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对比,突破重难点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z20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杨桃》这篇课文最显著的特点是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依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层层比较、步步深入的方法,以具体语言为载体,让学生深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片段一】和“我”换位思考,体会“我”的一丝不苟
  探究: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形呢?
  师:如果是你在画杨桃,你看到的杨桃跟平时不一样,跟别人画中的杨桃也不一样,你会想些什么呢?
  师:文中的“我”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感悟我一丝不苟的做事态度)
  师:从课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我做事这样认真、老实是受父亲的影响呢?
  生:“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设计意图】 “我”画画时的态度是本文画杨桃事件的导火索。以此为切入口,在全课教学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形?一是角度不同;二是受父亲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换位思考,对比“我”的做法,运用多种形式朗读及联系实际说话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教诲的重要性以及我做事一丝不苟的态度。这也是突破课文重难点的第一步。
  【片段二】师生态度对比,初悟“实事求是”
  1. 快速地浏览课文第3~12自然段,把描写同学们嘲笑“我”的句子画出来,并读出你的感悟。
  2. 指名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感悟同学们想当然的态度)
  3. 引思: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
  指名读:“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前,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请一个同学扮演老师,到文中“我”的座位上审视一下杨桃,告诉我你现在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初步感悟老师实事求是的态度)
  【设计意图】同学想当然的嘲笑,老师站在“我”的角度去审视杨桃,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再一次向我们证实了尊重事实的重要性。
  【片段三】两次对话对比,感悟标点妙用
  1. 朗读第一次对话,明白老师“神情严肃”的原因。
  老师来到我的座位上看过后,发现同学们错怪了我,于是他与同学们进行了第一次对话: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师:同位合作读这段对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生读)
  师:如果让你给“不像”和“像个五角星”前面加个提示语,你会加什么词呢?
  生:不假思索、得意洋洋、自以为是。
  (师生分角色读对话)
  师:说说老师神情严肃的原因。
  2. 对比读两次对话,探究“和颜悦色”,感悟标点符号的妙用。
  (1) 出示第二次对话,练习朗读。
  师:为什么这一次你读得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呢?
  师:如果让你给这组句子中的答句前加上提示语,你又会用上什么词呢?
  生:羞愧、后悔、不好意思(师生合作读对话)
  师:同样的回答,用上了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的情感完全不同。小小的标点符号,藏着大大的学问。这是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
  (2) 在第二次对话后,老师的表情变得和颜悦色,你知道这又是为什么吗?
  【设计意图】标点符号在本课运用得出神入化,在第一次对话中,同学们回答中那两个非常醒目的感叹号,把当时他们的心情表露无余。但是,当老师请那几个同学轮流坐在“我”的座位上,再一次观察杨桃后,感叹号完全没有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省略号,看似简单的标点变化,却生动地描摹了几个同学由得意洋洋、想当然的态度,到认识错误后不好意思的神态和心理变化。在教学中,我还通过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加提示语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对比研读两次对话,理解老师神态变化的原因,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文章内涵、习得表达方法。
  【片段四】老师和父亲的话语对比,深入感悟“实事求是”的内涵
  1. 出示课文第18自然段老师的话。
  (1) 自由读。数一数,文中的老师一共讲了几句话?你认为哪个句子最重要,请你把它画下来,并想想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 生交流发言。
  (3) 带着我们的感悟,一起再讀这段话。
  2. 对比第1自然段爸爸的话,找出共同点。
  (总结:实事求是)
  【设计意图】课文第18自然段,老师说的这段话,是理解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鼓励学生自主研读,多元化解读,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为了让学生理解更深刻,我也采用了对比的教学方式,把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联系起来理解,进一步强调了实事求是的道理,让学生感知课文前后呼应的写作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巧抓“对比”,可以凸显事物的本质,让学生更好地丰富体验,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品味文章内涵,提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和感受力,从而构筑学生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收到“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了”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宁国市宁阳学校)
其他文献
一、 赏画导入,激发兴趣,认识题画诗  师:梅花位列中国十大名花之首。古往今来,很多人爱梅、画梅、赞梅。北京故宫博物院就珍藏着元代大画家——被称为“画梅圣手”的王冕的一幅《墨梅图》。这幅画被誉为梅花图中的上乘之作。(PPT配乐展现画卷)画上有些什么?  生:画面上有一枝水墨梅花,有两首诗,还有好几个红色的印章。  师: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其他人题上一首诗。这样
期刊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当下语文教学中,老师们越来越注重由教“课文内容”向教“课程内容”转变。笔者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教学中,关注课文内容背后的课程内容,努力找寻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能力。  一、说一说——“能用‘瞻仰’说一句话吗?”  师:(映示课文第6自然段,“瞻仰”一词变色)这是本课的生词,谁来读?  生:瞻仰。  师:正确、响亮。请你带领大家读
期刊
一、抓住古诗的标题  诗歌的题目常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往往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人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是读诗之中“精思”的着力点。  1. 从标题看写诗的情感触发点。比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题中的那个“幽”字就是诗作情感的触发点,是理解全诗的钥匙。诗作开门见山就写居处的“幽”:闲居一
期刊
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来看,三个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重在三个方面: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使用普通话,态度大方,有礼貌,有自信,积极参与;二要认真地听。听别人的讲话能了解讲话内容,听故事等能复述大意及感兴趣的情节;三要积极地表达。能较完整地讲小故事,能讲述感兴趣的见闻,敢于发表意见。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对照学生的情况,紫竹苑小学在“积极地表达”方面制定如下目标:  第一学段:乐
期刊
一、 上课前,借助“勤练习”书写规范字  语文教师,平时在备课中必须“勤练字”。练习中不但提高自身的书写水平。重要的是,你练了,才会知道哪些字是难点,哪个笔画不易写规范,及时思考突破难点的策略,进行指导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长期实践表明,老师每天照着《习字册》上的位置,用田字格认真练习写五个字,每个字写一行,教什么练什么,能快速提高教师的正书基本功,课堂教学中写字指导的效率能大大提高。  二、 上课
期刊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古诗词特有的言语表达形式,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教者结合古诗词课堂教学实践,探路问道,把准切点,设计有效的语言训练,探寻有效的训练策略,培养学生言语技能技巧。  策略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语用兴趣点  由于古诗词时空跨度大,学生很难与其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或图片创设情境,让课堂丰富多彩。例如,
期刊
苏教版小语四下《习作7》是“记一次体验活动”,怎样创设习作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表达,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课前3分钟互动跳操,导入“体验活动”  1. 嗨,大家好!我是来自南师大附小的陈老师,因为我热情开朗,喜欢跳广场舞,所以同学们都叫我“广场舞大叔”。今天,我就把凤凰传奇的《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分享给大家,这也是我们的热身操喔。先听我的口令有节奏地跟着我拍手,1
期刊
欧阳修说:“作文之体,初欲奔驰。”在习作教学中,我一直坚信:只要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他们就会写出童言、童趣、童心,在习作这块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我觉得习作教学的重中之重还是老师的教学设计,特别是要设计有趣的习作话题。不过只依靠教师的灌输或学生自我体会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在习作教学时,让学生获得启发,或者得到老师有效地帮助,说得直白些,就是既有内在体验又有外在支撑。  在习作中,我们不断强调学
期刊
师:(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起读课题。  师: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看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樟树?想想作者是怎么写樟树的?(生自由读课文)  师:如果让你用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来写一写我们所读到的樟树的样子,你会用课文中的哪几个词语?  生:蓬蓬勃勃、四季常青。  师:很好,请同学上黑板把它们写下来。(指名一位学生板书)  师:我们来看黑板。要注意这个“蓬”字是上下结构
期刊
一、教学从学生的问题开始  我们的教学惯于由老师导入新课,鲜有由学生提出问题开局的。这样的教学都是为老师落实预先制定的教学方案的。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就必须真思考,思考自己的真问题。何为真思考?就是思考那些属于自己的问题或者学习同伴的问题。教师不能把教学仅仅局限在理解和接受教材内容上,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激发思考的欲望。  根据多元
期刊