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拨动那根情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qinhui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我感叹于吉诺特先生对教师角色的理解,更觉得这也是对班主任的箴言。因班主任岗位工作的特殊性,吉诺特所说的决定性因素的作用力量也就不言而喻了。学生形形色色,教育工作庞杂繁琐,每一位班主任都得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之中,劳神费心,要不断地释放自己的爱心与热情。我也在努力地实践着,乃至在班主任工作的那些细微处。
  
  一、从细微处显爱心
  
  “润物细无声”,老师的形象是一个无声的符号,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时老师的行为远比语言更能打动人心。记得有一次测试,安静的教室里不时传来打嗝的声音,同学们不禁掩口偷笑。我寻找着声源,悄悄地走过去,低下头,拍拍她的肩,轻声地说:“打嗝哪,喝口水吧,那样会好一些。”我当时这样做,只是希望教室里能够安静些,不要影响其他同学的测试。这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情,我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没想到这对学生而言却极其难忘。在她的作文中,她这样写道:“老师,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轻轻的一句话语,但是却让我感受到您是多么亲切啊!”在这篇习作里,我读到了一颗细腻的、充满感激的童心。教师不经意的举动都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即便是一个微笑的眼神。虽然这些行为对我们来说微不足道的,但“细微之处总有情”,有时反而是这些不经意的动作会深深地打动学生。因此,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应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侃侃而谈,而更多的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上那无微不至的关怀。
  
  二、由细微处抓育人
  
  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我深刻地认识到,六年级这个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容易产生已经长大成人的感觉,很多事情不希望有人在背后指手画脚,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感受。很多时候,大声的号召或厉声的训斥都远比不上一个细微的动作。记得刚搬进新教学楼那时候,由于地面等特殊原因,学生拖地总是拖不干净,于是,我拿起拖把,当着大伙的面把地板重新认真仔细地拖了一遍。同学们看着,学着我的要领,模仿着我的样子,站在旁边的同学都抢着来干,并说:“我来我来,你看我也能行。”我用自己的行为,用这无声的语言告诉他们:老师就是这么做的,你们也应该这么做。于是,学生们也渐渐地掌握了拖地板的方法。人们常说:“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作为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时时刻刻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不仅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也是他们生活行为上的标尺。“不积步,无以至千里”,“治大国者若烹小鲜”,对学生的教育也应该从千千万万个小事抓起,从细微处着手。
  
  三、于细微处架设心灵之桥
  
  对于家长来说,总希望自己孩子的成绩能越来越高,尤其是毕业班家长,他们的这种想法就更加明显。可是他们却忽略了孩子的想法,或者说没能很好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想问题。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每次测验,我就害怕,尤其是分数出来以后,不敢回家告诉父母。如果考了95,他们会问:‘怎么没考97啊?’,如果考了99,他们也会问:‘怎么没考满分啊?’假使说考砸了,那就更不得了了,回家肯定挨骂得‘狗血淋头’了。他们关心的永远只是分数而不是我……”看到她的这篇文章之后,我马上找她谈心,引导她明白,父母关心儿女的成绩也是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他们对孩子的爱l心,做子女的应理解父母。随后,我又和她的家长交换意见,共同商讨如何全面来关心孩子的成长。现在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的想法又时常被父母所忽视,所以他们认为自己与父母之间有代沟,存在着隔膜。如果说教育是触及心灵的交流,那么该如何拉近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距离呢?其实,他们之间正是缺少一座沟通的桥,一座可以拉近彼此心灵的桥。而班主任就应该担当起架设这座桥梁的任务,不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的很多细微之处,以真心、真情、真诚去感化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学生和家长架起一座心灵沟通之桥。久而久之,学生和家长必定都会感受到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真诚,他们也会以真诚来对待老师。课余时问,学生只要有空,总爱黏糊在我的周围,和我海阔天空地交谈;节假日,我也常收到学生和家长发给我的短信,向我表示节日的问候……这样,无疑也为老师和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架设起了心灵之桥。
  教育关系到人的发展,是最需要教师“用心”去实践的。班主任工作是具体而又细致的,只有从细微处着手,关注学生的性情,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断地给予引导,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微笑里,心悦诚服地自觉接受教育。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
  班主任要做的工作就是:洒下阳光让学生灿烂开朗,营造环境让学生健康地成长。
其他文献
从语言的产生根源来看,语言是离不开实践的。恩格斯指出:“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是惟一正确的解释。”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让学生完成一定书面或口头作业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了解教学效果。其优点是能普遍了解学生情况,进行横向比较和总结。但存在问题也很明显。从评价目标看,重知识评价,轻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潜能评价;从评价的内容看,重知识、能力的评价,轻学生的情感态度评价;从评价的方法看,以教师评价为主,轻学生间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评价产生的作用看。评价低的学生易生自卑情绪。可见,课堂教学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我国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打造高效课堂,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针对“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打造高效课堂”这一主题,本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我们收获颇多,但困惑也不少。  一、怎样才算整合——对整合内涵的深入理解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这是大整合论。但是
新课程理念下,艺术教师首要任务到底是什么?是探索教学方法,是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是转变自己的教师角色?几年来,我走过了茫然、疑虑、探索和反思教学道路。经过几年的摸索,我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里去。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着五岁小宝宝逛商场。商场很热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孩子却突然拽着妈妈的衣服,一个劲儿说害怕,哭闹着要回家。妈妈很奇怪,蹲下身来,想抱起孩子,就在这时,
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笔者受广东省教育厅委派,赴香港担任小学语文教学顾问。在港期间,除了指导教师的语文教学外,也要上一些示范课。笔者谈谈自己在示范课中是如何实施语文读写结合。    一、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思考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语文教学的读与写的紧密联系。笔者在香港支教时,特别强调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认为这既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然而数学又是抽象的,对于刚接触学习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  实践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第一,实践操作是学生智力活动的源泉。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很强,善于抽象思维,但容易出现漏题、抄错题等现象,导致无法正确把握和处理数与符号的信息,大多数人把这样的错误归咎为“粗心”。  真的是学生太“粗心”了吗?在粗心现象的背后,难道就没有其他更本质的原因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观察与思考,我初步探明了学生“粗心”的根源。    根源之一:知识掌握不熟练——欲速不达    一年级上册数学的
阳光,寓意温暖、生长、闪光、照亮、透明、成熟……所谓阳光评价,就是要赋予语文课堂这些新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让课堂进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赏识与鼓励:让评价焕发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因此。教师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思去发掘学生的优点。
在忙碌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中的第一课时时常被人们忽略。不管是观摩课、竞赛课还是评优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教学研究人员、专家或学者也很少针对第一课时进行分析研究,很少对我们第一线的老师作具体的点评。而我们一线的老师,拿到一篇课文后,也只是钻研如何把握教材,如何设计精彩的环节,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至于教学第一课时,我们总是用一成不变的模式。很少花心思去想。  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
科学探究是新一轮科学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  科学探究活动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重点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领悟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探究、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