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庭教育一定关乎“人生”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fv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授予知识和文凭,家庭发掘和强化孩子的潜能,引导他们的人生观,
  最终到社会来检验竞争力高低。
  


  现在的孩子怎么都是:在家里横、在外面怂?明明用了最开明的教育方式去引导他,尊重了他的自由和选择,提供了最好的资源和平台,可就是怕面对外面的世界,老依赖父母去解决棘手的问题。
  3岁的孩子如此,23岁的还是这样!
  有人说,这是制度造成的,废除高考,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升中国孩子的竞争力;有人说,延长产假,完善福利,让父母而不是祖父母来养育孩子;还有人说,多子多福有道理,孩子从小就在竞争中长大,学会分享和合作;还有人认为,这是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后的必然变迁过程,急也没有用。
  总之一句话,没有竞争力都赖社会、怪别人。
  教育专家余世维说:怪谁?怪父母咯。
  竞争力是一种人生教育,这跟学校教育不同。“现在,很多家长在这方面都做得不好。我们会发现: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在公司里可能不太爱交流;一个功课很好的学生在公司里总是跟别人过不去;一个在学校里一直表现很优异的学生到了公司总是没有很好的创意。”
  难怪如今企业里的负责人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解:哪怕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或者是海外归来的留学生,能力且不说,工作态度就是大问题。一遇到困难、挫折就容易逃避、退缩,完全不像在高等学府或者国外生活过四年、见过大场面、眼界开阔的年轻人。“在英国留学四年,连英语都说不好。”一位负责人费解地说。
  出现这些情况,就是父母没有给孩子真正的人生教育。人生教育是什么?是有独立、恰当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对社会规则的良好认知,有对自身行为规范的良好约束,有对鲁莽行事的后果的认知。
  中国有句漂亮的口号:“把最美好的东西给孩子。”在许多家长眼里,“最美好的东西”大部分是外在或物质的东西,上最好的学校、有最好的工作、吃最好的食品、穿最好的衣服等等。为了表达对孩子的“爱”,父母可以牺牲一切,唯恐孩子吃一点点苦,遭一点点罪,恨不得把孩子的一生都安排好,不用孩子操心。
  然而,最美好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真正的爱又是什么呢?
  最好的爱,从来都不是丰厚的物质,而是让子女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可以独立生存于世界的人。而生存力的核心,就是竞争力。如果我们再不重视竞争力的培养,未来,我们的孩子拿什么去跟别国的孩子竞争?拿什么作为国家的生存之本、立足之根?
  所以,在职业多样化、竞争更激烈、学历影响越来越低的今天,孩子未来的竞争力,到底在哪里?答案是:持续不断地学习,以及,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只有4Q(智商、情商、道德商、挫折商)健全的孩子,才有绝对的优势在全球化竞争中脱颖而出!”《下一代的竞争力》的作者蒋佩蓉说。
其他文献
征战多年,旧伤未愈,背负沉重压力。雷声的里约奥运之战如诸多与他同时代的老将,成为两个时代的连接者:开创自己的时代,见证下一个时代。    混合采访区内,记者们伸长了脖子。上届奥运会冠军雷声爆冷止步32强赛,每个人都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32强赛的分组赛,他被分到强手如林的“死亡之区”,第一战遭遇一流强队法国队的种子选手拜舒,以9∶15败于对手。  雷声在采访通道出现了数秒。看见记者时,他不再
期刊
十年前,他是臭名昭著的瘾君子;十年后,他是全球收入最高的男演员。而令他咸鱼翻身的,是一个叫苏珊的女人。  作为小罗伯特·唐尼的妻子,有人说,苏珊一定是拯救了银河系。  唐尼是国际巨星,靠“钢铁侠”一角红遍全球。他长相帅气、才华横溢、演技超群,而且多金:正在全球热映的新作《美国队长3》,上映仅10天时票房就已突破3亿美元。    而苏珊是谁?她只是一名电影制片人,没什么名气,长相也不出众。  然而,
期刊
过去了二十四年,《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仍不时被一些教育文章引用,作为“中国孩子缺乏竞争力/独立生活能力”的佐证。  尽管后来文中大量内容被证明只是作者的臆想,经不住推敲,但它第一次让国人察觉到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存在方式和方法的不足,掀起了教育反思和改革的浪潮。而思考持续到今天,仍没结束。    一直以来,无论是教育专家还是开明的父母,都觉得孩子接受的正统教育里缺乏足够的生存力与竞争力培养的内容。作
期刊
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竞争力?就为了他们以后能考入好大学、找到一份钱多的工作、有更好的物质享受?  现在大学里教的大部分还是理论、知识与技术,且都是几十年延续下来的“规格化”的人才教育。哪跟得上千变万化的新事业、新业态、新消费模式呢?所以进入好大学就能增强竞争力的说法,站不住脚。  至于工作,除了学术界、金融界、电子界、政府公务员等看重学历和证书,大多数企业并不那么在乎高学历所代表的“竞争优势”。
期刊
“有人问我拍没眼人的真正动机,其实十年前没有,十年后也没有。我只想让更多人看一眼洒在那片生命原生态土地上的阳光,感受一些  那种尚未污染的快乐和自由。”  —《没眼人》  亚妮妮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听到没眼人们唱的辽州小调。  在位于太行山的左权县,粗犷的原生态旋律从红砖红墙的平房后传来。她转过村舍,看到古旧的戏台上,11个穿着布衣布鞋的男人坐在打成四方的铺盖上,吹拉弹奏各种乐器,仰脖向天而歌。  那
期刊
20年里,她与小鲜肉、偶像和大叔谈过情,把爱的各种滋味都尝了一遍,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沉淀出了最好的“我”。  娱乐圈的“黄金剩女”林心如,终于把自己嫁出去了。  男权社会里,一个女人再成功,年龄始终是硬伤。比如我们会说李嘉欣:“39岁,终于挤进豪门了。”以及说林心如:“40岁,再不嫁就没人要了。”  满20岁就该考虑终身大事,超过25岁就是剩女,这是我们对女人婚龄的定义,仿佛女人最大的结婚理
期刊
20年婚姻,怀孕8次,流产4次,她带着满身伤痛回到香港,重新打拼事业。70岁回首再看,前尘往事已是过眼云烟。这位慈祥的老人说,人生就是一笑而过。所以,笑看人生。  “人是因为有希望才能活下去。”话剧《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中,女主角“叶樱”反复念出这句台词。  叶樱的饰演者是70岁的郑佩佩,苦了半生,若非始终怀揣希望,她就成就不了今天的自己:41岁离婚,公司破产,净身出户,一贫如洗;独自抚养4个
期刊
未来知识更新的速度一定更快,要生存,就必须持续不断学习,拥有不间断的创造力。  而要让孩子经得起挑战,父母必须了解他的潜质,培养他对生活的热情、主动求知的能力。  快乐才能自主学习  有的父母会把自主学习等同于放纵孩子,“他想学的时候再让他学。”但自主的核心其实是:让孩子觉得学习很棒,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如此才学什么都没问题。  亲子教育专家李伟文常和孩子们讨论每天怎么过、多少时间玩、多少时
期刊
婚姻是这个世界上最微妙的契约关系,签订时必须是两个人自愿,结束时却只要其中一人不想维系即可。“爱我一辈子”可以是期望,却不能变成强制性的要求。这个世界上谁也不欠谁的。  一位大姐跟我哭诉,她和老公结婚12年,孩子也10岁了,老公却要跟她离婚。她又伤心又愤怒,反复跟我说:“结婚那天他跟我发过誓的,这辈子都不会跟我离婚,现在他背叛了我,他就是一个大骗子。”  我问了她三个问题:  1.这个世界上有没有
期刊
以史为镜,以老一代为镜,以他国为镜,找到中国孩子提升竞争力的几条途径。  以史为镜:大家族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的大家族,往往有一套可以在任何时代都屹立不倒的教育观为底蕴。以史为镜,从过去的家族历史中,可以找到提升竞争力的长久之道。    曾国藩是晚清名臣,他如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其家族真正实现了“长盛不衰、代有人才”。两个儿子中,曾纪泽是著名外交家,曾纪鸿是著名数学家;孙辈中,曾广钧23岁即中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