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博物自成馆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liwu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物件挽留岁月
  我有一座自己的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就在家里,收藏着反映我个人成长史的实物。
  从小学起,我就特别喜欢作文课,也爱看课外书籍,爱逛旧书店。至今我仍珍存着杨朔的散文集《荔枝蜜》等数十本书籍和《三国演义》等一批小人书。五年级时代表学校参加区少年宫作文比赛,我的作文《赞美祖国》获得一等奖。初一时,皖南事变幸存者秦丰应邀到学校作报告,语文老师以此为题布置作文,我的《秦丰革命回忆录》备受好评,老师将这篇作文油印了300份发给年级组六个班级同学阅读。我的作文常被语文老师拿到课堂上朗读、分析,这些文章的原稿和老师的圈点,我都珍藏着。
  “文革”时学校停课,我闲在家里看书读报,下棋打牌。但“文革”的歷史“产物”我舍不得丢弃,至今还珍存着红卫兵袖章、毛主席纪念章、毛主席语录、已使用过的样板戏邮票等。如今全国掀起收藏热,据说这些藏品已身价百倍。
  上山下乡是我最难忘的岁月,我不仅以日记形式记下了十年插队生涯的真情实感,还以自传形式写下了两万字的中篇小说《深深的友情》。我珍藏了当年“插兄插妹”从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等地的来信,井冈山专区知青办下发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宣传材料,公社党委邀请我参加“路线教育”工作组的通知,大队革委会出具的让我到上海购买铅丝铁钉用于维修生产队仓库的证明,以及闸北区劳动局调我回沪的信函等资料。
  珍藏品激励人生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我对姗姗来迟的初恋十分珍惜,用情书不断发起攻势,最终获得姑娘芳心。妻子戏谑我:“要不是看你会耍笔杆子,我才不跟你这个穷瘪三。”这些情书,我视为家中宝。
  在我的家庭博物馆里,还珍藏着我人生最早的一张照片,那是我十岁剪辫子前照的。苏北人家对头胎儿子格外看重,在脑门后留小辫不算,还在脖子上套项圈、挂锁片。如今,家里有几本大影册,分别装着我、妻子、儿子、同事朋友等多个系列的照片,打开看看,追忆时光,温故而知新。
  从三好学生、五好社员、工会积极分子奖状,到特约记者、通讯员聘书,新闻培训结业证书,获奖作品证书;从近四百篇文章被全国三十多种报刊录用发表的样报样刊,到人民日报、新民晚报编辑部的回信,都被我一一珍藏起来。
  能反映自己人生足迹的物品,每个人都会有,只看你有没有留心去保存而已。保存它们,既能挽留岁月,又能激励自己。即使今后退休,总结人生也能睹物思史。如今,我从“老三届”初中毕业生成长为国有企业的政工人员,与这些人生足迹珍藏品给我的启迪与激励密不可分。相信我的博物馆以后会更丰富,我的人生将更有意义。
其他文献
再没有比父亲更不会做人的人了,他甚至连一些最常用的寒暄絮语都没有掌握。比如,他与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战友见面时,那叔叔说:“你一点没老。”他则回答道:“你的头发怎么都没了?”弄得十分扫兴。见面的套话没有掌握,告别的套话也没有。有他不喜欢的、不识趣的客人来访,他竟会在人刚转身跨出门槛时,就朝人背后扔去一只玻璃杯。  在我们长大以后,姐姐已开始向往做一个红卫兵的时候,我们才明白了一个真相,原来父亲曾是一名
前不久,当我把一摞父亲的新著《烽火年轮》抱回村时,全村都轰动了。乡亲们纷纷来我家索书,异口同声地夸赞我“有眼力”“做了件有意义的事”。  一号工程  我的父母均已年近八旬。二老一生坎坷,阅人无数,历事无数,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感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份无价瑰宝,极具“收藏价值”和“传承价值”。面对岁月侵蚀的二老,如何“抢先抓早”,在二老有生之年,将其一生积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出来
女儿嫁到厦门了,难得回来;妻子先前退休了,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好几个班,一天到晚见不到影子;随后,我也退休了,喜欢钓鱼、下棋,经常往外头跑,所以,家里常常唱“空城计”。我出门时,就留张字条,告诉妻子自己的去向;妻子也常留字条,也免得我回家为她著急。  一天,我遛弯回来,见到这样一张字条,是张简笔画:一片绿草地,一把红折扇。嘿!打哑谜啊!我当然猜出来了,她这是告诉我,她上公园草坪舞扇去了。于是,我也拿
作为温岭义工队中最年长的老人,88岁的吴德志和一群戴着红帽子的年轻人一起做起义工。义工队员们很羡慕:“他心态好,和一帮年轻人也聊得来。”吴德志说,和年轻人交流多了,感觉自己一下子年轻了许多,“年龄不重要,心态年轻就好”。  今年3月份,得知城南江湾有一户人家特别困难。第二天,吴德志和义工们一起走进这家困难户。吴德志送去自己省吃俭用的3000元,临走时,还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下。  给残疾人理发,剃胡
老闺蜜的小心思  今天是麻将日,不出意外的话,王惠淑会在我家里腻上一整天。不仅她来,还有老周和老吴也会来,两男两女在一起避免了很多摩擦和争执。我们这两男两女的关系,不是电视剧里眉来眼去的暧昧关系,而是绝对纯洁的打麻将的好搭档。  老周是和老伴儿从上海来帮出国的女儿看房子的,他精瘦笔挺,说上海人有个很好听的词形容他,叫“老克腊”。老吴是个东北老头儿,是退休了来北京找儿子的。儿子专门给他在小区里买了套
小区里有一个女人,五十多岁的样子,天天早晨穿大红的运动服,在小区里打太极拳,跑步,做操,旺盛的青春活力感染了很多人。  平常,她喜欢穿长靴、八分裤,围长丝巾,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别人都说她“装嫩”,她也不恼,说:“本来我就不老,还用得着装嫩?至少我的心理年龄比你们都年轻,不信咱们比一比。”  大家都笑,说她像“老顽童”。其实,她说得确实有理,年不年轻,心理因素也很重要。心不老,人就不老,这是
家住南菜园的伦志清今年64岁。在他的家里,废弃的油桶撑起了他的三项节水小发明。很多人为自己家有高档家电自豪,伦志清说,他家里的三个节水装置,是他最引以为傲的“家电”。  在伦志清家的厨房,洗菜池旁,一个油桶像漏斗一样倒悬在墙上,上面开口处放了层纱窗布,网眼用来隔菜叶。下头和塑料管相连,洗菜水可以引向卫生间的马桶水箱。为控制流水并储水,伦志清在水管上安了个阀门。“这个方法简单,洗完菜一抬胳膊顺手就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