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环境的创设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从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一些重点篇目,让学生自己拟题,同学回答,小组积分,展开比赛。这样可以拨响学生思维的琴弦,使其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文章中的绝大部分知识点学生都能找到,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正切合目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阅读教学 实体情境 竞赛情境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的重头戏,历来被语文教师所重视。要想提高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质量,达到教学预期目标,从学生角度讲,仅仅想靠提高智力水平是不能奏效的。因为紧张高级的智力活动是艰苦的脑力劳动,缺少意志、情感、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支持,是难以在学习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情绪、情感、意志,而人的情绪、情感和兴趣、动机的产生均受外部世界情境刺激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新异、宜人的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提高课堂情绪的兴奋性。针对阅读教学的特点,因文而异创设恰当情境,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大有裨益。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创设如下情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实体情境。指有形的、实在的物体,物况情境。
  如说明文教学可展示实物、标本、参观;记叙文教学可在课前组织或布置学生带着有关问题,有目的地观察、了解,使学生取得对教学内容的第一手印象、材料,回到课堂后,引导学生将所见所感用口述或笔记等形式进行“显影”还原。如我教说明文单元时,要写说明文,我就带学生去参观,回来后,学生很容易地就写出了较好的文章。这种做法实感性强,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学生在快乐中领略了主题,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回头再学课文,就容易理解了。
  二、联系情境。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触发创造思维的境界,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索、思考。如学习《春>之前,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诱发学生的想象力,由此联系到“百花争艳”、“欣欣向荣”、“朝气蓬勃”、“青春活力”、“希望之光”“一年之计在于春”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联想丰富了,理解课文也就容易了。再如,小学阶段学生曾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节选《三味书屋>,上中学后又学了全文,我请学生谈谈全文与节选有何不同,同学们纷纷提出,篇幅增加了,环境不同,内容也丰富了。在此基础上,我又针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提出问题:为什么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联系在一起呢?同学们认为:“三味书屋”主要是写童年乏味的学习生活,而“百草园”则是童年的乐园。通过一番议论,大家统一了认识:通过对三味书屋中枯燥乏味生活的记述,批判了禁锢和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教育制度:而对于活泼童心的抒发和对百草园有趣生活的描述,又在与书塾生活的强烈对比中,深化了这一中心。
  三、语言情境。指通过教师的语言描绘,把学生带入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情感和想象。正如苏 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学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情绪和效率。”语文教学较其它学科更注重语言艺术,它使景物描写绘声绘色,阐述事理通俗明白,能化抽象为具体,使被说明的事物有形象感,栩栩如生。语文教师最有条件使教学语言跌宕起伏,富于鼓动性,强调逻辑停顿,语气转换。有时可以慷慨激昂,有时可以如春风拂面,有时可以戛然而止,这样能使学生情绪波澜起伏。语文课堂上也有条件讲究幽默艺术,巧施妙语警句、双关语、笑话、格言、谚语等,来改善教学活动中的紧张气氛。例如,每篇课文就像一首乐曲,都有情感基调,教师的语言就要沿着这个基调来把握文章的情感教师从跨入教室第一步起就像演员进入角色,沉浸到课文的情感境界中去。如讲授《春》,教师的语言基调应该是明朗欢快,充满向上的活力。讲授《最后一课》则是严肃、沉重、压抑的。教师教授时的语言特点,显现了教师的情感体验,必然会迅速传递给学生,为理解课文打下情感基础。
  四、问题情境。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从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一些重点篇目,让学生自己拟题,同学回答,小组积分,展开比赛。这样可以拨响学生思维的琴弦,使其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文章中的绝大部分知识点学生都能找到,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正切合目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思维是从疑问、惊奇开始的。”而问题情境便是由此应运而生的。
  五、竞赛情境。伟大的革命家秋瑾说过:“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教学心理学的“声誉动机”是激励强度最大的一种学习动机,而竞赛则是激发声誉动机的有力手段。中学生自尊好胜,上进心强,而阅读课可供竞赛的名目、动机比比皆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理地运用各种竞赛方法,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用抽签方法来解决文言文背诵问题;新课伊始,进行朗读比赛,促进学生主动预习课文;分析课文,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拟题,答题,小组比赛积分;展开习作,让学生提出修改意见等等。竞赛一般分个人和小组,或男生女生进行,既调动个人学习热情,又充分利用集体的约束功能。竞赛采取分项累计分的方法,又给学生创设了“下次再比高低”的机会,使大家的积极性长盛不衰。當然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最佳效果,开展竞赛前教师要作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
  凡此种种,最终的目的就是借培养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来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产生具有创造性的聪明才智。
其他文献
目的:慢性肾脏病矿物质骨代谢紊乱(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 CKD-MBD)发生于慢性肾脏病早期,与慢性肾衰竭患者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死亡的重要预
目的: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S.pn)是一种定植在人体鼻咽部的重要病原菌,可引起肺炎、急性中耳炎、脑膜炎、败血症等严重侵袭性疾病。WHO最新研究表明肺炎链球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科学的原则和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为实现班集体共同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学习、生活等方面教育的活动,它是琐碎的,繁忙的。然而,毫无疑问小学班主任工作绝不仅仅是以上这些共同的特点,它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小学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密切相关,需要班主任老师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倾注更多的精力和爱心。小学生的年龄跨度在个人的一生中
《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要求加强教学的过程性、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育方式上,更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思想品德的综合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我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进
微笑是一种欣赏,一种简单,一种坦荡,一种宽容……课堂上常魅力四射,极富感染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使学生产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微笑正好有此神效。微笑,一个多么美好的表情, 它体现着人们的友善和真诚, 沟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天天与富有个性的、 活蹦乱跳的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来说,微笑则显得尤其重要,不仅是对学生,也是对自己。但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因此许多教师多喜欢板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段名言。这颗心是对学生的挚爱之心,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之心,是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奋斗之心。春风秋雨,斗转星移,弹指一挥间,我已在这孕育生命、播撒阳光的“土壤上”耕耘了十一年。在工作中,我与我的学生同喜共忧,一起学习,一起进行课外活动,我们的心交融在一起,我从学生那里得到了无穷的乐趣和力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认识到做一名班主任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实验已经成为化学教学的灵魂。目前的化学实验教学通常是把一切条件都告诉学生,学生在实验中照方抓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对他们究竟要做什么、怎么来做、要达到什么目的,实际上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这种不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验问题思维能力的做法,充其量只是使学生获得了一些表面的陈述性知识(实验现象),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往往并没有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而这里要讨论的是如何落实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