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忧,唯有“变态”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g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题目“变态”


  “眉目传神”“明眸善睐”这些词语都说眼睛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有一双美丽的眼睛,自然会吸引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当然能吸引人的眼球。因此,就有了“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的说法。
  那么,如何拟出“变态”的题目呢?
  1. 巧妙借用。比如,要写我爱哭,妈妈总是批评我,说我眼泪不值钱,这让我很难过。如果题目拟定为《我真难过》或《我很伤心》,这样的题目没有错,但显得太常规化了。如果把题目拟为《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这就显得很有意思。这个题目是巧妙借用了歌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自然算得上是好题目了。如果想写让别人珍惜水资源的文章,写人们不随手关水龙头或没拧紧水龙头,用《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作题目,也是非常不错的。
  2. 利用谐音。比如要写黄金周人满为患,交通堵塞的现象,可以将题目拟为《黄金周,黄金粥》,利用谐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金周“乱”的特点。
  3. 改为已用。写自己不小心绊倒同学,致使同学摔伤时,如果将题目拟为《一“出”足成千古恨》 (由“一失足成千古恨”更改而来),岂不妙哉!
  4. 巧用矛盾。在作文教学中,我模仿于永正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特殊的考试(其目的是让学生从中明白审题的重要性,与书本知识无关)。在拟题这一环节中,我给予学生一些铺垫、引导并示例。班里的同学拟出了许多有新意的题目,比如《考试·作文》 《圈套》 《老师的“阴谋”》 《好大一个坑》等,其中有一个学生拟定了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题目——《是考非考》。我从中深深地体会到,学生是有潜能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发掘。

二、选材“变态”


  写作时选材要力求新颖,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若总是看到千篇一律的选材,老师当然会出现审美疲劳。那么,如何让作文的选材“变态”呢?
  写母爱,这是一个常写的题材。一般的学生大多是写自己生病了,爸爸不在家,天下着雨,妈妈背着他去医院看病,等第二天醒来,发现妈妈双眼布满了血丝。于是发出感叹:妈妈辛苦了!我爱妈妈!这样的题材十年前的孩子在写,十年后的孩子还在写,显然是老掉牙了。如果另辟蹊径,写动物的母爱,就会显得与众不同了。
  再比如,写家乡的变化这类文章。许多学生都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先写家乡以前是怎样的贫穷与落后,然后写家乡现在是怎样的富裕。诚然,这样写固然没有错,但如果在这些基础上笔锋一转,写家乡虽然富裕了,但生态环境变差了,如河流和空气都被污染了。篇末点明: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如此一来,文章的思想更有深度了,也更具有时代感了。

三、语言“变态”


  1. 改变语序。著名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写道: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这就是一种改变语序的方式。正常的语序是: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这一改变,所强调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就显得不一样了。同样,教学生写作文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必要时改变语序,从而更好地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比如,在教学生写与母校告别的文章时,指导学生将“老师,再见!母校,再见!”修改为“别了,老师!别了,母校!”这样一改,惜别之情就更浓了。之所以能做这样的修改,是从《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中受到的启发。
  2. 改写成语。在习作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巧借巧改”法来增加行文的趣味。如“大吃一惊”,我引导学生将其改写成“大吃‘一惊半’”或“大吃‘三’惊”。同学们纷纷开动脑筋,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按照这个思路创造出更叫人拍案叫绝的词语——“大吃一‘鲸’”和“大吃‘亿’惊”!其夸张,其幽默感不言而喻,可以为师矣!
  3. 巧用停顿。语言是一门艺术,同一个内容,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其效果则迥然不同。有时,哪怕是在标点符号上做一点点修改,在表情达意上就显得完全不一样了。比如,“这不是一杯牛奶,这是一份浓浓的爱呀”这句话,若改为“这不是一杯牛奶,这,是一份浓浓的爱呀”,在“这”的后面加一个逗号,读起来韵味就不一样了,表达的感情更深了。
  4. 语言渐变。有时,为了突出写的某一个事物,我们可以采用渐变式的语言来表达。比如,要写一朵野花在山里独自开放,赞美它那种“不要人夸好颜色”的品质。一般的表达为“一朵生长在山里的野花开了”若寫成“一朵花,一朵野花,一朵生长在山里的野花,开了”试着去读一读,自然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兴国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一、教学从学生的问题开始  我们的教学惯于由老师导入新课,鲜有由学生提出问题开局的。这样的教学都是为老师落实预先制定的教学方案的。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就必须真思考,思考自己的真问题。何为真思考?就是思考那些属于自己的问题或者学习同伴的问题。教师不能把教学仅仅局限在理解和接受教材内容上,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激发思考的欲望。  根据多元
期刊
《画杨桃》这篇课文最显著的特点是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依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层层比较、步步深入的方法,以具体语言为载体,让学生深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片段一】和“我”换位思考,体会“我”的一丝不苟  探究: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形呢?  师:如果是你在画杨桃,你看到的杨桃跟平时不一样,跟别人画中的杨桃也不一样,你会想些什么呢?  师:文中的“我”又是怎样做的呢?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里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如何巧用“生成”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呢?  一、 创造生成,发展思维  这里所说的“创造生成”,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的需要创设出来的某个教学动态过程,学生以为是课堂上即兴发生的。这个过程如果运用得好,将有助于推动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优化教学效果。  那么“生成”如何“创造”呢?  根
期刊
一、择优而读,厚植文化自信  学生阅读文本是一个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图书市场,每年国内新出版和外来引进的图书名目繁多,且呈逐年增长之势。加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手机阅读和电子书阅读的快捷轻便,也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途径。然而,好的教育要符合儿童的身心成长特点,好的阅读文本也要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从众多的图书中挑选出适合小学各年级所适合阅读的课外书,是做好课外阅读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选择
期刊
童谣,是我校传统特色项目,从2004年起,它伴随着古平岗小学的孩子,写下一个个古小人与童谣的故事。近几年来,我们将童谣课程作为学校深化内涵的生长点,在学校“悦动童年”理念引领下, 从童谣的儿童属性出发,聚焦核心素养,携手儿童,共研纲要,深入开发童谣课程。  一、目标愿景具象化:让课程哲学映照鲜活实践  2016年9月,国家教育部提出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既是课程目标,也是新的课程观,它强调跨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女士也认为,“儿童阅读的核心工作,是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不是让孩子具体读哪一本书,而是让他成为终身热爱阅读的人”。  其实,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已经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阅读了,但我们似乎遇到难题:为什么有的孩子就是不喜欢看书,为什么有的孩子读了
期刊
一、研究背景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学科评价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设立“识字与写字” “阅读”和“表达”三个主题模块,其中“表达”包括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即习作)。  小学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想尽办法教习作,到头来很少有学生不讨厌、不害怕习作的。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将评价融入习作教学中,让学生主动观察与评价,在评价中掌握写作技巧,让写作变得有趣,产生“我要写”的表达欲
期刊
一、回顾孔子的形象,唤起联系  1. 情境导入,切入课题。“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孔子带着弟子们来到了泗水河边,齐读课题——《孔子游春》。  2. 联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预习,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课文内容谈体会。  小结:每个人眼中的孔子都不一样。但不容置疑的是,孔子是位老师,一位特别的老师,让我们追随孔子,走进他特别的教室。  二、走进孔子“教室”,
期刊
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要求学生达到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这一目标。低年级学生在感知事物时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感知活动通过目的控制较少,较多的时候为兴趣控制。因此,低年级识字教学要讲究其趣味性。为了激发兴趣,高效识字,达成目标,我们就要选择不同的识字方法。一、字理识字,识之有源  众所周知,汉字有其独特的特点,一个象形字就是一幅画。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字理识字,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
期刊
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的目的,一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二是传授阅读方法。笔者以《今天我想慢吞吞》一书导读课为例,探讨如何提高整本书导读的效率,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一、紧扣书籍题目,做好阅读铺垫  整本书阅读重在“完整”,要有整体观,不妨从书的题目入手,因为有些标题本身就是书籍内容的高度浓缩和内涵所在。例如,《今天我想慢吞吞》这个题目本身,就是诗集的深刻内涵之所在:慢下来,才能欣赏更多的美,洞察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