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浅见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j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语文课堂的探索也越来越深、越来越新。如今的语文课堂鲜活、生动,处处充满着人文性,强调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感悟,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也得到了情感的体验和价值的升华,这不能不说是可喜的进步,但是我总觉得现今的语文教学有些迷乱,语文课改越改越变味。我们提倡大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可以这样理解,可以那样体会,学生的看法多了,思考多了,然而语言文字的训练变得漂浮了,找不到落脚点了,往往一堂课下来学生做练习题还需要另外补课。这种“上课努力体验,下课加班训练”的现象,从本质上说这不是一种进步,而是一种倒退。
  说是有教育改革家认为:语文课要不像语文课,数学课也不能像数学课……一句话,要把此课上成彼课。学科之间确实具有共通性,联系非常密切,可是我就不懂了,为什么语文课不上成语文课,那还叫语文吗?可就有一些老师盲目跟风,大耍“花枪”,偏执一词,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一味创新,一味开放,一味不讲实际地追求人文,结果,语文课变得不伦不类。
  于是也就有了这样的现象:语文课堂上热闹非常,气氛异常活跃,教师设置一个又一个情境让学生动起来。看起来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收获也一定颇多,可是,越来越多的老师抱怨:学生的书写十分潦草,字都写不来,作文中病句屡见不鲜,错别字连篇……一句话,学生活起来了,可语文的一些基本技能也荒废了。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为了体现不求实际、只求热闹的人文精神,教师让学生脱离了语文课本而去“奇思妙想”,甚至丢掉了对语言文字的讲解和训练,一味追求对课文内容的讨论,一味追求教学手段的“出新”,这样的课堂是多了一份鲜活,但却少了一份实实在在,因而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基础薄弱。学生连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都没有掌握,基础都没有夯实,又何来素养的提升呢?
  我曾经看过一位老师执教的《巴东三峡》一课。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如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作者的行程路线及各旅游点的方位图;小组内比赛讲一讲诸葛亮、刘备、王昭君的历史故事;最后教师倾听学生汇报收集的关于长江三峽的其它知识。以某些人的观点看,这是一堂多么创新的课,学生的个性多么鲜活,学生的创造力也被激发出来了,可是这到底是不是语文课?如此精美的一篇游记,反而成了地理不像地理,历史不像历史。为什么不引导学生去品味学习文中精彩的语言特别是对巴东三峡的描写那生动传神的用词、入情入景的诗句引用,为什么不教学生如何清楚有序地交代游踪呢?我还曾听一位教师执教的《军神》一课,老师设置了三部曲——初读:军神是谁?为什么称他为军神?再读:你从刘伯承身上看到了什么?用一句话来赞颂他。拓展:学完课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有何收获。整节课孩子们根据老师的问题,理智地读文、学文,回答问题紧扣“意志坚定”,不越雷池半步。我在想,这到底是语文课还是思品课?其实这篇课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的描写十分精彩,很值得探究一番。沃克医生的“冷冷”、“愣住”、“惊呆”甚至“肃然起敬”都藏着太多故事,而这节课就此止步。一篇文章学完,学生对字里行间精妙之处知之甚少,品味不出其中的奥妙。这样的语文教学,根本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老一辈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可谓是呕心沥血、一丝不苟,在语文基础知识及相关技能的掌握上执着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字音的准确、字义的理解、字形的掌握与书写的方法等方面的确是稳打稳扎。我们在佩服之余,又有些许遗憾,总觉得工具浓墨重彩,人文性稍显不足。而反思现在的课堂,却与此相反,正如有人所说“语文是一门比较容易跟风的学科”,自从提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课堂便出现上述的许多怪现象。
  特别是现在有些公开课,教师害怕如果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会让人认为是走老路,是没有“改革”,所以在课堂上刻意设置一些毫无意义的情境,刻意制造课堂的活跃与新颖,刻意展示人文性,反而丢掉了传统的教学经验,这是相当不明智的。
  我认为不管语文课改如何改,语文是一定要姓“语”的。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应该人文,也必须人文,但同时,语文还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突出“工具性”。而没有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的工具性就无从谈起。试想,连祖国文字都不会正确理解运用,连一句话都说得疙疙瘩瘩,这样的学生又如何体现出精神的成长,素养的提高?没有语言文字的训练,人文性将会是苍白、虚华的。因此,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才是语文的“根”,语文的“味”,如果丢掉了“根”,去掉了“味”,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变质,就会迷失。
  我认为,语文应当始终姓“语”,并不是倡导走老路,进行几十年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涛声依旧”,而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下语言文字训练的必要性和正确走向。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语言文字的训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文相辅相承、紧密结合的。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将训练落到实处,又要注重兴趣培养,情感体验,文化涵养等等。
  有位教师是这样上朱自清的《春》的,他引导学生品味优美词、句、段,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并示范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位老师按课后朗读知识在朗读的重音、停顿、节奏、语气等方面把握很好,接下来,他说:“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大自然的一切在春风雨露的感召下都活了,那么富有生命力,真美啊!”再接下来,学生纷纷发言,由于受到老师有意识的启发和训练,学生朗读得有滋有味,发表的看法见解独到,在潜移默化中采用了“我喜欢……是因为……”这种说话句式,显得头头是道、非常精彩。这时,突然一个学生举手发言说:“我喜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小草像小偷一样。”全班哄堂大笑,这位老师并没有一笑了之,也没有加以斥责,反而让那位学生演示一下“钻”这个词,再表演一下小偷偷东西躲躲藏藏的情形,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小草的“钻”和小偷的“钻”的本质区别,也就学会了不望文生义。全班同学也感受到了小草生命力勃发,破土而出的动感之美。在这里这位老师成功地将语言文字训练同人文审美有机融合,在启发学生情感认识,心灵体验的过程中又训练了学生口头语言的条理化。同时那个小小的插曲再次让学生不再是因“告诉”而“知道”,而是在体验中感悟,达到了有效的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在这里,没有繁琐的纯语文知识的灌输,而是在感知语言的魅力中自然接受。
  语文课程改革走到今天,从“误尽苍生皆语文”到现在的“乱花渐欲迷人眼”,语文似乎一直在重重迷雾中艰难前行。现如今,连资深语文教师都反映语文越来越难教,到底要教学生什么?没有了方向,找不准位置,要么为训练而训练,要么为人文而人文。我认为语文课程改革已大有成果,这不能否定。让语文姓“语”,也并不是要“重复昨天的故事”,让学生成为语言文字训练下的机器。语文姓“语”,并不是因循守旧地进行大规模的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是摈弃字词落实,处处具体,篇篇僵化的训练模式,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真实统一,立足于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重视学生情感、价值的导向,在语文课堂中应旗帜鲜明地上出语文的味道,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过程中感知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魅力!
  洗尽铅华,返璞归真,让语文回归本位,让语文始终姓“语”。
其他文献
自2009年内蒙古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阶段以来,我们深刻感受到真正要实现课程标准,就必须要考虑到高中真正的指揮棒——高考。从高考命题规律出发,真正全面了解高中教学的特点,提高高中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今天以我的讲座内容——课程改革地区高考试卷命题的特点,来分析近3年全国高考试卷的一些共同特点。  (1)语文学科。变化最大的是作文,从作文的体裁来看,非常灵活,没有要求固定的形
期刊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丽的音乐人们爱听,美丽的舞蹈人们爱看,美丽的衣服人们爱穿。同样,美丽的课堂能吸引住学生,那么怎样创造一个美丽的课章呢?  1.要有美的风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端庄、大方的态度,温文尔雅的气质,美观得体的衣着,既右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又为教学活力的开展创造一个美的氛围和环境。右以说教态是备课的第一步、上课的第一关。教态能给学生以美感
期刊
【摘 要】数学由于其比较抽象、枯燥,难学也是不争的事实。教师如何教好数学,学生如何学好数学,是最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笔者在文中从影响高中生数学成绩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做一论述,以期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成绩下滑;原因及策略  在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不断探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成绩的方法,也略有收获。本文仅就学生的学习状态方面谈一下影响高中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及解决方
期刊
【摘 要】从小学升入初中,知识的过渡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初中教师运用一定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平稳过渡,使小学和初中知识实现顺利衔接。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现就小学和初中语文学科的衔接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中小学;知识衔接  语文试用修订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一言以蔽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
期刊
体育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个性,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认为要搞好此问题的研究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 把握个性的特征 个性的本质特征为:第一,个性的整体性,即个性是全面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因素;第二,个性的独特性,即个性的差异性,是活生生的各不相同的人格;第三,个性的多面性,即个性是由生物因素、心理,社会经验和人性倾向等结构组成的;第四,个性的动力性,即个性是人体的一个内在的动力因素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做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创造性的个性。  【关键词】创造性;学习方法;个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由此可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
期刊
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是可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也更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但是,一方面我们不能给低段学生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另一方面可能会降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所以,我没有给学生布置作业,而是在课堂上对书上和形成性训练中的练习题做变式练习,来达到练习量。这也是我习题课设计的基本思路。设计一门习题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激发学生兴趣 相对于新课而言,习题课是比较枯燥的,因此,
期刊
【摘 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能锻炼学生语言归纳能力、思维能力、表现能力、交际能力,因此,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以此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语文;阅读;问题;对策  读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基本手段和途径,它是帮助学生熟悉文本内容,感受文章情感,品味作品语言,加深理解领悟的基本方式。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通过有指导的读,促进学生的认知、感受能力,
期刊
多年从事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对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多体会和认识。这里我仅针对中职学校的思想教育谈谈自己的体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工作。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当代中职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新的问题,加大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  1.中职学生的特点 正确认识当前中职学生的特点,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
期刊
(汝阳县城关一中 河南 汝阳 471200)  写作是一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体现。加强写的教学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均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促进语言和阅读能力的发展。写作能力作为反映学生交际能力的一个侧面,它的提高是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 ,因此,写作教学应从平时抓起,把写作训练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之中,逐步地、有序地、长期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