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家,都是一场告别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ang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像家乡的客人
  在北京,坐在公交车上,看到上来一对祖孙。奶奶60多岁,孙女五六岁。车子很挤,没人让座,老人左手抓着吊环,右手拉着孙女,一老一小在颠簸的车上歪歪倒倒。
  我赶忙起身,叫她们过来坐。
  


  奶奶笑得很腼腆,说着我听不懂的方言,我明白她是在感谢我。看她们坐好后,我别过头去。我内心一阵疼惜,仿佛那个老奶奶就是我的母亲,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牵着她的孙子、孙女——虽然我知道母亲并不会来北京生活。
  母亲在老家带着孙辈们生活,她在她熟悉的环境中,方言、柴垛、田地、池塘……可母亲熟悉的这些,对我来说却逐渐陌生了。
  我与我出生的土地不再有血浓于水的那种感觉。那儿发生了好多事情,包括父母的生活,我都错过了。因为错过,父母的衰老才这么直接明了地呈现在我眼前。
  我是自私的,我不愿回家乡生活。我疼惜父母,我寄钱,我买东西,我做各种各样的弥补,可我就不愿回去跟他们生活在一起。
  我回家乡看他们的时候,终究还是要离开。我就像个客人,不融入他们的生活,也不牵涉到他们的琐碎中去。我潇潇洒洒地回去,清清爽爽地离开。
  于是,每一次回家,都像是一场告别。
  一切都在衰老和剥落
  母亲做饭的时候,我拍照;父亲看电视的时候,我拍照;侄子们在墙上贴卡片,我也拍照。母亲问:“拍这么多做么子(做什么)?”说话时,她把炒好的菜端到桌子上,我又拍了一张。
  过去,我觉得时间长得不能再长,就像是暑假无事睡在竹床上,听门外知了一声一声叫个不停,时间像是满溢的水一般淹没了我。而现在,我觉得一切我熟悉的,都在衰老和剥落。
  眼睛能看到的,比如说母亲脸上的皮肤,不再如过去那般紧致,手一揪就可以拉起一层皮;再比如父亲,一看电视就仰在沙发上睡着了,连呼噜声都没有。我默默地关注着他们走路、说话、吃饭、发呆……趁他们不注意,我就拍一张。
  我知道我无法阻挡他们走向衰老的速度,唯有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切。
  晚上陪他们看电视,母亲躺在床上,侧着身子看;父亲坐在沙发上,手中拿着遥控器,嘴巴却张着睡着了。
  他们吃饭的时候还争执了一会儿。父亲说家里新盖的房子主要是他的功劳,而母亲只是做些洗衣服做饭之类的小事。母亲听了很生气,说拌水泥、挑水的工作都是谁做的?“没有我在后方支援,你还盖得了房子?”两人都冷着脸不说话。
  我忙打圆场:“好了,好了,你们两个谁都离不开谁,房子是你们两个一起盖的。”
  老两口赌着气,谁也不理谁。我一会儿看看父亲,一会儿看看母亲,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将近40年,磕磕绊绊一直到今天,如果他们当中谁先离开了,另外一个该怎么办?
  我没头没脑地想。
  又要一年了
  在家的那些天,母亲总想着法子做好吃的。我说做点家常菜就好了,她还是忙个不停。
  隔天要走了,母亲一会儿过来问:“要不要喝香飘飘?要不要喝参汤?干鱼要不要带一些?”吃饭的时候,又说:“在外面别跷着二郎腿,要放开,要懂礼貌。”我说:“晓得晓得,我都这么大了。”母亲笑笑:“噢,我忘了。”
  我不敢看母亲的眼睛,怕不小心就掉下泪来,偶尔碰到了,就赶紧挪开。这使得她不知道该怎么对我才好。她一直在我身边走动,摸摸这个,看看那个。我问她:“手还痛不?”她说不痛。我又说:“你看起来一直都没老。”她说:“是啊。你父亲看起来倒是老好多。”
  母亲做好饭,让我去叫父亲。推开房门,电视开着,父亲坐得离屏幕特别近。我叫了他一声,他没答应。走近去看,他低着头睡着了。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他醒了过来,迷怔地看我。我说吃饭啦,他费劲地起身。
  去厨房时,他问我是不是明天走,我说是的。他点点头:“又要一年了。”
  我喉咙一紧,没有说什么。
  吃完饭,母亲在厨房洗碗,我在拍照。她看看我,说起一个细节:“上次你在房间里锁着门写东西,你小侄儿打不开门,就跑过来跟我说那是他的屋子,为么子你要锁门。”
  她把擦好的碗放下,又继续说:“虽说是小孩子的话,终究说出了些事实。他们毕竟只是你侄子,你还是需要有自己的依靠。等我和你爸不在世了,你一个人咋办?”
  第一次听到母亲说离去的话,心里一阵生疼。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将来我要过好些年没有父母亲在世的生活。那是怎样的生活,我无法预知,也不敢预知。
  离别的火车站
  走的那天早上,母亲煮了十来个鸡蛋,又炖了鸡汤、炒了一桌子菜。我说吃不完,她说那也要吃。
  吃完饭,父亲看着我说:“我找了一个画匠,帮我画了遗像。画得好好,你要看一下不?”我忙说:“不看。”他笑了笑。
  父亲准备用电动车送我去火车站。他推出电动车,母亲在后车厢放了个小板凳,我背着双肩包坐了上去。车子开动了,母亲和侄子们站在路口向我挥手。
  我看了大侄子一眼,他的个子到了母亲的肩头,过不了几年,就是一个少年了。他现在9岁,当年我9岁时,父母也不在我的生活中,我逐渐学会了一个人去面对未知的世界。而他还好,有我的父母在。
  父亲把车子开到了公路上,我拿着相机不停地拍他的背影。他问:“有么子好拍的?”我说:“你别管。”他又说:“去年我心口痛,吸不过来气,你哥把我送到医院去抢救,我又活过来了。”我大吃一惊:“我怎么一点儿都不知道?”父亲又笑笑:“这个有么子好说的?都过去了。”我大声说:“再出这样的事情,一定要告诉我。”父亲说:“好好好。”
  到了火车站,离发车还有一个小时,父亲陪着我站在火车站广场上。我认真地打量父亲,他身子极瘦,背弓着,前额的头发秃了,剩下的头发是花白的,脸色蜡黄,一看就是生病很久的样子。我喊了他一声“爸”,他疑惑地看着我。
  我让路人帮我们拍照,我紧紧搂着他的肩头,他乖乖地靠在我身上。“一、 二、 三。再来一张。一、 二、 三。再来一张。”路人边拍边指挥道。父亲说:“好了,拍这么多张做么子!”我说:“你别管。”他又好脾气地陪着我多拍了几张。
  拍完照,我撵他先回家去。天一点点暗下来了,我担心他回去太晚不安全。他说:“你一个人在这里……”我推他走:“没事,你快回去。”他不情愿地走了,上了电动车,转头,往车站外面的大路上开去,不一会儿就不见了影子。
  而我一下子像是失去了所有的力气,坐在地上,像个傻子似的哭得一塌糊涂。
其他文献
20年里,她与小鲜肉、偶像和大叔谈过情,把爱的各种滋味都尝了一遍,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沉淀出了最好的“我”。  娱乐圈的“黄金剩女”林心如,终于把自己嫁出去了。  男权社会里,一个女人再成功,年龄始终是硬伤。比如我们会说李嘉欣:“39岁,终于挤进豪门了。”以及说林心如:“40岁,再不嫁就没人要了。”  满20岁就该考虑终身大事,超过25岁就是剩女,这是我们对女人婚龄的定义,仿佛女人最大的结婚理
期刊
20年婚姻,怀孕8次,流产4次,她带着满身伤痛回到香港,重新打拼事业。70岁回首再看,前尘往事已是过眼云烟。这位慈祥的老人说,人生就是一笑而过。所以,笑看人生。  “人是因为有希望才能活下去。”话剧《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中,女主角“叶樱”反复念出这句台词。  叶樱的饰演者是70岁的郑佩佩,苦了半生,若非始终怀揣希望,她就成就不了今天的自己:41岁离婚,公司破产,净身出户,一贫如洗;独自抚养4个
期刊
未来知识更新的速度一定更快,要生存,就必须持续不断学习,拥有不间断的创造力。  而要让孩子经得起挑战,父母必须了解他的潜质,培养他对生活的热情、主动求知的能力。  快乐才能自主学习  有的父母会把自主学习等同于放纵孩子,“他想学的时候再让他学。”但自主的核心其实是:让孩子觉得学习很棒,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如此才学什么都没问题。  亲子教育专家李伟文常和孩子们讨论每天怎么过、多少时间玩、多少时
期刊
婚姻是这个世界上最微妙的契约关系,签订时必须是两个人自愿,结束时却只要其中一人不想维系即可。“爱我一辈子”可以是期望,却不能变成强制性的要求。这个世界上谁也不欠谁的。  一位大姐跟我哭诉,她和老公结婚12年,孩子也10岁了,老公却要跟她离婚。她又伤心又愤怒,反复跟我说:“结婚那天他跟我发过誓的,这辈子都不会跟我离婚,现在他背叛了我,他就是一个大骗子。”  我问了她三个问题:  1.这个世界上有没有
期刊
以史为镜,以老一代为镜,以他国为镜,找到中国孩子提升竞争力的几条途径。  以史为镜:大家族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的大家族,往往有一套可以在任何时代都屹立不倒的教育观为底蕴。以史为镜,从过去的家族历史中,可以找到提升竞争力的长久之道。    曾国藩是晚清名臣,他如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其家族真正实现了“长盛不衰、代有人才”。两个儿子中,曾纪泽是著名外交家,曾纪鸿是著名数学家;孙辈中,曾广钧23岁即中进
期刊
学校授予知识和文凭,家庭发掘和强化孩子的潜能,引导他们的人生观,  最终到社会来检验竞争力高低。    现在的孩子怎么都是:在家里横、在外面怂?明明用了最开明的教育方式去引导他,尊重了他的自由和选择,提供了最好的资源和平台,可就是怕面对外面的世界,老依赖父母去解决棘手的问题。  3岁的孩子如此,23岁的还是这样!  有人说,这是制度造成的,废除高考,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升中国孩子的竞争力;有人
期刊
缺乏耐性,过于自我,及时行乐,习惯为懒惰和失败找理由,觉得成功一定有捷径可走……90后身上出现的问题,是否也会出现在95后、00后以及10后身上?  未来趋势    竞争力是什么?这个话题的热度在2016年初,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完虐李世石、宣布AI占领围棋界的新闻正热时,达到一个巅峰。  未来,我们能竞争过人工智能吗?现在让孩子学什么才能在未来不失业呢?  有人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采访台湾著名生物学作家
期刊
前段时间,因为工作和买房首付资金的压力,我变得异常烦躁,和刘先生吵架N次。脾气非常温和的他,被我气得挂电话、大声讲话。当我们一一沟通,解决了所有问题时,我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踏实感。  当时,我需要在北京工作一段时间,但我不太适应,晚上不想讲话,就想写文章。他在电话里和我沟通买房的事,我非常不配合。他说我几句,我就变得很敏感,以为他不爱我了,讲很多不中听的话。他生气地挂断电话,我更加难过了。  过了
期刊
换了个人当主角,爱情和婚姻还是一样千疮百孔。  但是那个爱她的人,再也不会回来。  一段想要隐藏的婚史    天色有些暗,晓荷从公司出来,直接上了何岩的车。车子刚要启动时,她从后视镜里看到了靠近的徐斌。她强装镇定,跟何岩说突然想起还有个事要处理,就赶紧下了车。  她将徐斌拽到旁边:“不是让你别到公司找我吗?”  “打不通你的电话。圆圆高烧,哭闹了一个多小时,嗓子都哑了。刚才一直跟你打招呼你也没看见
期刊
我最恨的人  我的父母原本很相爱,父亲也十分疼爱我,但在我六岁那年,他们离婚了。从此以后,父亲在我的脑海中,成为了人渣、自私鬼、瘾君子的代名词。    在我刚上幼儿园时,父亲生意失败,染上了赌和毒,整个人一下子就颓废了,开始无止境地向家里要钱。母亲不给,他就动手打人。我曾亲眼看到他一耳光将母亲打倒在地,然后摔门而出,嘴里骂骂咧咧,留下妈妈坐在地上发出压抑而痛苦万分的哭泣声。  两年之后,家徒四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