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

来源 :经济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基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析,发现2001—2011年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保持着良性互动,两者的关系从磨合阶段逐渐趋向协调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份,其社会保障水平也相对较高,但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不匹配性,尽管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社会保障水平较高。从协调等级看,优质、良好协调和严重失调的省份较少,多数省份属于协调发展的中间类型,并且东部地区协调度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关键词:社会保障;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C9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4)01-0005-06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财富急剧增加。2012年中国人均GDP达到6 1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 5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 917元。社会财富增加的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反映在利益关系调整的公平性上[1]。作为社会“稳定器”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缩小社会贫困差距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保障体系要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可见今后几年,社会保障制度将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社会保障制度必定会成为调节社会财富合理分配的基本杠杆[2]。由于社会保障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可承受能力相适应。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穆怀中根据人口结构理论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了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测定的理论模型,阐述了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3]。杨翠迎、何文炯提出了社会保障发展系数(CSS),并对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进行了研究[4]。郑智峰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研究了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作用,进而阐述了社会保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5]。张向达、李宏[6]从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出发,研究发现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长期偏低且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并未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6]。
  由于我国地缘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区域经济差异较大,省际间的社会保障水平也不尽相同。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到底呈现什么样的协调关系?是不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就高,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就低?为了弄清以上问题,有必要从省域层面开展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事实上的参考和依据。
  二、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
  根据选取指标的原则,利用CNKI数据库对近年来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相关论文进行了查询并做了频度统计,从中选取了最近几年研究者使用频度较高的社会保障和经济方面的指标,并在借鉴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7-10],构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系统的指标体系。本文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覆盖水平、待遇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水平4个层面11项指标来反映社会保障综合水平;从经济总量、经济水平、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4个层面10项指标来刻画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过社会保障综合水平和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两大评价系统,共同构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系统的指标体系(如表1)。
  主要指标说明:(1)本文的财政性社保支出口径包括原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费三大类,2007年政府收支科目改革后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社会保障支出口径包括由社会保险支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组成。(3)养老保险覆盖率: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占年底城镇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医疗保险覆盖率: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占年底城镇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失业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占年底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4)社会保险基金结余率在财务上反映了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它是指在计算期内社会保险基金当期结余额占同期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总额的比率。
  (二)研究方法
  1. 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本文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2)、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2—2012)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11)(2008年前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分省市的统计年鉴等。为了消除数据的数量级以及量纲不同造成的影响,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极差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3)式中:D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T为综合调和指数,k为调节系数(k≥2),本文k=2;u1、u2分别为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当α和β相互作用程度相同时,α=β=0.5,但考虑到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本文α=0.4,β=0.6。
  根据D值的变化,借鉴相关研究成果[10],本文采用均匀分布函数法将耦合协调度划分为7个等级,见表2。
  三、2001—2011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变化的总体态势及其特点
  通过对2001—2011年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相关数据的分析,近10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总体态势及其特点如下:
  1. 社会保障支出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而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社会保障支出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部分,其发展情况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从表3可知,2001—2011年,随着中国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有了大幅度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109 655.2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472 881.6亿元,社会保障总支出从2001年的4 735.4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9 164亿元,反映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社会保障支出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总体来看,近10年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逐年增加,表明政府在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强。   2. 近10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略有下降。从表4可知,2001—2011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基本保持在10%~11%,如果将研究时间段放在1998—2011年,不难发现,财政性社保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的增长主要发生在1998—2002年,2002年以后,这一比重略微有所下降。这与我国社会保障的改革有很大关系,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自求平衡机制逐渐健全,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尤其是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补助的增速大大放缓,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12]。据统计,2002—2011年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数量越来越少。当期收不抵支的数量越来越少,2002年是29个省份,2007年是19个省份,2010年是15个省份(含新疆建设兵团),2011年是14个省份(含新疆建设兵团)。
  3. 近10年社会保障水平同经济发展基本上保持同步增长。从表5可知,2001—2011年,中国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趋于同步增长。2001—2002年,与人均GDP相比,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较快,CSS指数出现了远大于1的情况。从2003年开始,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速度逐渐与GDP增长速度基本一致,CSS指数维持在1左右,且浮动幅度不大,这一阶段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在一个相对比较高的水平上逐步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适应。2009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速度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出现了CSS指数远远大于1的情况,这是由于一方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2009年GDP增速放缓,较2008年下降了0.4%[14],而另一方面财政住房性保障同比增长迅速。国家为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于2009年实施了《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2009至2011年,中央财政将投资9 000亿元,用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15]。2009年,中央财政保障性住房支出550.56亿元,比2008年增长202.7%[16]。
  四、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研究
  (一)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时序耦合
  从时序角度分析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变化可以更清晰地揭示两者相互作用的阶段特性。如表6所示,2001—2011年,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0.23稳步上升到2011年的0.69,协调等级从失调逐渐向协调演化,表明近10年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保持良性互动,两者的关系从磨合阶段逐渐趋向协调适应。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2001—2003年出现了失调阶段,主要原因是1998年至2003年,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2 800万人,巨大的社会保险支付给社会保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1998—2003年,共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1 09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用于补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的资金就近740亿元[17]。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磨合阶段逐渐走向协调适应阶段。近10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5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 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 432美元[18]。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国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从2000年的1 517.5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1 109.4亿元,年均增长19.8%,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从覆盖面看,截至2011年底,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从2002年的8 200万人上升到2.8亿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从2002年的5 500万人上升到3.2亿人,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从2002年的9 400万人上升到4.7亿人,失业保险覆盖从2002年的440万人上升到1.4亿人,工伤保险覆盖从2002年的4 400万人上升到1.8亿人,生育保险从2002年的3 500万人上升到1.4亿人[19]。从保证基本养老金看,2005年至2012年,国家连续8年较大幅度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2012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 721元,是2002年的2.8倍[20]。
  (二)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空间耦合
  1.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东、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区域间差距不断扩大。从图1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明显高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东部和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较高,而中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通过比较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发现除了河北、海南外,其余东部地区社会保障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西部地区则相反,社会保障水平高于其经济发展水平。一些西部地区,如青海、甘肃、西藏等,尽管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社会保障水平并不低,甚至与东部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当。
  2. 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社会保障水平也不尽相同,为进一步明晰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本文以中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①,对2011年的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情况做了进一步研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2011年各省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绘制出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分布图。观察图2,并结合表2可知,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具体特征如下。
  第一,东部地区,除海南省中度失调、福建轻度失调外,其余各省均实现了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但协调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其中北京、上海达到优质协调发展类型,广东为良好协调发展类型;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属于中级协调发展类型;河北属于基本协调发展类型。   第二,东北和中部地区大都实现了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的中间类型。河南、湖北及湖南为基本协调发展类型;而吉林、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西则轻度失调。
  第三,西部各省大都属于失调类型。其中内蒙古和四川为基本协调,陕西、重庆、广西为轻度失调发展,甘肃为严重失调类型,其余均为中度失调。
  从协调等级个数看,除了北京和上海属于优质协调、甘肃属于严重失调外,绝大多数省份属于协调等级的中间类型——中度、轻度失调,基本、中级协调。其中,属于轻度失调的省份个数最多,达到9个,中度失调和基本协调的省份分别为7个和6个。从地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的省份大部分属于基本协调及以上,中部省份在基本协调和轻度失调都有分布,西部省份多为轻度和中度失调。
  总体来看,2011年来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发展情况一般:除了甘肃为严重失调,北京、上海处于优质协调,广东处于良好协调发展外,有16个省份的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关系处于失调状态。
  五、结论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角度研究了我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状况,得出以下结论:第一,2001—2011年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良性互动,中国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磨合阶段逐渐趋向协调适应。第二,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从社会保障水平看,东部和西部地区较高,而中部地区相对较低。第三,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份,其社会保障水平也相对较高,如北京、上海等地区,但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不匹配性,如青海、甘肃、西藏等,尽管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社会保障水平并不低,甚至与东部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当。第四,从耦合协调度看,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度的省域特征呈现倒“U”型,即优质、良好协调和严重失调的省份较少;绝大多数省份属于协调等级的中间类型——中度失调到中级协调,且东部地区协调度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注释:
  ①按照国家统计局,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四大区域: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http://www.stats.gov.cn/tjzs/t20110613_402731597.htm。
  参考文献:
  [1]尹蔚民.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J].今日中国论坛,2010,(9):29-32.
  [2]郑功成,蒋云龙.更可靠社保如何实现[N].人民日报,2012-11-26.
  [3]穆怀中.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J].经济研究,1997,(2):56-63.
  [4]杨翠迎,何文炯.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4,(1):79-85.
  [5]郑智峰.社会保障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6]张向达,李宏.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52-58.
  [7]刘春波.社会保障水平区域差异评价与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2.
  [8]张立光,邱长溶.社会保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J].管理评论,2003,(2):13-16.
  [9]吴焕章.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综合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10]谭伟.社会保障与区域经济互动机理及协调度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5):117-120.
  [11]逯进,陈阳,等.社会福利、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差异[J].中国人口科学,2012,(3):31-43.
  [12]财政部社会保障司课题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国际比较[J].财政研究,2007,(10):36-42.
  [13]郑秉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省份减少 但缺口加大[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217/c
  99014-19921537.html.
  [14]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gov.cn/gzdt/2011-02/28/content_1812697.htm.
  [15]国家统计局.我国拟投巨资改善低收入人群居住条件[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1/12/content_10348036.htm.
  [16]国家财政部.财政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EB/OL].http://www.mof.gov.cn/zhuantihuigu/czjbqk/czzc2/201011/t20101101_345439.html.
  [17]信长星.中国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的基本政策[].http://www.labournet.com.cn/jylt/0429-21.htm.
  [18]国家统计局.从十六大到十八大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新世纪实现新跨越 新征程谱写新篇章[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sbdcj/t20120815_4028
  27873.htm.
  [19]郑秉文.未来10年如何建立“更可靠的社会保障”[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3-03-01.
  [20]尹蔚民.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J].求是,2013,23(3):23-25.
  责任编辑、校对:许永兵
其他文献
本课题设计合成了四种具有较强鳌合作用的多齿Schiff碱配体,使用溶剂热方法与稀土/过渡金属盐反应,得到多个系列具有单分子磁体磁性行为,部分具有荧光性质的多功能配位化合物,并对它们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在螯合配体与稀土金属离子反应过程中,通过设计改变配体结构,可引起空间位阻的变化,进而可导向合成由双核至多核的镧系金属簇。其中两例基于邻香草醛席夫碱配体的双核镝配合物在磁动力学探究中表现出双驰豫的特点,并选取了九核铽配合物探索其在荧光检测离子方面的多功能性质。主要内容包括:
  一、设计使用富含羟基的
摘 要:“十三五”将是我国扶贫减贫,消除贫困的攻坚克难决战期。“精准扶贫”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扶贫要求。精准扶贫与粗放扶贫、“一刀切”扶贫、“漫灌”式扶贫、盲目扶贫等相对而言。精准扶贫的基本出发点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一方水土是否能够养得了其承载的一方人口,关键要看这一方水土的经济开发潜力,而不是看已经成为现实的经济开发强度。精准扶贫的基本思路一是从以县为单元扶贫变为扶
期刊
摘 要:以2007—2012年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炼出涉及董事会、股权结构、机构投资者、外部审计四方面的公司治理强度指标,实证检验高、中、低不同公司治理强度对股权激励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研究显示:高公司治理强度能明显抑制股权激励诱发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随着公司治理强度的下降,其抑制作用消失;市场化进程也会抑制股权激励诱发的真实盈余管理,对股权激励的
期刊
摘 要:长期以来中国城镇化以外延式城镇化模式为主,新城区建设在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创新城市治理模式、扩大就业人口规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外延式城镇化模式需向内涵式城镇化模式转型。为此,要避免大规模“造城运动”导致的土地等资源浪费情况;重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问题和债务风险;提升新城区产业集聚能力;加强新城区软硬环境建设;处理好新城区征地拆迁中的失地农
期刊
摘 要:选取1978—2012年的有关数据,采用ADF平稳性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计量方法,研究金融发展对首都经济圈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供给领先型的金融发展模式主导和影响首都经济圈的产业结构调整。但是,金融对首都经济圈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效应尚未完全释放,金融领域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成为影响和制约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的主要因素。因此,金融支持首都经济圈产业升级的政策着力点是,
期刊
摘 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集聚区是我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路径。以辽宁省为例,对文化产业集聚区的规模、模式和趋势进行动态评价,并对其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进行实证测度。研究显示:当前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仍存在集聚效应偏弱、区域发展失衡、产业结构失衡、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基于现实评价和实证测度,为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应加强文化版权保护、优化产业规划、加强文化创意人才引进与培育。  关键词:文化产
期刊
摘 要:运用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10个政府部门的33名公务员进行深度访谈,研究政府系统公务员组织公民行为可由哪些维度构成。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系统公务员组织公民行为包括家庭维护精神、利他奉献行为、创新执行行为、德行律己行为、谦逊礼貌精神和自我学习行为六个维度。锁定这六个维度不仅符合我国本土情境下政府系统公务员的工作实际,同时对培育和激发公务员积极表现出职责外正性行为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
期刊
摘 要: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主要以技术进步为基础,而影响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就是人力资本。从人力资本因素角度具体分析河北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现状,验证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就业结构优化之间的相关性。河北省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未来河北省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将凸显。因此,推动河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应从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打造人才引聚
期刊
摘 要:基于中国工商总局颁布的2014年下半年网络商品交易定向监测结果,运用事件研究法分析电子商务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揭示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电子商务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电子商务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越好,以企业股票累积超额收益所体现的企业价值也越高。  关键词:事件研究;电子商务;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价值  中图分类号:F270.
期刊
摘 要:基于VAR模型讨论中国城镇化、经济增长与保险业发展三者的关系,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对保险业发展具有长期的正向效应。从长期看,经济增长、城镇化率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有一个相对滞后效应。  关键词:城镇化率;经济增长;保险密度; Granger检验;脉冲响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F8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4)01-0039-05  一、引言  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