国,所产铜名为“丹阳铜”,盛极一时,赞誉很高。在唐代,宣城为上州大郡,是江南五大中心城市(润、越、宣、苏、杭)之一,人丁兴旺,经济发达,凭借丰富的矿藏资源、“驰禁”的冶金政策和规范的冶金制度、优越的水运资源,宣城一带铜矿采冶依然繁荣。宣城市博物馆也因此得天独厚,收藏唐代铜镜40面。这些铜镜形态多样、纹饰丰富、制作精良,照映出欣欣向荣的大唐社会风貌。
  1 人物故事镜
  1.1 唐月宫纹镜
  1986年宣州西南郊出土,直径14.6厘米,缘厚0.5厘米,重581克。八瓣菱花形,镜背纹饰以一周凸弦纹分为内外区,内区中为一棵大桂树,树干虬曲,中部盘曲成镜钮,上部为桂树枝叶,排列稀疏有致,树左侧为一玉兔直立,耳竖起,前肢握杵捣臼,下有一跳跃的蟾蜍。右侧为嫦娥翩翩起舞,外区饰八朵流云纹。平素缘(图1)。
  月宫纹镜是流行于盛唐及以后的人物题材镜的典型品种。嫦娥窃取灵药奔月的传说,先秦时已流传,到唐代,月宫的故事进一步演化成为美丽和富于情趣的神话。此镜保存完好,质地精纯,色泽光亮,净白如银,光彩夺目,造型典雅别致,纹饰精美生动。宣城市博物馆现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人们使用手机扫描该镜后,镜上嫦娥、月宫画面就跃然于人们眼前。
  1.2 唐真子飞霜镜
  直径15.2厘米,缘厚0.3厘米,重367克。圆形,龟钮,荷叶形钮座。钮座下方有山石池水,池中伸出曲柄荷叶,叶上伏龟;上方为祥云绕山托月、仙鹤展翅飞翔;左侧饰一长者端坐在竹林前,抚琴于膝,身旁有几案,案上置物;右侧饰一只鸾鸟在两树前展翅扬尾,翩翩起舞。素缘(图2)。
  真子飞霜镜是唐代人物故事镜中多见的题材之一,因出土的铜镜中有“真子飞霜”铭文而得名。这类铜镜有些无“真子飞霜”铭文,但纹饰完全相同。从镜背装饰的祥云、飞鹤、仙人等内容看,此类镜描绘的应是当时流传的神仙故事。对“真子飞霜”的解释,目前较普遍的说法是真子为人名,即真孝子,飞霜是古琴曲调十二操之一“履霜操”的別称。
  2 唐瑞兽葡萄纹镜
  直径19.5厘米,缘厚1.2厘米,重1208克。圆形,伏兽钮。以凸弦纹双线圈将镜背分作内外区。内区环钮浮雕六只瑞兽伏卧在葡萄枝叶间,形体丰腴,有的回首,有的侧身,姿态各异;外区饰有八只飞鸟,其间饰以葡萄及枝叶。高直缘,内侧饰有流云纹(图3)。
  瑞兽葡萄纹镜主要流行于盛唐、中唐时期,是唐代独有的镜类。瑞兽葡萄镜把当时流行的两种纹样相结合,瑞兽代表祥瑞,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六朝、隋、初唐的铜镜上已颇为流行;葡萄,又作蒲桃,自汉武帝时张謇出使西域带回中国内地引种成功,唐代广泛种植,象征着多子多福的葡萄纹饰也流行开来,因此瑞兽葡萄纹镜有“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的美誉。宣城市博物馆馆藏有三面瑞兽葡萄纹镜,圆形,大小略有差异,纹饰基本相同。文中详述的这面铜镜形体厚实,铸造工艺精湛,纹饰构图繁缛,造型圆润饱满,体现出富丽堂皇的盛唐景象。
  3 唐双鸾瑞兽葵花镜
  唐双鸾瑞兽葵花镜,1978年宣州杨林莲州出土,直径22厘米,缘厚0.5厘米,重1179克。八出葵花形,圆钮,八瓣莲花形钮座。钮座左右各饰一只鸾鸟,展翅翘尾,脚踏花枝,相对而立,钮座上、下各饰一只瑞兽,形体壮硕,昂首扬尾,足踩祥云,同向奔驰。窄素缘(图4)。
  传说鸾为赤色五彩,鸡形,《山海经》载:女床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纹,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因此唐镜上多用鸾凤为主题纹饰。此镜镜体颇大,制作精细,布局生动活泼,花鸟云兽,各具姿态,形象逼真。
  4 花鸟纹镜
  花鸟纹镜是流行于盛唐、中唐时期最为绚丽的镜型之一。花鸟纹饰灵动自由,华丽多姿,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也充分反映出唐代人对生活的热爱。
  4.1 唐双鸾花枝葵花镜
  1984年宣州北门土炮台出土,直径12.4厘米,缘厚0.4厘米,重355克。八出葵花镜,圆钮。钮两侧各饰一只鸾鸟,曲颈展翅扬尾,相对而立;钮上饰有一只折枝花,两片花叶托起一朵盛开的重花瓣;钮下的折枝花为两片花叶托起盛开的莲瓣。素缘(图5)。
  此镜造型美观,鸾鸟俊美,花叶吐芳,争妍斗艳,欢快清新。
  4.2 唐雀绕花枝菱花镜   直径9.5厘米,缘厚0.4厘米,重159克。八瓣菱花形,圆钮。纹饰以一周凸棱分内外区。内外区均饰四雀绕钮,展翅飞翔,雀间配以缠枝花叶;近菱边处饰有一周弦纹,每瓣菱边内饰缠枝花叶。素缘(图6)。
  此镜形制小巧,镜背布满花枝,飞雀穿梭其间,生动活泼。
  4.3 唐折枝花鸟镜
  直径18.9厘米,缘厚0.4厘米,重563克。圆形,圆钮。环钮饰对称的四蝶纹,四蝶展翅向外飞舞;绕蝶对称分布四株折枝花,四花分为两组,一组叶片宽长,一组叶片较短,顶部均饰盛开的花朵;折枝花间有四鹊展翅扬尾,同向飞舞。窄素缘(图7)。
  此镜枝繁叶茂,花朵盛开,蝶鹊飞舞,清新明快。
  4.4 唐六枝花镜
  直径25.1厘米,缘厚0.6厘米,重1848克。圆形,圆钮。钮外三只鸟和三株小折枝花相间环绕,小折枝花同形,均为两叶三花苞。其外六株大折枝花等距离分布,大折枝花分为两种三组,相间排列,一种为枝叶细长、枝头花苞待放,另一种为大小叶片中花朵盛开。大折枝花外围一圈凸弦纹,弦紋与镜缘间饰六朵流云纹。素缘(图8)。
  折枝花镜有四枝花、六枝花、八枝花形。此镜镜体颇大,制作讲究,流云飞鸟,花团锦簇,错落有致,繁而不乱,是唐镜中的精品。
  4.5 唐宝相花纹菱花镜
  1985年宣州孙埠镇窑厂出土,直径14.3厘米,缘厚0.6厘米,重571克。八瓣菱花形,圆钮。钮座为大小两组叶形花瓣,每组四朵,相间排列。座外以一周凸弦纹分镜背为内外区,内区对称分布四朵同形宝相花,六片螺旋式花瓣,中有花蕊,外围六边形花边,四朵宝相花间饰有大叶形花瓣,外区四飞蝶、四花瓣相间分布。素缘(图9)。
  宝相花镜是流行于中、晚唐的镜类。宝相花是将某些自然形态的花朵(主要是荷花)进行艺术处理,变成佛教艺术中特有的花卉形象,既有吉祥美好的寓意,也体现出唐代礼佛、尚佛的社会形态。此镜色泽光亮,构图疏密有致,纹饰华丽规整。
  一面面绚丽多姿的唐代铜镜,凝结着能工巧匠的智慧、勤劳,承载着大唐气象的壮丽、包容,在历史长河中永远散发人文、艺术之光。■
  参考文献
  [1]周怀宇.唐代皖江明珠:宣州的崛起与进步(一)[J].宣城历史文化研究,2013.
  [2]宣城市博物馆.宣城市博物馆藏镜集珍[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8.
其他文献
摘 要:筒瓦是古代建筑屋面的重要构件之一,宋《营造法式》对其制作、修整工艺记述较为详备。“解挢”是《营造法式》内记录的一道修整筒瓦内部的工序,代表了宋代官方规定的筒瓦修整的最高标准;“瓦削”是北朝时期“瓦文”中记录的一道制瓦工序。通过对文献、已有研究成果和不同时期考古发现筒瓦实物的考察,初步廓清了南北朝以来筒瓦内部修整技术——“解挢”与“瓦削”的做法、流布、功能、使用等情况。“解挢”是在“瓦削”的
期刊
摘 要:中国书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结晶。书画因其自身的特质,非常容易受存放环境的影响,温湿度、光照、有害气体、微生物及人为因素等都会对其造成损坏。做好书画藏品的日常养护和科学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合理利用馆藏书画资源,通过将做好展览、搞好学术研究、开发文创产品等多方面的工作进行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与价值,为推动博物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齐白石的绘画虽以草虫花鸟最为著名,但人物画也在其艺术生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齐白石衰年变法之后的人物画。在变法期间,齐白石的人物画也相应变异升华,初步形成了简练、风趣、雄健的粗笔写意风格。  关键词:齐白石;天津博物馆;肖像画  在天津博物馆收藏的齐白石众多作品中,有两件巨幅人物画像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分别是《汉关壮缪像》与《宋岳武穆像》。  1 创作背景  《汉关壮缪像》与《宋岳武
期刊
摘 要:石碑内容分为给示严禁、杜卖屋契两部分。通过解读碑文和查阅文献,发现第一部分内容是民办消防机构——普清局的消防警示,进而解读了清代安庆消防机构和设备。第二部分内容为普清局购置房产时签订的不能赎回契约,考证了普清局的位置和设置原因。  关键词:给示严禁碑;杜卖屋契凭证碑;普清局  近日,在安庆城区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一通石质碑刻。该碑文系楷书,碑长135厘米,宽70厘米,厚12厘米,石质呈青白色
期刊
摘 要:清代闵贞写意人物画是西安美术学院博物馆的藏品,文章以作者接受修复其人物画立轴为例,简述修复过程及方法的应用。  关键词:古旧字画;修复理念;保护修复  1 基本信息简述  1.1 作品介绍  《醉仙图》立轴为清中期闵贞所作,纸本水墨,画心纵81.5厘米,横49.9厘米。图中画一老者醉态之状,身着素衣,席地而坐,庄重而自在。运笔逸笔草草,酣畅淋漓。整个人物的描绘中五官最为精妙,醉态的嘴微微上
期刊
摘 要:山旺是举世闻明的化石产地之一。硅藻土页岩中保存有大量丰富的各门类精美化石,是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及地层对比必不可缺的依据,一直受国内外古生物学者的高度重视,被誉为“化石宝库”。  关键词:洪荒印记;山旺;动物化石  山旺的动物化石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别。  1 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在山旺动物群中的主要代表是昆虫,如室长足蜓(图1)。山旺昆虫化石种类丰富,保存完整,有
期刊
摘 要:客家炒米糖是极具客家特色的传统食品之一,承载着无数客家人的舌尖记忆。炒米糖原材料虽然为大米、黄元米果等寻常食材,但是它制作讲究、工艺传统,需借助爆米花机、风箱、专用的成型工具木框等进行传统工艺及古法加工。文章从馆藏品研究着手,记录整理客家人逐渐消失的炒米糖传统手艺。  关键词:文物藏品;客家炒米糖;传统手艺  江西客家博物院是展示客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馆藏有大量客家民俗生产生活用具,不少物
期刊
摘 要: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日渐提升,设计人员在对室内空间予以设计的时候,不但应注重设计品质,还需格外关注人文还有文化要素的融入。借助对室内环境的设计,帮助使用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相关文化设计要素的熏陶和感染,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于传统文化要素的传承。在室内设计阶段,部分人会存在一个担忧,即过分注重传统文化要素的融入会不会间接造成这一设计和当代社会有所隔阂,亦或是无法很好地融入周
期刊
摘 要:绥化市博物馆馆藏一通皇清诰封奉直大夫刘府君宜人祖姓孙太君“万古流芳”墓志碑(简称“孙氏碑”),它是绥化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有关绥化开辟的实物载体资料,文章即以“孙氏碑”中所提供的有限信息,参以地方文史资料中零星的相关记载,考证北团林子(今绥化市区)正式设治的时间。  关键词:绥化市博物馆;“孙氏碑”;碑文;设治  绥化市博物馆馆藏一通镌刻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花岗岩石碑,其上
期刊
摘 要:安徽博物院收藏了一锭民国胡开文制地球墨以及赴美参加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并荣获金奖的得奖证书,这锭墨选料上乘,制作精美,文化内涵丰富,是清末民初有识之士想要改变落后的状态,“振兴实业,开通民智”,积极“加入国际团体”的历史见证。  关键词:地球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南洋劝业会;陈琪  安徽博物院藏有一锭民国胡开文制地球墨,该墨直径12.2厘米,厚1.5厘米,重365克。呈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