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法理论视野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第11届对外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观点汇辑——后方法与汉语教学:张冠李戴?

来源 :世界汉语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g3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申(University of Newcastle,Australia)从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在全球的学术界涌现出许多带“后”字定语的新名词,诸如“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跟随“后”字的某种学术理念往往是具有主流的强势地位,并持续了很久。在新的思潮尚未完全成熟、替代前者地位的时候,
其他文献
由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与科研处共同主办的"中国语言学展望———北语专家与主编的对话",2011年4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举行。参加论坛的期刊主编或主编代表有《民族语文》赵明鸣、蓝庆元,《语言研究》黄树先、程邦雄,《语文研究》李小平,《古汉语研究》唐贤
期刊
2007年12月19日,北京话研究中心成立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周建设教授主持会议。教育部语信司司长兼国家语委副主任李宇明教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靳光瑾教授、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教授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首都师大部分领导、教师参加了会议。
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贾益民教授主编的《世界华文教育年鉴(2013)》于2014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首部世界华文教育年鉴,力求总结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年度成果,记录海外华文教育的成长足迹,并为华文教育的事业发展与学科研究提供系统的第一手资料。该书主要由以下几大板块组成:世界华文教育发展综述;世界华文教育大事记;
提要本文从声学和感知两个方面对汉日辅音语音相似度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日本学习者对汉语/ts,ts^h,s//t ,t ^h, //t ,t ^h, /三组辅音的感知和产出。产出研究发现,学习者已经初步建立了汉语三组辅音的发音范畴,但其三组辅音均与母语者在发音部位上存在差异。尤其是学习者在产出汉语C—Z组与C—j组辅音时,采用了类似于自己母语中J-z组与J-j组辅音的区分方式,主要依靠发音时舌头是否存在“腭化”来加以区分,在声道收紧点上的区分不明显。感知研究发现,学习者已在其感知系统中初步建立了汉
通过网络进行汉语教学是经济全球化和教育科技化的结果,虽然网络技术的应用缩小了地球村的距离,但是并没有改变教学课程设计者与全球汉语学习者的文化距离。本文就汉语教学网络始端和终端的文化环境,对现存的教学框架假设提出质疑。不仅提出文化环境对汉语课文内容理解的影响,而且指出了文化环境对教学过程的潜在作用。本文试图用后结构主义的语言文化观和教学法的理论来探讨这个在世界汉语教学中尚未得到应有重视的问题,从理论上作了初步的阐述和探索,并对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为进一步探讨商务汉语考试(Business Chinese Test,简称BCT)在国际、国内的宣传推广策略和最佳途径,在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与大力支持下,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的“全国首届商务汉语考试(BCT)研讨会”于2008年3月8-9日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召开。
《对外汉语教学“激创法”散论》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激创法”是北京语言大学鲁健骥教授构拟的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鲁健骥教授多年来一直思考建立一个中国自己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问题,注意总结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也从国外的教学法体系中汲取营养。经过长期的积累,作者对自己的思考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形成了“激创法”的基本理念:把教学看成是激发和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使学生在创造中学习汉语,在创造中掌握汉语,并获得可以终身受用的汉语学习能力。基于这一理念,鲁先生构拟了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教学法体系的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12月30日专版公布,《世界汉语教学》人选2013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在人选的56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排名第12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